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52349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1910137571.2
申请日:2019-02-2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N1/20 , A23L33/135 , A61K35/745 , A61P17/00 , A61P29/00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株能够缓解特应性皮炎的长双歧杆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以及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具有缓解特应性皮炎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显著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的耳朵肿胀程度;(2)显著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病理症状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3)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血清IgE的作用;(4)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组织中IL‑4、IL‑13水平的作用;(5)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组织中组胺水平的作用,因此,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产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09478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2011061299.3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N1/20 , A61K35/747 , A61K9/06 , A61K9/70 , A61P17/06 , A61K8/99 , A61Q19/00 , A61Q19/10 , C12R1/2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能够抑制HaCaT细胞异常增殖的副干酪乳杆菌,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以及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CCFM1147,此副干酪乳杆菌CCFM1147能够缓解银屑病,具体体现在:抑制银屑病样皮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抑制银屑病样皮质形成细胞中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银屑病样皮质形成细胞中促炎因子IL‑6的水平;降低银屑病样皮质形成细胞中促炎因子IL‑8的水平,可见,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CCFM1147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银屑病的产品(如日化用品或药品等)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676170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651070.9
申请日:2020-07-0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株发酵乳杆菌及其在制备共轭脂肪酸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株可产共轭亚油酸、共轭亚麻酸的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CCFM1116,其发酵上清液转化亚油酸生产共轭亚油酸的转化率可达26.19%,其中c9,t11-CLA异构体占63.65%;其发酵上清液转化亚麻酸生产共轭亚麻酸的转化率可达41.79%,其中c9,t11,c15-CLNA占95.01%。
-
公开(公告)号:CN109652349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910137571.2
申请日:2019-02-2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N1/20 , A23L33/135 , A61K35/745 , A61P17/00 , A61P29/00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株能够缓解特应性皮炎的长双歧杆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以及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具有缓解特应性皮炎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显著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的耳朵肿胀程度;(2)显著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病理症状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3)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血清IgE的作用;(4)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组织中IL-4、IL-13水平的作用;(5)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组织中组胺水平的作用,因此,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产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520603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956598.0
申请日:2016-10-2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在细胞水平筛选具有增强肠道细胞紧密连接功能益生菌的方法;先利用消化后的麦醇溶蛋白处理细胞,在洗去残留的消化后的麦醇溶蛋白后加入一定量益生菌共孵育一定时间后洗去,以确定益生菌改善被消化麦醇溶蛋白破坏的细胞紧密连接的能力。本发明的体外实验模型能反映益生菌对麦醇溶蛋白已造成的肠上皮损伤的实际修复作用,所得结果符合益生菌对肠道内已形成的肠道屏障破坏的修复能力,从而在细胞水平为确定益生菌及其他微生物是否能够增强肠道细胞紧密连接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准确的检测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191139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682710.6
申请日:2016-08-17
Applicant: 汕头市佳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江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7/42
Abstract: 一种采用莱比托游动球菌生产R-(+)-3-(3,4-二羟基苯基)-2-羟基丙酸(D-丹参素)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莱比托游动球菌,将底物(肉桂酸、肉桂醛、肉桂醇、L-多巴、L-酪氨酸、L-苯丙氨酸)催化制备成D-丹参素。具体地有两种催化工艺:(A)在液态发酵过程中将底物加入到发酵液中;或(B)通过液态发酵培养得到细胞,将细胞放在反应体系中催化底物。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002780B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010579831.0
申请日:2010-12-0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D01H5/72
Abstract: 一种利用涡流喷管来减少细纱毛羽的装置,属于纺织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装置简称为涡流喷管。涡流喷管主要由纱道和气道组成,安装在细纱机机架上,位于前罗拉和导纱钩之间。使用时,于纱道中央通过的纱线受到与纱道垂直相切的气道中气流作用。由气道喷入纱道的气流形成涡流,对毛羽较多的纱线进行了解捻、再加捻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毛羽,同时改善了细纱的条干均匀度、强度。本发明结构简单,设备改造费用低,安装方便,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95566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099849.7
申请日:2022-11-2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N1/20 , A23L33/135 , A61K35/745 , A61P37/04 , A61P1/14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CCFM1272及其在调节Th1/Th2平衡和IgA合成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可调节幼鼠Th1/Th2平衡及IgA含量,具体体现在:(1)提高生命早期哺乳动物肠系膜淋巴结中B细胞、T细胞、Th细胞百分含量;提高结肠中IFN‑γ、IgG2a、IgA、sIgA的含量,IgG2a/IgE的比值;(3)提高生命早期哺乳动物血清中IFN‑γ的含量,IgG2a/IgE的比值;(4)降低生命早期哺乳动物结肠IL‑4、IgE含量、提高结肠中T‑bet mRNA表达水平;(5)提高生命早期哺乳雄性动物粪便IgA结合态Alistipes相对丰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1605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053996.2
申请日:2024-08-02
Applicant: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疗热塑膜多元化智能开孔装置,包括平板座,平板座上设置有支杆架,支杆架由主杆、侧杆和水平杆组成,主杆的底部安装在平板座上,侧杆位于主杆的一侧,主杆的顶端和侧杆的顶端通过水平杆连接;支杆架上滑动安装有滑座,主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底端安装在平板座的上表面、顶端安装在滑座的下表面,侧杆上设置有限位板,侧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顶端固定在限位板的下表面、底端固定在滑座的上表面。本发明中,能较方便在成型的热塑膜上进行开孔,十字激光器能辅助定位,使开孔的位置较为准确,用刀头开孔,操作也较为方便,并且所开孔的边缘较为平整,不会割到病人的皮肤。
-
公开(公告)号:CN119081936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32131.2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N1/20 , C12N1/02 , A61K35/747 , A61P1/12 , A23L33/135 , C12R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缓解ETEC所致腹泻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筛选出了一株具有缓解ETEC所致腹泻作用的植物乳杆菌CCFM8661,具体体现在:缓解ETEC所致腹泻小鼠的体重损失和粪便含水量升高;显著降低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FN‑γ、IL‑6、IL‑8的含量;显著增加血清中免疫因子IgA、IgG、IgM的含量;降低ST和增加AQP3的水平;缓解空肠损伤和显著改善ETEC引起的空肠绒毛长度缩短和隐窝深度增加;显著增加空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1、Occludin和黏蛋白MUC2的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粪便中乙酸、丙酸、异丁酸和丁酸的含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