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815455B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510857734.6
申请日:2015-11-3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运载器计算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适用于运载器的刚度分配简化计算方法,包括设定总体输入;设定运载器结构总重量的要求值;参考现有的其他运载器的有效载荷的频率值,提出对有效载荷初步频率的要求,反推出有效载荷初始刚度值;计算总体刚度矩阵和总体质量矩阵;计算运载器结构总重量;计算运载器固支频率;建立包含频率约束、以重量为优化对象的目标函数;最终则输出运载器各部段、有效载荷的刚度指标。本发明能够克服方案论证中因为总体方案反复导致动特性建模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满足总体动特性论证、部段轻量化、刚度指标确定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573102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459770.7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谐振峰的整舱减振装置,包括承载机构和减振机构,承载机构通过至少一个减振机构与舱板支架固定连接,使得5-2000Hz的关心频段范围内振动放大倍数不大于1;承载机构外部安装有发热元件,内部安装有温度均匀化的热管;承载机构内布置至少一根热管,使承载机构不同位置温度差小于5℃;减振机构包括壳体和内部的减振元件,减振元件的安装方向与待减振方向一致;承载机构上特征点的高频总均方根加速度不大于10grms。本发明使得5~2000Hz关心频段范围内突出振动放大倍数均不大于1,有助于在舱段层面实现整舱减振、提高单机力学环境舒适性、减少单机减振器种类、数量和重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628252B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610887759.5
申请日:2016-10-11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基于并联布局有效载荷适配器的留轨飞行器结构,包括:有效载荷适配器(2)、分离结构(4);有效载荷适配器(2)包括卫星支架(5)等;井字梁(10)安装在支撑舱(7)的一端端面上,仪器安装板(9)位于井字梁(10)中心下端面,仪器安装板(9)两侧的井字梁(10)“口”形框内安装太阳电池阵列安装板(6),卫星支架(5)沿太阳电池阵列安装板(6)边缘;支撑舱(7)另一端端面边框沿周向分布有分离结构(4),并通过安装在分离结构(4)上的分离装置(11)实现连接或分离。本发明将有效载荷适配器作为留轨飞行器在轨进行拓展任务,实现拓展任务所需功能,降低了对主发射任务影响程度,形成了留轨飞行器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6628252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0887759.5
申请日:2016-10-11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基于并联布局有效载荷适配器的留轨飞行器结构,包括:有效载荷适配器(2)、分离结构(4);有效载荷适配器(2)包括卫星支架(5)等;井字梁(10)安装在支撑舱(7)的一端端面上,仪器安装板(9)位于井字梁(10)中心下端面,仪器安装板(9)两侧的井字梁(10)“口”形框内安装太阳电池阵列安装板(6),卫星支架(5)沿太阳电池阵列安装板(6)边缘;支撑舱(7)另一端端面边框沿周向分布有分离结构(4),并通过安装在分离结构(4)上的分离装置(11)实现连接或分离。本发明将有效载荷适配器作为留轨飞行器在轨进行拓展任务,实现拓展任务所需功能,降低了对主发射任务影响程度,形成了留轨飞行器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6383964A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610885493.0
申请日:2016-10-1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林宏 , 张新宇 , 彭慧莲 , 王国辉 , 陈益 , 安雪岩 , 王明哲 , 王雪梅 , 陆浩然 , 崔照云 , 叶成敏 , 刘志伟 , 张群 , 唐颀 , 杨自鹏 , 杨勇 , 于秀丽 , 杨炜平 , 刘欣 , 刘建忠 , 肖泽宁 , 张巍 , 曹梦磊 , 琚春光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18
Abstract: 一种悬挂式充液贮箱动力学建模方法,属于航天器动力学建模分析领域。采用“壳+梁+集中质量点单元”悬挂式充液贮箱建模方法,与支撑边界相连的贮箱部段采用壳单元模拟,其它贮箱部段采用梁单元模拟,另外为保证实际贮箱充压后具有较大的刚度,在壳单元上下端面建立多点约束RBE2以加强贮箱刚度,液体按照质心一致的方法,采用离散的集中质量单元附在相应位置的梁单元上。与传统的“梁单元”、“壳单元”相比,本发明结合了不同单元的优点,一方面不改变贮箱与主结构间连接刚度,同时兼顾了与贮箱相关的局部模态及特征点峰值响应,获得的模态及动力学响应预示值与试验值的一致性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944913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336492.1
申请日:2024-09-25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覆盖星座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包括:选定目标区域中的若干目标点并进行编号;基于遗传算法搜索回归轨道,得到回归轨道的轨道根数;计算共星下点轨迹星座的时间间隔;根据回归轨道的轨道根数和时间间隔,得到共星下点轨迹星座轨道根数。本发明实现任意精度要求的星座轨道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610155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550188.2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大热流推力室的异型冷却通道设计方法:在推力室壁面的物理域与计算域之间建立一一映射关系,基于推力室壁面的几何结构,生成推力室壁面势流随形网格;基于推力室壁面势流随形网格,调整势函数ξ曲线、流函数η曲线,得到冷却结构自适应网格;根据冷却结构自适应网格,生成m边形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数量N与流函数η曲线的数量相同,冷却通道以冷却结构自适应网格中流函数η曲线为中心线;基于冷却结构自适应网格,计算每条m边形冷却通道内流体的沿程流阻和被冷却的推力室壁面的温度分布;构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调整冷却通道的数量N、多边形的边数m和每条冷却通道上每个网格节点的水力直径。
-
公开(公告)号:CN112525453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011378751.9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张新宇 , 彭慧莲 , 王国辉 , 林宏 , 杨勇 , 王利 , 陈益 , 周文勇 , 东华鹏 , 张群 , 杨自鹏 , 叶成敏 , 潘忠文 , 肖泽宁 , 郭源 , 冯荣 , 王雪梅 , 齐祥 , 王昊天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式单机支架的结构参数设计方法,具体步骤包括:S01、获取并积累运载火箭飞行过程中的激励源及特征频率ωi;S02、建立单机支架有限元模型;S03、开展动力学频率响应分析;S04、将获取的振动响应特性与单机振动试验条件进行对比;S05、若单机振动响应超出其振动试验条件,或对于100Hz内的激励源频率,处于激励源频率3‑5Hz范围内;对于大于100Hz的激励源频率,落入激励源频率的5%范围内,则将支架材料更改为结构/阻尼一体化材料,返回步骤S02,重新进行迭代分析。本发明解决重要单机随火箭发射过程中共振区响应过大问题,达到了抑制动态响应幅值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3353294B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110674026.4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B64G1/64
Abstract: 一种基于多边形同步限位机构的非火工星箭锁紧释放装置,包括滑动机构、分离机构、若干组锁紧机构;卫星安装在分离机构上方,分离机构周围布置滑动机构和若干组锁紧机构;滑动机构为锁紧机构提供限位,实现锁紧机构对分离机构的锁紧;滑动机构通过变形解除对锁紧机构的限位,锁紧机构对分离机构的锁紧力解除,卫星在分离机构的作用下实现分离。本发明为采用多边形同步限位连杆机构进行纯机械传动解锁的星箭锁紧释放装置,克服火工锁紧释放装置冲击大、污染多、不可重复使用等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525453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378751.9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张新宇 , 彭慧莲 , 王国辉 , 林宏 , 杨勇 , 王利 , 陈益 , 周文勇 , 东华鹏 , 张群 , 杨自鹏 , 叶成敏 , 潘忠文 , 肖泽宁 , 郭源 , 冯荣 , 王雪梅 , 齐祥 , 王昊天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式单机支架的结构参数设计方法,具体步骤包括:S01、获取并积累运载火箭飞行过程中的激励源及特征频率ωi;S02、建立单机支架有限元模型;S03、开展动力学频率响应分析;S04、将获取的振动响应特性与单机振动试验条件进行对比;S05、若单机振动响应超出其振动试验条件,或对于100Hz内的激励源频率,处于激励源频率3‑5Hz范围内;对于大于100Hz的激励源频率,落入激励源频率的5%范围内,则将支架材料更改为结构/阻尼一体化材料,返回步骤S02,重新进行迭代分析。本发明解决重要单机随火箭发射过程中共振区响应过大问题,达到了抑制动态响应幅值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