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67619A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080075339.1
申请日:2020-08-07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PC: H01M8/0258
Abstract: 燃料电池用隔板具备多个突条和多个气体流路部。突条各自具有构成为抵接于发电部的抵接面。气体流路部各自设置于相互相邻的两个突条之间。以在气体流路部流动的反应气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参照上游侧和下游侧。突条各自具有下游侧端部。在突条中的抵接面设置有沿着突条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1槽。在突条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有分隔面,该分隔面相对于抵接面在下游侧相连并且从发电部分隔。在分隔面设置有与第1槽相连的第2槽。
-
公开(公告)号:CN114072940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080047646.9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PC: H01M8/026 , H01M8/0265 , H01M8/0276 , H01M8/10
Abstract: 燃料电池堆具备彼此层叠的多个单电池。各单电池具备片状的发电部、一对隔板、气体流路形成板以及框构件。气体流路形成板构成反应气体流通的气体流路部。框构件具有对气体流路部供给反应气体的供给口以及从气体流路部排出反应气体的排出口。气体流路部,具有:多个对置部,沿着反应气体的流动方向延伸并且在正交方向上彼此并列设置;以及多个波状部,与正交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波形状。气体流路部包含:第1流路部,在流动方向上与供给口邻接;以及第2流路部,在正交方向上与第1流路部邻接。第2流路部中的连通路各自的流路截面积,比第1流路部中的所述连通路各自的流路截面积大。
-
公开(公告)号:CN109616683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125202.3
申请日:2018-09-26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PC: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3 , H01M8/1006
Abstract: 提供能够使气体在气体流道内适当地扩散的燃料电池用气体流道形成板和燃料电池组。气体流道形成板具有以在第1方向和与该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分别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凸部。凸部(26)向膜电极接合体突出。气体流道形成板具有气体流道部和水流道部。气体流道部由包含介于多个凸部中的相邻的两个凸部之间的部分的、气体流道形成板中的与膜电极接合体对应的一侧的部分构成。水流道部由包含凸部的内部的、气体流道形成板中的与平隔板对应的一侧的部分构成。气体流道形成板具有形成于凸部的侧壁并将该凸部的内外连通的开口部。在一个凸部中仅在一个地方设置有开口部。
-
公开(公告)号:CN102405547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0980155939.2
申请日:2009-03-31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291 , H01M8/0241 , H01M8/0247 , H01M8/1004 , H01M8/241 , Y02E60/521
Abstract: 在框架13和14的接合部分容放电极结构15。在电极结构15的第一表面上铺设第一气体扩散层19和第一气道形成构件21,在电极结构15的第二表面上铺设第二气体扩散层20和第二气道形成构件22。隔离件23接合在框架13和气道形成构件21的表面上,隔离件24接合在框架14和气道形成构件22的表面上。具有连续孔的多孔层26位于气道形成构件22和隔离件24之间。提供由具有连续孔的多孔材料形成的排水促进构件30,以与第二气道形成构件22的第二气道T2的下游端相连通,并和多孔层26的连续孔的下游端相连通。通过毛细作用已经从第二气道T2吸入到多孔层26内的所生成的水,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向下游流动,然后被吸入到排水促进构件30内。由排水促进构件30所吸入的水,由于从第二气道T2流入到排水促进构件30的连续孔内的氧化废气的流体压力,被排放到排放通道中。相应地,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防止了所产生的水残留在阴极侧第二气道形成构件22的第二气道T2内,有可能避免因为给电极结构15的氧化气体供应不足而降低了发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405547A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申请号:CN200980155939.2
申请日:2009-03-31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291 , H01M8/0241 , H01M8/0247 , H01M8/1004 , H01M8/241 , Y02E60/521
Abstract: 在框架13和14的接合部分容放电极结构15。在电极结构15的第一表面上铺设第一气体扩散层19和第一气道形成构件21,在电极结构15的第二表面上铺设第二气体扩散层20和第二气道形成构件22。隔离件23接合在框架13和气道形成构件21的表面上,隔离件24接合在框架14和气道形成构件22的表面上。具有连续孔的多孔层26位于气道形成构件22和隔离件24之间。提供由具有连续孔的多孔材料形成的排水促进构件30,以与第二气道形成构件22的第二气道T2的下游端相连通,并和多孔层26的连续孔的下游端相连通。通过毛细作用已经从第二气道T2吸入到多孔层26内的所生成的水,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向下游流动,然后被吸入到排水促进构件30内。由排水促进构件30所吸入的水,由于从第二气道T2流入到排水促进构件30的连续孔内的氧化废气的流体压力,被排放到排放通道中。相应地,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防止了所产生的水残留在阴极侧第二气道形成构件22的第二气道T2内,有可能避免因为给电极结构15的氧化气体供应不足而降低了发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026719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080047644.X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PC: H01M8/026 , H01M8/0265 , H01M8/0276 , H01M8/10
Abstract: 燃料电池堆具备彼此层叠的多个单电池。各单电池具备片状的发电部、一对隔板、气体流路形成板以及框构件。气体流路形成板构成反应气体流通的气体流路部。框构件具有对气体流路部供给反应气体的供给口以及从气体流路部排出反应气体的排出口。气体流路部具有多个对置部,该多个对置部沿着反应气体的流动方向延伸并且在正交方向上彼此并列设置。在各对置部与发电部之间形成有主流路。气体流路部包含:第1流路部,在流动方向上与供给口邻接;以及第2流路部,在正交方向上与第1流路部邻接。第2流路部中的主流路各自的流路截面积,比第1流路部中的主流路各自的流路截面积大。
-
公开(公告)号:CN114902457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080091313.6
申请日:2020-12-02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PC: H01M8/0258 , H01M8/10
Abstract: 燃料电池用隔板(20)具有:多个突条(31、41),构成为相互隔开间隔地并列延伸,并且抵接于发电部;和气体流路部(32、42),构成为在相互相邻的两个突条之间沿着突条延伸并且反应气体在气体流路部(32、42)流动。在气体流路部设置有多个肋(50),朝向发电部突出,并且沿着气体流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多个肋包括:多个第1肋(60),在突条的排列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并列;和第2肋(70),位于在排列方向上相互相邻的第1肋彼此之间。在第1肋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有与发电部分离的分离部(63)。在第2肋的上游侧端部设置有倾斜部(72),该倾斜部(72)以越往下游侧与发电部分离得越远的方式倾斜。倾斜部的至少一部分比分离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下游侧。
-
公开(公告)号:CN114026719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080047644.X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PC: H01M8/026 , H01M8/0265 , H01M8/0276 , H01M8/10
Abstract: 燃料电池堆具备彼此层叠的多个单电池。各单电池具备片状的发电部、一对隔板、气体流路形成板以及框构件。气体流路形成板构成反应气体流通的气体流路部。框构件具有对气体流路部供给反应气体的供给口以及从气体流路部排出反应气体的排出口。气体流路部具有多个对置部,该多个对置部沿着反应气体的流动方向延伸并且在正交方向上彼此并列设置。在各对置部与发电部之间形成有主流路。气体流路部包含:第1流路部,在流动方向上与供给口邻接;以及第2流路部,在正交方向上与第1流路部邻接。第2流路部中的主流路各自的流路截面积,比第1流路部中的主流路各自的流路截面积大。
-
公开(公告)号:CN102725896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080062166.6
申请日:2010-12-16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6 , H01M8/0263 , H01M8/0265 , H01M2008/1095 , H01M2250/20 , Y02E60/50 , Y02T90/32
Abstract: 由固体电解质膜(16)和置于一对框架(13,14)之间的电极催化剂层(17,18)形成的膜电极组件。气体扩散层(19)层叠在电极催化剂层(17)表面上,同时气体扩散层(20)层叠在电极催化剂层(18)表面上。第一气体通道形成构件(21)层叠在气体扩散层(19)表面上,同时第二气体通道形成构件(22)层叠在气体扩散层(20)表面上。分离器(23)与框架(13)表面和第一气体通道形成构件(21)接触,同时分离器(24)与框架(14)表面和第二气体通道形成构件(22)接触。多个第一和第二直槽(21c,21d)形成在第一气体通道形成构件(21)上,从而其宽度(w1,w2)不同。从而第一和第二气体通道(T1,T2)的路径横截面积设定为不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