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40435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180039128.3
申请日:2011-08-0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竹岛伸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042 , C01B13/0207 , C01B13/0251 , C01B2210/0046 , Y02E60/364 , Y02P20/1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过热化学水分解制造氢气的方法和装置。本发明的氢气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将高氧化状态的氧化还原性材料在惰性气氛下加热,从高氧化状态的氧化还原性材料脱去氧气,由此得到低氧化状态的氧化还原性材料和氧气的还原工序;和、使低氧化状态的氧化还原性材料与水接触,将低氧化状态的氧化还原性材料氧化且将水还原,由此得到高氧化状态的氧化还原性材料和氢气的氢气生成工序,并且还原工序和氢气生成工序在同一反应容器中切换进行。此外,本发明的氢气制造装置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氢气制造方法的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511471B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0780032328.X
申请日:2007-08-2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35/0013 , B01D53/945 , B01J23/002 , B01J23/10 , B01J37/03 , B01J37/033 , B01J2523/00 , C01G1/02 , C01G25/00 , C01G25/02 , C01P2004/04 , C01P2004/50 , C01P2004/82 , C01P2006/12 , C01P2006/32 , Y02T10/22 , B01J2523/3725 , B01J2523/48
Abstract: 制造复合氧化物的方法,其包括:将胶束(10)分散在油相(13)中,各个所述胶束内部形成水相(11);在所述胶束(10)内的水相(11)中生成复合氧化物前体的初级粒子(1);通过使所述初级粒子(1)凝集而合成次级粒子(2);以及通过破坏所述胶束(10)的分散状态,或者通过使所述胶束聚结,从而使所述次级粒子(2)凝集。特别地,至少在所述胶束(10)内合成次级粒子(2)时,通过使用比金属离子具有更大离子半径的阳离子(14)而在各个胶束(10)内产生极化。
-
公开(公告)号:CN101291719B
公开(公告)日:2011-12-21
申请号:CN200680038925.9
申请日:2006-10-2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3/0222 , B01D53/944 , B01D2255/908 , B01J23/58 , B01J23/63 , B01J37/0244 , F01N3/033 , F01N2250/02 , Y02T10/20 , Y10T29/493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以防止PM粒子过度堆积在过滤器上的PM净化装置。该PM净化装置包括通过废气的多孔过滤基材(10)和负载在所述过滤基材(10)上的催化剂成分(11)。该装置可以捕集包含在废气中的PM粒子并通过氧化除去所捕集的PM粒子。在该装置中,在过滤基材(10)表面上的催化剂成分(11)之间负载产生活性氧的微细粒子(12)。PM粒子被产生活性氧的微细粒子(12)产生的活性氧部分氧化以在其中引起缺陷,由此PM粒子变得对氧化敏感。结果,促进了PM粒子的氧化,由此防止或降低了PM粒子的堆积。
-
公开(公告)号:CN101102844B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申请号:CN200580023923.8
申请日:2005-07-1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4B35/488 , B01J35/0013 , B01J35/1061 , B01J37/03 , C01G25/00 , C01P2006/16 , C01P2006/17 , C04B35/48 , C04B38/0038 , C04B2111/0081 , C04B2111/00853 , C04B38/0064
Abstract: 一种多孔物质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使用作多孔物质前体的粒子保持在胶束或反胶束中,所述胶束或反胶束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溶剂中保持分散状态;使胶束或反胶束粒子彼此凝集;和将凝集的粒子进行烘焙。该方法包含下面的步骤:通过进行使含有用作所述前体的所述粒子的胶束或反胶束的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状态消解的处理,从而使所述胶束或反胶束的粒子彼此凝集。
-
公开(公告)号:CN101918135A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0980100108.5
申请日:2009-03-1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01J3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3/10 , B01D53/9422 , B01D2255/2065 , B01D2255/20707 , B01D2255/20738 , B01D2255/2092 , B01D2255/91 , B01D2255/9202 , B01J21/04 , B01J23/745 , B01J35/0013 , B01J35/006 , B01J37/0207 , B01J37/0211 , B01J37/0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粒子的担载方法,其特征在于,使载体吸附铵根离子,使纳米粒子吸附有机酸,在碱性溶液中使该载体和该纳米粒子接触,由此使该载体吸附该纳米粒子。不管有无超亲水性,都可以将纳米高度分散地担载。
-
公开(公告)号:CN101432069A
公开(公告)日:2009-05-13
申请号:CN200780014842.0
申请日:2007-07-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3/10 , B01D53/945 , B01D2255/206 , B01D2255/20715 , B01D2258/012 , B01J21/066 , B01J23/63 , B01J35/0006 , B01J37/0211 , B01J37/03 , Y02T10/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氧化锆系金属氧化物粒子(1)的表面,散布稀土类氧化物富集区域2而成的催化剂载体粒子(10)。还涉及一种催化剂载体粒子的制造方法,包含下列工序:(a)提供含有稀土类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胶体粒子的胶体溶液;(b)在胶体溶液中加入氧化锆系金属氧化物粒子,使胶体粒子吸附担载于氧化锆系金属氧化物粒子的表面;以及(c)将吸附担载有胶体粒子的氧化锆系金属氧化物粒子进行干燥和煅烧。
-
公开(公告)号:CN101287548A
公开(公告)日:2008-10-15
申请号:CN200680013034.8
申请日:2006-04-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01J21/06 , B01J23/10 , B01J37/00 , B01J37/02 , B01J37/03 , B01J23/63 , B01J23/58 , B01J35/04 , C01B13/00 , B01D5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3/02 , B01D53/9422 , B01D2255/1021 , B01D2255/1025 , B01D2255/2042 , B01D2255/91 , B01J23/58 , B01J35/04 , B01J37/0215 , B01J37/0219 , B01J37/024 , B01J37/038 , C01P2004/80 , C09C1/407 , C09C3/063
Abstract: 一种制备化合物的方法,其中制备载体颗粒以吸附和负载直径小于所述载体颗粒的被负载微粒。该方法的特征在于:第一步为对所述载体颗粒或其前体充电至与所述被负载微粒或其前体具有相反的电势,以吸附所述载体颗粒或其前体;以及第二步为合成所述几乎不溶的被负载微粒或其前体,并在该合成之后即刻或在该合成期间使所述载体颗粒或其前体吸附所述几乎不溶的被负载微粒或其前体。
-
公开(公告)号:CN101222979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680013008.5
申请日:2006-04-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3/63 , B01D53/945 , B01J21/063 , B01J21/066 , B01J23/10 , B01J35/0013 , B01J37/0018 , B01J37/0211 , B01J37/03 , C01G25/00 , C01G25/006 , C01P2006/12 , Y02T10/22
Abstract: 一种制备耐热性化合物氧化物的方法,其中使第一氧化物颗粒负载具有相近充电特性的第二微粒。在使所述第一氧化物颗粒或其前体吸附所述第一氧化物微粒或其前体之前,使所述第一氧化物颗粒或其前体吸附预定的酸或碱,使其带有与所要吸附的所述第二微粒或其前体相反的电荷。通过所述酸和碱使所述第一氧化物颗粒吸附所述第二微粒,并将它们烧结用于负载所述第二微粒。
-
公开(公告)号:CN101198401A
公开(公告)日:2008-06-11
申请号:CN200680013028.2
申请日:2006-04-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37/0072 , B01D53/945 , B01J21/066 , B01J23/10 , B01J23/30 , B01J23/63 , B01J35/0013 , B01J37/0018 , B01J37/0236 , B01J37/03 , C01G25/00 , C01G25/006 , C01G41/00 , C01P2006/12 , Y02T10/22
Abstract: 一种制备耐热性化合物氧化物的方法,其中制备氧化物颗粒以负载粒径小于所述氧化物颗粒的微粒。对所述氧化物颗粒或其前体颗粒充电至与所述微粒或其前体颗粒具有相反的电势,使得所述氧化物颗粒吸附所述微粒,然后将它们烧结以负载所述微粒。因此,所述微粒可以均匀分散并稳固粘附于所述氧化物颗粒的表面。因此,该化合物氧化物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即,其甚至在经受例如烧结的处理时,在用于载体的氧化物颗粒的结构方面或在所述超细颗粒的吸附状态方面都几乎没有变化,并且其几乎不具有热劣化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142392A
公开(公告)日:2008-03-12
申请号:CN200680008727.8
申请日:2006-03-1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为了抑制在内燃机中产生的纳米颗粒排放到大气中。在所述内燃机的气缸或排气系统内产生具有的颗粒直径大于所述纳米颗粒的颗粒直径的微粒,并且在所述内燃机内产生的所述纳米颗粒吸附到所述微粒上,从而形成具有较大直径的颗粒。例如,所述微粒可在所述气缸内作为炭烟产生,或者可以通过在所述排气系统内设置的用于产生碳微粒的装置产生。通过使纳米颗粒吸附到微粒上从而形成具有较大直径的颗粒,可以抑制纳米颗粒的排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