-
公开(公告)号:CN115826053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523386.5
申请日:2022-11-3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四川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
IPC: G01V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走滑活动断层岩土工程灾变评价地震动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目标工点进行调查,确定目标工点所处的场地类别及地震动水准;S2:确定目标工点的地震动参数;S3:考虑近走滑活动断层地震动的多向性、边坡走向与断层方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地震动确定的影响,确定目标工点的地震力;S4:确定目标工点处地震动脉冲速度峰值及脉冲周期;S5:选择实测地震记录并调整所述实测地震记录的比例系数;S6:利用时程分析法对所述目标工点进行地震动确定。本发明考虑了近走滑活动断层地震动的多向性、边坡走向与断层方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地震动确定的影响,能够更准确的进行地震动确定,为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5826053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211523386.5
申请日:2022-11-3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四川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
IPC: G01V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走滑活动断层岩土工程灾变评价地震动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目标工点进行调查,确定目标工点所处的场地类别及地震动水准;S2:确定目标工点的地震动参数;S3:考虑近走滑活动断层地震动的多向性、边坡走向与断层方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地震动确定的影响,确定目标工点的地震力;S4:确定目标工点处地震动脉冲速度峰值及脉冲周期;S5:选择实测地震记录并调整所述实测地震记录的比例系数;S6:利用时程分析法对所述目标工点进行地震动确定。本发明考虑了近走滑活动断层地震动的多向性、边坡走向与断层方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地震动确定的影响,能够更准确的进行地震动确定,为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5793050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480288.8
申请日:2022-11-2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四川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逆冲活动断层岩土工程灾变评价地震动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目标工点进行调查,确定所述目标工点所处的场地类别及地震动水准;S2:确定地震动参数;S3:考虑近逆冲活动断层地震动的多向性、上盘效应、边坡走向与断层方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地震动确定的影响,确定目标工点的地震力;S4:确定目标工点处地震动脉冲速度峰值及脉冲周期;S5:选择实测地震记录并调整实测地震记录的比例系数;S6:利用时程分析法对目标工点进行地震动确定。本发明考虑了近逆冲活动断层地震动的多向性、上盘效应、边坡走向与断层方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地震动确定的影响,能够更准确的进行地震动确定,为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20012544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411925631.4
申请日:2024-12-2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119/14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尺度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首先收集整理单体边坡尺度的地震动时程、高分辨率地形、岩土体参数和监测数据,以及区域边坡尺度的地震动强度参数区划、中低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地质构造等;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建立区域尺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模型,得到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概率;针对高风险区域,采用改进Newmark滑块法进行单体边坡失稳分析,得到边坡失稳概率;通过区域尺度危险性评价和单体边坡稳定性评价,分别构建“单体‑区域”和“区域‑单体”的分级集成机制,实现单体‑区域跨尺度地震边坡危险性动态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980825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290529.X
申请日:2025-03-1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7/13 , G06F17/1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协调受力的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动力计算方法,涉及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动力计算方法技术领域。所述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考虑锚索‑框架结构‑岩土体受力协调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S2:给出动力平衡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S3:给出动力平衡微分方程的初始条件;S4:结合边界和初始条件进行求解,得到地震作用下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各部位的加速度、位移和弯矩的分布函数和锚索轴力函数;S5:根据步骤S4获得的函数计算获得不同时刻的加速度、位移、弯矩以及轴力。本发明通过考虑协调受力能够更准确地计算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在动力作用下的变形与受力,为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刚柔组合加固结构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4755117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663760.5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振动台的土石混合体多向动态剪切测试系统及方法,包括:控制系统、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的振动台、设置在振动台顶端的剪切盒、以及与控制系统通信连接的动力机构;振动台的四周设置有振动台基础、以及设置在振动台基础上的水平作动器,每个水平作动器的输出端与振动台的四周的侧壁连接且位于同一平面;振动台基础上设置有反力架,反力架上设置有竖向作动器,竖向作动器的输出端与剪切盒的顶端连接,动力机构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对水平作动器和竖向作动器提供动力源。本发明通过水平作动器和竖向作动器、振动台实现多方向独立应力加载,真实的模拟土石混合体在多向地震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24426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91683.6
申请日:2024-08-0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土体力学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大型三向动态岩土一体化剪切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大型三向动态岩土一体化剪切试验系统包括四柱式加载框架、剪切盒、z向伺服缸、x向伺服缸、y向伺服缸、试样运输系统、液压系统、冷却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柜;剪切盒可通过试样运输系统运输至四柱式加载框架内;计算机控制系统电性接于计算机控制柜,液压系统、冷却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均电性接于计算机控制系统。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实现岩土体在恒定法向荷载、恒定法向刚度、动法向荷载条件下的三向直剪、三向单剪或三向循环剪切试验,可以研究地震动多向性对岩石的动力特性的影响,有利于揭示边坡动力失稳机理。
-
公开(公告)号:CN118243314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107818.7
申请日:2024-01-2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高地应力和非一致激励耦合作用的边坡试验系统及方法,包括振动台、支撑底板、拼接式支撑框架、分段式拼装模型箱、门架式反力架和试验控制系统,支撑底板两端分别支撑于两个振动台上,拼接式支撑框架设于支撑底板上,分段式拼装模型箱设于拼接式支撑框架内,门式反力架设于拼接式支撑框架顶部,门式反力架和拼接式支撑框架上均设有与分段式拼装模型箱连接的应力加载组件,试验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控制应力加载组件工作的伺服控制系统和控制振动台工作的振动控制系统。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准确模拟边坡实际受力,并能够模拟由于断层不同位置和地形效应引起的非一致激励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失稳过程和破坏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4935642A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421171.6
申请日:2022-04-21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岩土体运动学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变坡度和坡高的八面体边坡灾害模拟试验系统及方法,包括装置主体、实验平台和装置扩展结构;本发明为一种固定在振动台试验台上的实验装置,其作用是为边坡灾害模拟实验提供一个多方向的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可以提供八个方向的实验平台,将实验式样放到试验平台上之后,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可以同时研究在八个不同方向上边坡灾害实验的不同运动特征。而且该实验平台可以同时实现坡度和坡高的调节,从而可以实现该实验平台的一台多用,提高实验装置的利用率。在八个不同方向的实验平台上可以根据实验需要放置实验滑块、堆砌物、模型箱等实验式样或者实验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3361277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667423.9
申请日:2021-06-1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40/295 , G06F40/284 , G06N3/0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医学命名实体识别建模方法。首先利用向量表示技术将输入的医学文本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转换成字向量,然后利用BGRU来获取医学文本语句中丰富的上下文信息,接着利用注意力机制对上下文语义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最后通过CRF得到医学实体标签序列的全局最优解,完成对医学命名实体的识别。本发明构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医学命名实体识别模型,采用“RNN+CRF”网络框架。其中,RNN部分使用BGRU网络,与常用的BLSTM相比,其结构更简单,训练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在“RNN+CRF”网络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注意力机制来对上下文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从而提高实体识别的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