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16064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310064690.6
申请日:2023-01-12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4L25/08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N3/088 , H04L27/00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U型卷积去噪自编码器的通信信号降噪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对低信噪比信号识别正确率低的问题,其实现方案为:获取原始通信数据建立训练数据集;分别构建包括四个编码单元的降噪编码器和四个解码单元的降噪解码器,并将两者级联后,再将编码器的前三个编码单元分别与解码器的后三个单元连接,组成U型卷积去噪自编码器信号降噪模型;将训练数据集输入到该模型通过反向传播法对其进行训练;将待测有噪声的测试样本输入到训练好的U型卷积去噪自编码器信号降噪模型进行测试推理,输出降噪后的信号样本。本发明能实现信号的智能降噪,有效提升对低信噪比信号的识别正确率,可用于频谱管理、电子对抗、通信甄别。
-
公开(公告)号:CN116016064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310064690.6
申请日:2023-01-12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4L25/08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N3/088 , H04L27/00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U型卷积去噪自编码器的通信信号降噪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对低信噪比信号识别正确率低的问题,其实现方案为:获取原始通信数据建立训练数据集;分别构建包括四个编码单元的降噪编码器和四个解码单元的降噪解码器,并将两者级联后,再将编码器的前三个编码单元分别与解码器的后三个单元连接,组成U型卷积去噪自编码器信号降噪模型;将训练数据集输入到该模型通过反向传播法对其进行训练;将待测有噪声的测试样本输入到训练好的U型卷积去噪自编码器信号降噪模型进行测试推理,输出降噪后的信号样本。本发明能实现信号的智能降噪,有效提升对低信噪比信号的识别正确率,可用于频谱管理、电子对抗、通信甄别。
-
公开(公告)号:CN108963395B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810801589.3
申请日:2018-07-20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小型化带阻型频率选择表面,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小型化程度较低的技术问题,包括M×N个周期排列的频率选择表面单元,该单元包括上下层叠的第一、第三和第二介质板,第一介质板上表面、第二介质板下表面各设有两个矩形环结构的第一开口金属环,第二介质板的开口金属环位于第一介质板的开口金属环在第二介质板下表面投影并旋转90度位置;第三介质板上下表面各设有四个“U”型结构的第二开口金属环,下表面开口金属环位于上表面开口金属环向下的投影位置;第一与第三、第三与第二介质板的开口金属环之间以及第三介质板上下表面的开口金属环之间通过金属通孔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8963395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801589.3
申请日:2018-07-20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小型化带阻型频率选择表面,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小型化程度较低的技术问题,包括M×N个周期排列的频率选择表面单元,该单元包括上下层叠的第一、第三和第二介质板,第一介质板上表面、第二介质板下表面各设有两个矩形环结构的第一开口金属环,第二介质板的开口金属环位于第一介质板的开口金属环在第二介质板下表面投影并旋转90度位置;第三介质板上下表面各设有四个“U”型结构的第二开口金属环,下表面开口金属环位于上表面开口金属环向下的投影位置;第一与第三、第三与第二介质板的开口金属环之间以及第三介质板上下表面的开口金属环之间通过金属通孔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8281794A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711415750.5
申请日:2017-12-25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台阶状四脊过渡的双极化开口波导天线,在保证天线带内辐射增益和输入端口隔离度的同时,提升天线的带内匹配特性。本发明包括开口波导、屏蔽金属板、微带巴仑、馈电同轴线和脊板;脊板由两个固定在开口波导内呈十字状结构排布的脊板对组成,每个脊板对由带有台阶变化段和阻抗调配段的脊板组成,微带巴仑通过屏蔽金属板隔离,由介质架固定在开口波导封闭端外侧,馈电同轴线的屏蔽层将开口波导的封闭一侧与金属地板相连,内芯将阻抗调配段和输出微带线导通。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带内匹配、高交叉极化辨识度以及高隔离度特性,用于天线计量标准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896391B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010793383.8
申请日:2020-08-10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G01N3/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差值法的回流焊过程中焊料弹性模量测量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测量焊料弹性模量时无法考虑在回流焊过程中铜箔与焊料的接触处会发生反应生成界面金属层的问题。本发明的实现步骤为:1、设置测量装置;2、测量每个温区铜箔的应力值和应变值;3、测量每个温区铜箔与焊料发生反应的应力值和应变值;4、利用弹性模量公式,分别计算每个温区铜箔的弹性模量和每个温区铜箔与焊料发生反应的弹性模量;5、利用差值法计算每个温区的焊料弹性模量;6、将每个温区的焊料弹性模量拟合成一条曲线。本发明具有使在回流焊过程中焊料弹性模量的测量更准确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281797B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711295363.2
申请日:2017-12-08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1Q15/00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2.5D编织结构的高角度稳定性频率选择表面,旨在提高频率选择表面角度的稳定性,包括M×N个无源谐振单元,每个无源谐振单元由介质板、印制在介质板上表面的第一金属贴片、印制在介质板下表面的第二金属贴片和金属化过孔组成;第一金属贴片由六个旋转对称第一条带群组成,第二金属贴片由六个旋转对称的第二条带群组成,第二条带群中各条带位于第一条带群中各条带在下表面对应位置的空隙处;第一金属贴片和第二金属贴片中各条带间通过贯穿介质板的金属化过孔连接,形成2.5D的编织结构。本发明在小型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很好的角度稳定性,可用于通讯与雷达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10034408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910331692.0
申请日:2019-04-24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H01Q1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通带3D频率选择表面,旨在提高宽通带3D频率选择表面的角度稳定性,包括m×n个无源谐振单元;每个谐振单元包括五层介质板和四层金属层,金属层包括上层介质板上表面和下层介质板下表面的四个梯形环状结构,中间层介质板上下表面围绕介质板四边边缘所构成的方形金属环结构,以及方形金属环内部的两组2×2方形环状结构,第一组方形环状结构的中心在介质板四个对角位置,第二组环状的中心在相邻第一组环状中心连线的中点上,上层介质板上表面和下层介质板下表面的各梯形环状结构通过导线对应相连接。该结构在实现边缘陡降宽通带的同时,提高了角度稳定性,使其可应用于大入射角情形下,可用于通讯与雷达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08281797A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711295363.2
申请日:2017-12-08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1Q15/00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2.5D编织结构的高角度稳定性频率选择表面,旨在提高频率选择表面角度的稳定性,包括M×N个无源谐振单元,每个无源谐振单元由介质板、印制在介质板上表面的第一金属贴片、印制在介质板下表面的第二金属贴片和金属化过孔组成;第一金属贴片由六个旋转对称第一条带群组成,第二金属贴片由六个旋转对称的第二条带群组成,第二条带群中各条带位于第一条带群中各条带在下表面对应位置的空隙处;第一金属贴片和第二金属贴片中各条带间通过贯穿介质板的金属化过孔连接,形成2.5D的编织结构。本发明在小型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很好的角度稳定性,可用于通讯与雷达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04007434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234329.4
申请日:2014-05-29
申请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普勒过采样的海杂波背景下雷达动目标的检测方法,涉及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领域。其步骤为:步骤1,接收回波数据;步骤2,对选取的数据进行过四采样和傅里叶变换;步骤3,计算检测统计量;步骤4,给定虚警概率,通过蒙特卡罗方法确定检测门限;步骤5,将检测统计量与门限值进行比较,确定目标的有无;步骤6,对回波数据中所有距离单元执行步骤2至步骤5,得到存在目标的距离单元;步骤7,获取新的检测数据,步骤8,通过检测得到新的存在目标的距离单元。本发明主要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因脉冲数较少造成信号的多普勒中心频率与多普勒通道的一致性不好以及大目标对周围小目标的遮蔽效应而导致检测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