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沉管隧道抗震设计的三维精细化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61395B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210055548.7

    申请日:2012-03-05

    IPC分类号: E02D29/073

    摘要: 一种沉管隧道三维简化建模方法,包括:对沉管隧道进行结构分析,确定需建模部分;定义该沉管隧道模型轴线上的节点;定义该沉管隧道模型所需单元;定义材料性质、界面属性;定义模拟接头部位的节点与该管节端点之间的约束关系;将上述各部件组装为沉管隧道模型,并用于计算分析。本发明能够模拟沉管隧道施工时水力压接产生的接头初始压缩,精确计算接头的受力与张开量,实现了对接头部位的精细化计算。本发明既充分考虑了分析的精度要求,又满足了计算效率方面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

    一种面向沉管隧道抗震设计的三维精细化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61395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55548.7

    申请日:2012-03-05

    IPC分类号: E02D29/073

    摘要: 一种沉管隧道三维简化建模方法,包括:对沉管隧道进行结构分析,确定需建模部分;定义该沉管隧道模型轴线上的节点;定义该沉管隧道模型所需单元;定义材料性质、界面属性;定义模拟接头部位的节点与该管节端点之间的约束关系;将上述各部件组装为沉管隧道模型,并用于计算分析。本发明能够模拟沉管隧道施工时水力压接产生的接头初始压缩,精确计算接头的受力与张开量,实现了对接头部位的精细化计算。本发明既充分考虑了分析的精度要求,又满足了计算效率方面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

    新型复合式交通隧道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53066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410129216.8

    申请日:2014-04-02

    IPC分类号: E02D29/045 E02D29/055

    摘要: 本发明涉及公路隧道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减少建造隧道工程量,提高隧道周边紧邻空间利用率的复合式交通隧道。包括从地表向下挖掘建造而成的空间,在两侧设置对建造空间进行加固的挡土墙,在挡土墙之间浇筑有隧道外壁,隧道外壁围合形成隧道空间,在隧道顶板的上方设置有夹层空间,或者在隧道空间的隧道墙体上设置有将隧道空间分隔为上隧道层和下隧道层的夹层板。本发明一方面提高了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建成结构和空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够克服现有封闭的结构和回填的地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本发明充分开发利用了隧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人们还可以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对夹层空间进行规划,使其具有多种功能。

    一种沉管隧道纵向差异沉降容许值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34453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314256.5

    申请日:2013-07-24

    IPC分类号: E02D29/07 G06F17/50

    摘要: 一种沉管隧道纵向差异沉降容许值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构建纵向计算模型;2)计算某一接头处的容许剪力Q;3)计算任意弹簧的沉降δ及地基刚度k;4)计算对接头剪力有影响的纵向区间长度L0;5)求得L0范围内全部弹簧的平均地基刚度刚度变化幅值[α]及变化模式因子β,绘制刚度变化分布图;6)绘制接头剪力影响线,利用刚度变化分布图与剪力影响线图相乘,得到接头容许剪力与刚度变化幅值、模式的关系式;7)推导L0两端的容许差异沉降与刚度变化幅值的关系式;8)将步骤6)的公式代入步骤7),求得纵向差异沉降容许值计算公式:9)分析所考察接头两侧实际发生差异沉降Δ,满足Δ≤[Δ]时,说明计算纵向差异沉降满足接头剪力键受力要求。

    一种设置复合连接件的有格室混合梁结合部

    公开(公告)号:CN102561172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010601580.1

    申请日:2010-12-22

    IPC分类号: E01D19/00 E01D11/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置复合连接件的有格室混合梁结合部,涉及桥梁工程技术,用于大跨混合梁斜拉桥的主梁,其在钢箱梁端部设置填充混凝土的钢格室结构,在钢格室与混凝土相贴的顶板、底板和承压板设置焊钉连接件,在钢格室隔板上设置开孔板连接件(PBL连接件),并与混凝土梁浇筑成一体。本发明在使用时,主梁为单箱单室、单箱多室或双箱单室横断面,并在钢格室内施加纵向预应力。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主梁受力的问题,增加了结构安全性,避免了在钢格室内大量焊接焊钉连接件,极大提高了混合梁斜拉桥的适用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