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28907A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180056548.2
申请日:2011-11-24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N11/02 , F02N11/0851 , F02N15/06 , Y10T74/132
Abstract: 在环形齿轮旋转中使小齿轮与环形齿轮啮合时,即使是在环形齿轮、小齿轮的某一个中存在转速差的情况下,也在抵接的瞬间进行更切实的同步和相位匹配,抑制噪音、因磨损造成的寿命降低以及因啮合时间的损耗造成的起动性的延迟。本发明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具备:启动马达;小齿轮部(30),其与启动马达的输出轴侧花键结合,在轴方向滑动;环形齿轮(100),其与由推出机构推出了的小齿轮部的小齿轮(34)啮合,通过传递启动马达的旋转力而起动发动机,小齿轮部在与环形齿轮啮合的小齿轮的啮合轴方向的前端部的所有的齿中具有同步用面,其是与啮合轴方向平行的一对面,且被构成为具有比小齿轮的齿厚薄的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177729B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1780083241.9
申请日:2017-11-13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B62D6/00 , B60W30/10 , B60W30/165 , B62D137/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避免在车辆中损害路径追随性的行驶的技术。自动转向控制装置具备:目标轨迹取得部,其取得应作为车辆的行驶轨迹的目标轨迹;目标转向角取得部,其基于目标轨迹取得应作为车辆的转向角的目标转向角;侧滑角推定部,其基于目标转向角和车辆的车辆状态,推定车辆以目标转向角行驶的情况下的侧滑角;以及自动转向控制部。自动转向控制部在推定出的侧滑角为预先规定的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自动转向控制的中止及用于调整目标转向角的转向量调整增益的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
公开(公告)号:CN103168166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180050601.8
申请日:2011-07-27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N11/00 , F02N15/06 , F02N15/067 , Y10T74/137
Abstract: 即便在齿圈旋转过程中使小齿轮与齿圈啮合,也能在抵接的瞬间进行更为可靠的同步和相位对齐。包括:起动电动机;小齿轮部(30),该小齿轮部(30)在输出轴上沿着轴向滑动;以及齿圈(100),该齿圈(100)通过与由压出机构(60)压出的小齿轮啮合而传递起动电动机的旋转力来启动发动机,小齿轮部(30)具有小齿轮,该小齿轮在轴向上被一分为二成第一小齿轮(35)和第二小齿轮(34),其中所述第一小齿轮(35)具有同步用的齿形状并在开始与齿圈啮合时最早与齿圈碰撞,所述第二小齿轮(34)在啮合后起到了传递旋转力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177729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780083241.9
申请日:2017-11-13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B62D6/00 , B60W30/10 , B60W30/16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避免在车辆中损害路径追随性的行驶的技术。自动转向控制装置具备:目标轨迹取得部,其取得应作为车辆的行驶轨迹的目标轨迹;目标转向角取得部,其基于目标轨迹取得应作为车辆的转向角的目标转向角;侧滑角推定部,其基于目标转向角和车辆的车辆状态,推定车辆以目标转向角行驶的情况下的侧滑角;以及自动转向控制部。自动转向控制部在推定出的侧滑角为预先规定的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自动转向控制的中止及用于调整目标转向角的转向量调整增益的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
公开(公告)号:CN103168166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180050601.8
申请日:2011-07-27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N11/00 , F02N15/06 , F02N15/067 , Y10T74/137
Abstract: 即便在齿圈旋转过程中使小齿轮与齿圈啮合,也能在抵接的瞬间进行更为可靠的同步和相位对齐。包括:起动电动机;小齿轮部(30),该小齿轮部(30)在输出轴上沿着轴向滑动;以及齿圈(100),该齿圈(100)通过与由压出机构(60)压出的小齿轮啮合而传递起动电动机的旋转力来启动发动机,小齿轮部(30)具有小齿轮,该小齿轮在轴向上被一分为二成第一小齿轮(35)和第二小齿轮(34),其中所述第一小齿轮(35)具有同步用的齿形状并在开始与齿圈啮合时最早与齿圈碰撞,所述第二小齿轮(34)在啮合后起到了传递旋转力的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