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身中部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802447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110931769.5

    申请日:2021-08-1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车身中部结构,包括分设于两侧的门槛梁、两侧门槛梁之间连接的搭接梁、以及与各门槛梁和搭接梁的底部均相连的电池包下壳体,还包括连接在两侧门槛梁之间的横梁和地板面板。其中,门槛梁、搭接梁、横梁、地板面板以及电池包下壳体共同形成电池包外壳体;门槛梁的上部,由门槛梁的外侧向内依次设有多个顶壁,各顶壁均上倾设置并上倾角依次增大。横梁中至少一根为集成式梁体,其包括通过中间连接板一体相连的上梁体和下梁体,上梁体和下梁体沿车身前后方向错位设置,上梁体顶部用于安装座椅,下梁体的底部用于连接电池包下壳体。本发明的下车身中部结构,可优化集成有电池包壳体的下车身中部车身骨架的整体布置结构。

    下车身后部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89754A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110931743.0

    申请日:2021-08-1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与后地板固连设置的后地板纵梁后段、以及搁物板和备胎舱。后地板上成型有分设于两侧的后地板纵梁、连接在后地板纵梁之间的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且后地板两侧分别设有与后地板纵梁相连的后轮罩。搁物板位于后地板的上方,其两端通过连接板与后轮罩相连;后地板、搁物板以及两连接板因连接而形成环形结构。后地板纵梁后段为与两侧后地板纵梁的后端连接的两根,在两后地板纵梁后段的后端之间连接有后支撑板,备胎舱设置在后地板、后支撑板以及两侧后地板纵梁后段围构形成的安装空间内。本发明的下车身后部结构,有利于车辆后部车身骨架以及搁物板和备胎舱的总体布置结构的改善。

    车身以及车辆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57279A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710209725.5

    申请日:2017-03-31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以及车辆,车身包括:前纵梁;轮罩,轮罩安装在前纵梁的后部上方;轮罩加强梁,轮罩加强梁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轮罩加强梁的前下端且连接在前纵梁的后部上,轮罩加强梁的第二部分整体固定在轮罩上;前围板,前围板连接在轮罩的后方;侧围板,侧围板连接在前围板的侧向;连接件,连接件连接在前围板和侧围板之间,连接件的下部隔着前围板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与轮罩加强梁前后相对设置。通过设置轮罩加强梁和连接件,可以高效快速地吸收、分解受力,可以有效分散传递向后方的碰撞力,从而可以避免车身受损严重,可以更好地保证乘客舱充分的生存空间。

    下车身后部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789754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110931743.0

    申请日:2021-08-1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一体压铸成型的后地板、与后地板固连设置的后地板纵梁后段、以及搁物板和备胎舱。后地板上成型有分设于两侧的后地板纵梁、连接在后地板纵梁之间的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且后地板两侧分别设有与后地板纵梁相连的后轮罩。搁物板位于后地板的上方,其两端通过连接板与后轮罩相连;后地板、搁物板以及两连接板因连接而形成环形结构。后地板纵梁后段为与两侧后地板纵梁的后端连接的两根,在两后地板纵梁后段的后端之间连接有后支撑板,备胎舱设置在后地板、后支撑板以及两侧后地板纵梁后段围构形成的安装空间内。本发明的下车身后部结构,有利于车辆后部车身骨架以及搁物板和备胎舱的总体布置结构的改善。

    下车身前部结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763182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110931821.7

    申请日:2021-08-1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分设于两侧的机舱前纵梁,连接在两侧机舱前纵梁前端之间的前防撞梁,以及连接在两侧机舱前纵梁后端之间的机舱后横梁;在两侧的机舱前纵梁上分别连接有前减震器座。两侧机舱前纵梁的前端均通过连接座和前防撞梁总成相连,且连接座具有吸能部。两侧前减震器座外侧分别连接有前轮罩边梁,并在两侧的前轮罩边梁之间连接有前机舱上横梁,前机舱上横梁向车身前方拱出,且前机舱上横梁和两侧的前减震器座之间分别连接有前机舱上横梁吸能盒。前防撞梁的伸出段、吸能部和前机舱上横梁吸能盒沿指向车身后方的方向依次设置。本发明的下车身前部结构,可改善车身前部的碰撞防护性能。

    下车身前部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63182A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2110931821.7

    申请日:2021-08-1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分设于两侧的机舱前纵梁,连接在两侧机舱前纵梁前端之间的前防撞梁,以及连接在两侧机舱前纵梁后端之间的机舱后横梁;在两侧的机舱前纵梁上分别连接有前减震器座。两侧机舱前纵梁的前端均通过连接座和前防撞梁总成相连,且连接座具有吸能部。两侧前减震器座外侧分别连接有前轮罩边梁,并在两侧的前轮罩边梁之间连接有前机舱上横梁,前机舱上横梁向车身前方拱出,且前机舱上横梁和两侧的前减震器座之间分别连接有前机舱上横梁吸能盒。前防撞梁的伸出段、吸能部和前机舱上横梁吸能盒沿指向车身后方的方向依次设置。本发明的下车身前部结构,可改善车身前部的碰撞防护性能。

    车身以及车辆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657279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0209725.5

    申请日:2017-03-31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以及车辆,车身包括:前纵梁;轮罩,轮罩安装在前纵梁的后部上方;轮罩加强梁,轮罩加强梁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轮罩加强梁的前下端且连接在前纵梁的后部上,轮罩加强梁的第二部分整体固定在轮罩上;前围板,前围板连接在轮罩的后方;侧围板,侧围板连接在前围板的侧向;连接件,连接件连接在前围板和侧围板之间,连接件的下部隔着前围板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与轮罩加强梁前后相对设置。通过设置轮罩加强梁和连接件,可以高效快速地吸收、分解受力,可以有效分散传递向后方的碰撞力,从而可以避免车身受损严重,可以更好地保证乘客舱充分的生存空间。

    车门、车身以及车辆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497575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1910099271.X

    申请日:2019-01-31

    IPC分类号: B60J5/04 B62D25/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门、车身以及车辆,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车门外板设置在车门内板的外侧,且车门外板的前端位于车门内板的前端的后侧,车门外板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与车门外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板的另一端与车门内板的前端面面固定。由此,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的连接稳定性;而且,车门内板与连接板之间的面连接(即面面固定)的区域、连接板与车门外板连接的区域以及连接板共同组成“碰撞角”,为位于车门前方的部件提供导向,使位于车门前方的部件朝向车门外板的外侧运动,从而提高车门的使用安全性,使出现碰撞事故后,车门仍然可以轻松的开启,方便自救以及他人的救助。

    发动机罩铰链及汽车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251033B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011014180.0

    申请日:2020-09-24

    IPC分类号: E05D3/06 E05D11/00 E05F1/00

    摘要: 本发明适用于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罩铰链及汽车。发动机罩铰链包括安装座、旋转臂、旋转臂支架以及安全件。安全件包括安全件本体以及用于承受顶升器冲击的冲击部。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罩铰链,通过设置与具有冲击部的安全件,使顶升器冲击时顶起在与旋转臂贴合的冲击部上,通过旋转臂的向上转动间接带动旋转臂支架向上转动,从而实现发动机罩后端的弹起操作,避免因为顶升器直接冲击旋转臂支架而导致旋转臂支架损坏所引起的弹起失败。

    发动机罩铰链及汽车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51033A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1014180.0

    申请日:2020-09-24

    IPC分类号: E05D3/06 E05D11/00 E05F1/00

    摘要: 本发明适用于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罩铰链及汽车。发动机罩铰链包括安装座、旋转臂、旋转臂支架以及安全件。安全件包括安全件本体以及用于承受顶升器冲击的冲击部。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罩铰链,通过设置与具有冲击部的安全件,使顶升器冲击时顶起在与旋转臂贴合的冲击部上,通过旋转臂的向上转动间接带动旋转臂支架向上转动,从而实现发动机罩后端的弹起操作,避免因为顶升器直接冲击旋转臂支架而导致旋转臂支架损坏所引起的弹起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