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线段管节接头
    3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12102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201835.8

    申请日:2015-04-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曲线段管节接头。该曲线段管节接头包括第一止水带与第二止水带;所述第一止水带与第二止水带连接形成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设置于曲线沉管管节的端部;所述第一止水带与第二止水带的硬度不同。该曲线段管节接头采用硬度不同的第一止水带与第二止水带,第一止水带与第二止水带连接形成密封环,并在两侧形成硬度差值,通过硬度差值来抵消水压力力矩产生的影响,从而实现解决曲线管节由于无法均匀压接而产生偏位的问题。

    一种沉管隧道接头剪力键剪力的刚度影响线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55660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314135.0

    申请日:2013-07-24

    Abstract: 一种沉管隧道接头剪力键剪力的刚度影响线分析方法:1)构建沉管隧道纵向模型;2)计算任意弹簧的沉降δ及竖向刚度k;3)计算全长范围内n个弹簧的平均刚度及刚度变化比例αi,绘制刚度变化分布图;4)整体升温工况下用无限长弹性地基梁模型代替沉管纵向模型。5)将q均布荷载下某一微段[-X0,X0]内刚度支撑由变为k2的无限长弹性地基梁模型,等效为集中力q1作用下平均刚度支撑的无限长梁模型。6)利用公式求得集中力q1与q的关系。7)利用q1求解任意截面位置的剪力数值。8)绘制所考察接头位置处剪力键剪力的刚度影响线。利用刚度影响线与地基刚度变化分布图相乘,得到地基刚度变化所引起的接头剪力键剪力数值。

    一种用于桥塔的消浪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736689A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申请号:CN200810226681.8

    申请日:2008-11-19

    Abstract: 一种用于桥塔的消浪结构,涉及桥梁技术,包括套筒、支撑板和导浪块。桥塔基础顶面与设计水位平齐,片状支撑板垂直固设于基础侧周面,支撑板上有圆形通孔,开孔率40%~60%,喇叭状凹曲面导浪块底面固接于基础顶面,内侧面与桥塔塔柱固接。支撑板外端固接环状套筒,套筒顶端与基础顶面平齐,有竖条形通孔,开孔率30%~50%。导浪块和套筒高度为设计波高的1.5~2.0倍。套筒、支撑板和桥塔基础共同构成环形消浪室,环形消浪室厚度为设计波长的1/10~1/5倍,顶部和底部透空。套筒、支撑板和导浪块用钢材或钢筋混凝土或复合材料制成。本发明消耗和吸收波浪能量,有效消减波浪力对桥塔的作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经济效益好。

    一种混凝土梁桥智能设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85214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37381.4

    申请日:2024-0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桥梁设计领域,特别是一种混凝土梁桥智能设计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通过待设计梁桥的GIS路线文件以及路线信息生成布跨模型,进而再得到待设计梁桥的上部结构模型、桥墩结构模型以及桥台结构模型,实现从道路路线、桥跨布置到联桥的上部结构、桥墩结构和部分附属结构等三维模型的参数化、快速化以及智能化的建立。相较于现阶段的BIM桥梁设计生产方式,本发明的参数输入量少,模型生成速度快,减少了时间成本。同时设计数据从整体到细节传递,打破设计、BIM与数据的隔阂。参数数据可由总体的桥跨布置传递至上部结构,再传递至桥墩结构,实现数据的流动,无需重复输入,实现软件设计组织化和模块化的耦合,提升用户使用度和体验感。

    一种移动式复合止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00538B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710765657.0

    申请日:2017-0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复合止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可相互移动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二者之间形成结合腔,两个构件上安装有使结合腔相对密封的外部止水装置,所述外部止水装置包括分别与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连接的柔性止水带,该柔性止水带的伸展长度与两个构件相对移动的长度相对应,所述结合腔的腔体内还安装有内部止水装置,该止水系统的外部止水装置其主要止水作用,内部止水装置起备用、复合止水的作用,当外部止水装置发生渗漏或损坏时,内部止水装置发挥作用,进一步实现止水功能,不会对施工或使用产生影响,达到复合止水的效果,实现双重止水的目的和作用。

    外盖板支撑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89170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710766515.6

    申请日:2017-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盖板支撑系统,封闭环状顶推小梁与封闭环状外盖板之间的空隙中设有若干个支座,所有支座沿顶推小梁的周向连接于顶推小梁外壁,在顶推小梁顶推第一止水带止水后所有支座位于外盖板悬空端下部。运用本发明的外盖板支撑系统,在空隙中设置的支座随顶推小梁移动,支座能够减小顶推小梁移动过程中的晃动强度,同时支座移动后能够用于支撑外盖板,将单点支撑的悬臂结构的外盖板转变为两点支撑的简支梁结构,保护外盖板在接合腔排水后不被外部水压对单点悬臂支撑的压弯导致外盖板结构的破坏,该外盖板支撑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支撑效果良好。

    最终接头的移动止水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00537A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710765656.6

    申请日:2017-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9/073 E02D29/16 E02D3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最终接头的移动止水系统及使用方法,所述最终接头和顶推小梁上安装有使环形空腔与外侧水流相对密封的外部止水装置,所述外部止水装置包括柔性止水带,该柔性止水带一端连接最终接头,另一端连接顶推小梁,其伸展长度与顶推小梁向外移动的长度相对应,所述环形空腔的腔体内还安装有内部止水装置,该止水系统的外部止水装置和内部止水装置同时构成移动式止水系统,采用双重止水装置,达到复合止水的作用,当外部止水装置发生渗漏或损坏时,内部止水装置发挥功能,进一步实现止水目的,保证最终接头的顺利安装。

    沉管隧道用分段粘结式预应力管道

    公开(公告)号:CN104963359A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申请号:CN201510203201.6

    申请日:2015-04-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沉管隧道用分段粘结式预应力管道,其包括多段分设在各个管节节段内的波纹管和连接相邻两段波纹管的节段连接管;节段连接管对应设置在相邻两个管节节段的接缝处,其包括连接外管和设于连接外管内的连接内管,预应力钢绞线依次穿过节段连接管和波纹管,连接外管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波纹管对接。本发明可通过部分无粘结或弱粘结的连接外管配合连接内管用以保证管节节段之间的拼接面具有有限张开的柔性特性,又同时通过有粘结的波纹管有效约束管节节段间的张开量,防止过度张开。且连接外管的两端的内壁分别设有限位块,用于限制连接内管的位置,保证连接内管和连接外管中心基本一致。

    一种面向沉管隧道抗震设计的三维精细化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61395B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210055548.7

    申请日:2012-03-05

    Abstract: 一种沉管隧道三维简化建模方法,包括:对沉管隧道进行结构分析,确定需建模部分;定义该沉管隧道模型轴线上的节点;定义该沉管隧道模型所需单元;定义材料性质、界面属性;定义模拟接头部位的节点与该管节端点之间的约束关系;将上述各部件组装为沉管隧道模型,并用于计算分析。本发明能够模拟沉管隧道施工时水力压接产生的接头初始压缩,精确计算接头的受力与张开量,实现了对接头部位的精细化计算。本发明既充分考虑了分析的精度要求,又满足了计算效率方面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