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角度扫描增强红外光谱吸收的介质超表面

    公开(公告)号:CN111337445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911214494.2

    申请日:2019-12-02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1/35

    摘要: 本发明涉及超材料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角度扫描增强红外光谱吸收的介质超表面,所述介质超表面包括:下层金属层、中间层衬底层、上层介质光栅以及上层共形化合物;所述下层金属层和所述中间层衬底层为自下而上复合形成;所述上层介质光栅呈周期性均匀分布在所述中间层衬底层上;所述上层共形化合物在通过预设角度的光源扫描时均匀涂覆在所述中间层衬底层和所述上层介质光栅表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角度扫描增强红外光谱吸收的介质超表面,在利用此介质表面进行痕量检测时,不但可以增加光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有效提高对物质的感知性能,提高了检测的精准度。

    一种全天候光伏照明装置
    5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31646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265794.7

    申请日:2019-04-03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F21S9/03 F21V31/00 F21V21/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天候光伏照明装置,它包括底座、安装板、灯体、防水板,安装板能前后活动地装接在底座且其与墙体相装配;灯体安装在底座上且其内设置有充电式锂电池,其外侧设置有光源和光伏太阳能板,光伏太阳能板为充电式锂电池和光源供电;防水板能上下活动地装接在灯体上,该防水板之纵向截面为两端向下延伸的弧形。由于灯体安装在室外,在灯体上方活动装接有防水板,该防水板能够遮挡雨水,能避免灯体在外部因长时间被雨水冲淋导致照明灯损坏的情况发生,可以增强其使用寿命。且,能随时调节防水板的高度,使得防水板更好的对灯体进行防护。同时,安装板能相对底座前后移动,能够将灯体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使得灯体的照明效果更好。

    一种层状介质介电常数和厚度同时反演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05226B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710293854.7

    申请日:2017-04-28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G01R27/26 G01B7/06

    摘要: 本发明一种层状介质介电常数和厚度同时反演算法,利用菲涅尔定律及射线跟踪原理,考虑到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性质,精准计算出不同天线收发偏移距下信号旅行时的值;对于多层层状介质的探测,将计算得到的上一层的电磁参数作为已知,迭代反演出以下多层层状介质的介电常数和厚度,解决了传统的速度谱反演算法对于多层层状介质反演的精度不够的问题。

    基于石墨烯的空间电光调制器

    公开(公告)号:CN105068278B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510591902.1

    申请日:2015-09-17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G02F1/03

    摘要: 基于石墨烯的空间电光调制器,涉及电光调制器。为5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上银层、上六方氮化硼层、石墨烯单原子层、下六方氮化硼层和下银层;上银层上设有至少1条缝隙。上银层、上六方氮化硼层、石墨烯单原子层、下六方氮化硼层和下银层的长度均可为200~300nm,宽度均可为140~170nm;上银层的厚度为10~30nm;缝隙的宽度可为5~20nm,上六方氮化硼层的厚度为1nm,石墨烯单原子层的厚度为0.3~0.8nm,下六方氮化硼层的厚度可为15~50nm,下银层的厚度为100~2000nm;总厚度为126.3~281.8nm。尺寸小、操作电压低、调制速度快、工作频带宽。

    混合极化双通道探地雷达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280719A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410597366.1

    申请日:2014-10-30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G01S7/02

    CPC分类号: G01S13/885 G01S7/02

    摘要: 混合极化双通道探地雷达系统,涉及探地雷达。设有双通道矢量网络分析仪、混合极化天线阵列、计算机;所述分析仪与天线阵列通过同轴线连接,计算机通过GBIP数据线与分析仪连接;分析仪设有雷达主机、发射机、第1接收机、第2接收机;天线阵列设有圆极化平面螺旋发射天线、线性极化接收天线,发射天线与发射机的发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1线性极化接收天线与第1接收机输入端连接,第2线性极化接收天线与第2接收机输入端连接;第1线性极化接收天线与第2线性极化接收天线互相垂直,发射天线与两个接收天线的主轴方向互相平行,视在相位中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即两个接收天线的孔径中心到发射天线中心的距离相等。

    一种基于多输出神经网络的声表面波谐振器逆向设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917669A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2311601849.X

    申请日:2023-11-28

    申请人: 厦门大学

    摘要: 公开了一种基于多输出神经网络(Multi‑Output Neural Network,MONN)的算法模型,用于声表面波谐振器的逆向设计,包括:利用电磁仿真软件,给定声表面波谐振器物理模型结构参数,进行建模,计算得到所对应的导纳响应,随机生成所需的样本数据集;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所述步骤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和特征提取;构建MONN模型,应用样本数据集为样本训练MONN模型,建立结构参数与导纳响应的映射关系,评估算法的性能;基于训练好的MONN算法模型,进行声表面波谐振器的结构参数预测。本发明基于多输出神经网络的声表面波谐振器逆向设计方法,对于同一条导纳曲线的结构参数预测,能提供多种参考方案,减少硬件和设计时间成本,易于推广其它微波声学元件模型中。

    一种基于CMOS的组织切片成像系统
    5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879163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711633.2

    申请日:2023-06-15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1/00 G01N21/8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CMOS的组织切片成像系统,包括光源和沿光路依次设置的载玻片、CMOS图像传感器,载玻片上贴附有待测生物组织切片,系统在CMOS图像传感器中成像;其中,CMOS图像传感器包括IR滤光片和CMOS芯片,CMOS芯片设有CMOS感光阵列。本发明将纳米光学领域与便携式CMOS图像传感器的有机融合,对CMOS图像传感器进行特殊处理,不具有凹透镜,光圈等光学组件,仅包含IR滤光片和CMOS芯片作为成像组件,可不进行光学对焦直接对组织样品成像,形成高对比度的全彩图像,同时辅以算法将所得到的组织切片图像进行增强、显示并提供建议。实现小体积便携的切片成像系统,能够在恶劣条件下使用,且价格低廉,满足各级医院、各种地区的病理检测的需求。

    一种结构色巧克力及其制备方法
    5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39308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278629.1

    申请日:2023-03-21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A23G1/50 A23G1/52 A23G1/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色巧克力及其制备方法,该巧克力的至少部分表面形成有周期纳米结构,周期纳米结构为孔洞阵列或正弦型光栅。该巧克力利用转印模板在巧克力表面形成周期纳米结构。具体包括步骤:在50‑55oC下制取熔融巧克力;将熔融巧克力迅速降温至26‑28oC后,再升温至30‑32oC,获得V型晶体巧克力;将具有周期纳米结构表面的转印模板覆盖于V型晶体巧克力的表面,随后降温使V型晶体巧克力凝固;将转印模板揭下,获得表面形成有周期纳米结构的巧克力。通过在纳米尺度上将巧克力表面加工为周期性结构使其具备结构色,从而达到流光溢彩的彩虹色彩效果。结构色是一种无需色素的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色彩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基于等离激元的纳米结构平面化倒置光栅生物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15656108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11434.4

    申请日:2022-10-25

    申请人: 厦门大学

    IPC分类号: G01N21/552 G01N21/01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激元的纳米结构平面化倒置光栅生物传感器,包括倒置的纳米结构均匀光栅、金属平面传感区、配体层和受体层,所述倒置的同质纳米结构均匀光栅和金属平面传感区构成传感器单元结构,所述金属平面传感区连接在所述倒置的纳米结构均匀光栅的上表面,所述配体层连接在所述金属平面传感区的上表面,所述受体层特异性结合在配体层表面。本发明提高了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的通用性,提高等离激元模式下生物分子检测中的近场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