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柴油机用循环散热硅油减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18066255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44068.2

    申请日:2024-04-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减振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柴油机用循环散热硅油减振器,包括壳体、惯性块、封油板,壳体由外至内包括依次设置的外壳环、壳板、内壳环,外壳环、壳板、内壳环一端固定连接形成安装槽,外壳环、内壳环为铝合金材质,壳板及与壳板一体成型圆周阵列在壳板上的散热片均为铝材质,安装槽内安装有惯性块,惯性块与内壳环之间设有轴承带,安装槽内部注有硅油,安装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铝合金材质的封油板,封油板上开有封油板减重槽,封油板减重槽上开有注油孔,注油孔内固定连接有镍基合金材质的封油凸起,封油板的中心处设有曲轴孔,曲轴孔的周边圆周阵列有固定孔。通过以上设置,在保证其自身强度的前提下,能够确保其轻量化。

    一种永磁多盘端面式油阻尼器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24919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346369.3

    申请日:2023-10-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永磁多盘端面式油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充斥有阻尼油;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的静阻尼体;与所述静阻尼体轴向交替排列的动阻尼体,且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安装于所述壳体腔内中部的非接触式的永磁轴承外件和永磁轴承内件,所述动阻尼体安装于所述永磁轴承外件上,所述永磁轴承内件安装于减振体上;本发明的永磁多盘端面式油阻尼器阻尼力几乎无非线性特征,不会产生不利于系统减振的非线性现象;内永磁环部件和外永磁环部件采用永磁体两侧加导磁软环的结构,可以在相同永磁体用量的条件下,提高永磁轴承刚度。

    一种环槽式风冷硅油减振器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30687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917971.5

    申请日:2019-09-26

    Inventor: 蒋积良 武聪家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槽式风冷硅油减振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震器壳体质量大、强度低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一体成型的壳体和旋压散热片,旋压散热片设置在壳体的外端面,壳体的内端面设有壳盖,壳体中部设有定位孔和安装孔。本发明减震器壳体表面的散热片为旋压一体成型,节约材料,同时集成了散热片的壳体简化了减震器生产工艺,提高了壳体硬度。该减震器壳体壳体强度相对于传统壳体提高了35%,总成重量相对于传统壳体减少0.21-2.5KG,产品的使用寿命有效提升。

    流体式动力传递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605086B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580045035.X

    申请日:2015-01-23

    Abstract: 在具有动态阻尼器的流体式动力传递装置中,通过简单的结构,在常用转速区的整个范围内获得稳定且较高的衰减性能。该装置具备前盖(2)、扭矩转换器主体(8)、锁定装置(6)以及动态阻尼器(7)。动态阻尼器(7)具有座板(28)、构成惯性体的惯性环(29、30)及盖部件(31、32)、粘性衰减部(33)及弹性连接部(34)。座板(28)固定在输出板(20)。惯性体能够与座板(28)在旋转方向上相对移动。粘性衰减部(33)能够根据座板(28)与惯性体的相对速度差而产生可变的迟滞扭矩。

    自供能式主被动复合转动惯量驱动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630612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103424.3

    申请日:2019-02-01

    Inventor: 张春巍 王昊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系统中振动的抑制领域,公开了一种自供能式主被动复合转动惯量驱动控制装置,其包括主动出力模块和被动出力模块,主动出力模块包括驱动器、编码器、变速器和主动转动惯量圆盘;被动出力模块包括扭转变阻尼箱、发电机、储能单元和被动转动惯量圆盘;主动转动惯量圆盘和被动转动惯量圆盘之间设置有系统管腔,主动出力模块和被动出力模块沿系统管腔中心对称分布。本发明的控制系统采用自供能技术,可以实现主动模块与被动模块的协同作用,且不需要依赖外部能量;本发明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主、被动复合控制,能够实现复杂条件下的振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相比,结合被动控制技术,稳定性更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