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压器转速的两级增压能量高效自适应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71487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0720985.4

    申请日:2023-06-16

    Abstract: 一种柴油机增压技术领域的基于增压器转速的两级增压能量高效自适应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柴油机运行工况点目标总压比、当前海拔环境以及实测高低压级增压器转速,分别计算得到变海拔环境下高低压级压气机压比和折合进气流量;在高低压级压气机效率基础上,计算高低压级涡轮效率和膨胀比;根据计算得到的高低压级压气机和涡轮效率,计算高低压级增压器效率;根据等熵效率计算公式算出变海拔两级增压系统等熵效率;基于可调两级增压系统的等熵效率分析模型,遵循排气能量利用效率最优原则获取满足目标总压比下的高、低压级涡轮实时旁通阀开度。本发明能够对变海拔柴油机全工况范围的增压器转速进行自适应控制,实现能量均衡性调整的自适应控制。

    增压柴油机变海拔适应性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01662B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111189307.7

    申请日:2021-10-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增压柴油机变海拔适应性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柴油机和增压器运行的安全运行限值;分别求出燃烧爆压限、排气温度限对应的增压压力,压气机超速限时对应的压比;求出达到燃烧爆压限、排气温度限和压气机超速限值恢复功率时涡轮增压器的可用能;对上述求得的达到各限值并恢复功率时的可用能和对应的海拔点连线作图,以海拔为横轴,可用能为纵轴,由纵轴和连线围成的封闭区域即为柴油机变海拔功率恢复约束域。本发明通过用可用能来衡量增压参数对柴油机变海拔性能的影响,得出各个限值下增压柴油机变海拔功率恢复约束域,达到评估增压柴油机的变海拔适应性的目的。

    涡轮增压器变海拔适应能力定量对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92405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1187870.0

    申请日:2021-10-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涡轮增压器变海拔适应能力定量对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计算出不同增压压比和增压压力下涡轮增压器的可用能;在不同可用能下,根据原机气量恢复时的爆压线、涡轮超温线、涡轮超速线作图,得到约束域;根据不同海拔下的实际可用能在约束域图中画出柴油机运行线;改变可用能的影响参数,改变柴油机运行线,使其在满足约束条件下达到极限功率恢复海拔;针对不同的涡轮增压器,获取特定的限制线、增压压力、压比、等效涡轮面积和增压器的效率,从而预测不同型式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极限功率海拔恢复。本发明可以应用约束域求出增压柴油机恢复功率的极限海拔,并能够对比不同型式增压柴油机的海拔适应能力。

    支管缩口率机械调节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8035795A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711003023.8

    申请日:2017-10-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F02B37/22

    Abstract: 一种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的支管缩口率机械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轮、拉伸轴、拉伸杆、离心腔、离心块、弹簧、拉绳、滑轮、键销、滚珠、旋转体、拉伸体,调节板布置在调节体内,控制体为双层柱状结构,离心腔布置在控制体的上侧腔体内并与旋转轴固结在一起,离心块阵列式布置在离心腔内,旋转体通过键销布置在旋转轴上,拉伸体布置在控制体的下侧腔体内,第一拉绳的一端与离心块相连接,第一拉绳的另一端绕过滑轮后与旋转体相连接。在本发明中,当发动机在低速工况运行时排气支管的缩口较小,在高速工况运行时排气支管的缩口较大。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废气再循环率主动跟随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979099A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710204132.X

    申请日:2017-03-30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废气再循环率主动跟随系统,包括调节体、控制体、弹簧、移动块、立杆、滚动体、离心体、空心槽、旋转轴、拉伸杆,移动板布置在调节体内,移动块布置在控制体的上部,旋转轴的一端穿过控制体的下端后壁面后镶嵌在控制体的下端前壁面上,空心槽布置在控制体的旋转轴上,离心体布置在空心槽内,离心体的外壁面旋转到第一滚动体、第二滚动体的下方时能带动第一滚动体、第二滚动体转动。在本发明中,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移动板上移,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高;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移动板下移,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低。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废气再循环系统的优化设计。

    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气管容积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089515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377945.4

    申请日:2016-05-31

    Abstract: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气管容积控制系统,包括调节体、旋转轴、旋转体、拉伸体、离心体、滚珠、拉杆、移动体、弹簧,调节体布置在排气总管的前部,旋转轴与旋转体固结在一起,拉伸体、离心体均布置在旋转体内,滚珠镶嵌在拉伸体上,离心体的一侧壁通过滚珠与拉伸体相接触,离心体的另一侧壁通过第一弹簧与旋转体的内壁面相连接,拉伸体的顶部通过第二弹簧与旋转体的内壁面相连接,旋转轴通过链条与发动机曲轴相连接。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移动体上移,进气管路容积变小;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移动体下移,进气管路容积变大。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可变进气管系统优化设计。

    气动式进气量调节系统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134324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311859.9

    申请日:2015-06-08

    Abstract: 一种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的气动式进气量调节系统,包括进气门下段、进气门中段、进气门上段、控制体、固定体、贯穿管、弹性部件、旋转板、旋转轴、连接管,进气门中段在旋转轴中穿过,旋转轴内部带有四个空腔,进气门中段带有四个肋筋,进气门中段的四个肋筋分别布置在旋转轴的四个空腔内,旋转块通过弹性部件与第二贯穿管的顶端壁面相连接,第一连接管一端与控制体的内部腔体相连通,第一连接管另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贯穿管、涡轮排气管相连通。在本发明中,当控制体内压力较高时,进气门中段顺时针旋转,气门升程变大,发动机进气量变大。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进气门升程连续可变系统的设计。

    排气管出口装有旋转板的涡轮增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410078B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110383542.8

    申请日:2011-1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排气管出口装有旋转板的涡轮增压系统,包括:气缸、排气管、涡轮、旋转板、旋转轴和弹性部件,旋转轴两端均安装在排气管侧壁上,旋转板安装在排气管内且与旋转轴固定相连,第一旋转板通过弹性部件与第二旋转板相连接。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第一旋转板带动旋转轴顺时针旋转,第二旋转板带动旋转轴逆时针旋转,排气管出口面积相对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旋转板带动旋转轴向回旋转,排气管出口面积相对较小,涡轮前可用能较多,发动机进气压力较高,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应用于V型柴油机的可调二级增压顺序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425488B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110338936.1

    申请日:2011-10-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于V型柴油机的可调二级增压顺序系统,包括排气支管、排气总管、进气支管、进气总管、中冷器、高压级涡轮增压器、低压级涡轮增压器、涡轮控制单元、压气机控制单元、进气控制单元、排气控制单元,控制排气切换阀门和进气切换阀门的开启,以及涡轮切换阀门,压气机切换阀门的关闭,实现V型柴油机的排气从两排转变为一排,和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顺序切换,从而改善柴油机低转速工况性能;高转速工况时排气切换阀门和进气切换阀门的关闭,以及涡轮切换阀门,压气机切换阀门的开启排气从一排转变为两排,在高、低转速负荷的排气管状态进行针对性调节。本发明使发动机在整个负荷运行范围内都可获得较好的性能。

    内燃机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425469B

    公开(公告)日:2013-02-27

    申请号:CN201110361747.6

    申请日:2011-1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L1/352 F01L1/026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内燃机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调节系统,包括:曲轴、凸轮轴、凸轮、驱动齿轮、中间传动装置、输入中心齿轮、差动齿轮、差动齿轮架、调节中心齿轮、调节装置,曲轴的前端安装在驱动齿轮的轴心处,中间传动装置分别与驱动齿轮和输入中心齿轮外齿圈相啮合,差动齿轮分别与输入中心齿轮内圆锥齿圈和调节中心齿轮相啮合,差动齿轮架穿过差动齿轮套管并与凸轮轴连接为一体,调节装置与调节中心轮同轴相连。当调节中心齿轮按一定的方向转动时,将使差动齿轮架转速增加或减小,从而改变凸轮轴和曲轴之间转动的相位,实现气门正时的调节。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靠性好,调节精度较高,易于在原有发动机上加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