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有色有机物质筛查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839290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462284.0

    申请日:2022-04-28

    IPC分类号: G01N30/02 G01N30/72 G01N21/3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体有色有机物质筛查方法,本发明通过利用高通量筛查技术,基于与CDOM(440)检测值相关分析和理化性质分析,识别研究区与水色特征相关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本发明能够筛查出水体中可溶性有机污染物,在确定重点关注影响水色特征污染物种类后,经水体水色特征与污染物关系验证相关实验,开展水体水色特征与污染物关系研究,以确定重点关注影响水色特征污染物种类。

    一种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阈值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16403B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710099361.X

    申请日:2017-02-23

    IPC分类号: G06K9/62

    摘要: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阈值的方法,属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领域。本方法分为TM影像数据的处理和夜间灯光DMSP数据阈值的选取两个阶段:首先对研究区TM影像数据预处理,并进行监督分类和分类后处理,提取城市用地;然后将裁剪后的研究区范围内夜间灯光数据与绘制出的城市区域多边形边界叠加,作一条穿过研究区灯光数据中心区域和多边形边界的辅助直线,得到灯光数据阈值相邻的辅助点;计算每个辅助点所代表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并与统计年鉴比较,与后者最相近面积所对应的灯光数据阈值为城市建成区的最佳阈值。本发明将遥感影像数据与统计数据相结合,准确提取不同大小城市建成区范围的阈值并反映城市区域的变化情况。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干旱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60814B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610045728.5

    申请日:2016-01-25

    IPC分类号: G06K9/00 G06K9/6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干旱监测方法,方法步骤如下,步骤1,对MODIS植被指数产品、地表温度产品、蒸散产品进行数据重构;步骤2,根据步骤1中得到的植被指数及DEM数据,对TRMM降水产品进行降尺度;步骤3,再提取植被异常指数、温度异常指数、蒸散异常指数、降水异常指数;步骤4,以分类回归树模型构建统计回归规则和线性拟合模型得到干旱监测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综合考虑干旱监测中的多源遥感空间信息,包括降水、蒸散、植被生长状态、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等因素,采用空间数据挖掘,构建干旱监测模型,提高干旱监测的精度。

    一种基于土壤保墒原理的面源污染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587492B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611103198.1

    申请日:2016-12-05

    IPC分类号: C02F9/14 E03F5/00 C02F103/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土壤保墒原理的面源污染控制方法,包括顺着缓坡坡向做若干间距相同的等高线,在处于最顶部等高线上设置避免径流流量过大的截洪环槽,在垂直截洪环槽以下的缓坡等高线上种植若干作物,在间隔种植的作物之间均匀种植绿肥,在作物和绿肥间开设若干径流导排路径,在缓坡下设置与径流导排路径连通的,作为面污染处理缓冲带的果园,果园中均匀分布有若干径流导排路径,径流导排路径向外连通拦截固体杂质的预处理池,预处理池通过沉砂池与回收利用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生态鱼塘连通。本发明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处理,实用性强,技术费用低,养分利用合理,营养元素利用率高。

    一种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22913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510290803.X

    申请日:2015-06-01

    IPC分类号: G06F19/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方法,包括:饱和入渗深度计算;饱和入渗深度之下非饱和入渗深度计算;水力传导计算分层内的湿润锋推移速度;判断推移速度是否大于零;计算土壤含水量;计算非饱和入渗深度;计算入渗深度。本发明通过分析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作用机理,阐述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物理过程,并定义了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临界埋深;采用饱和与非饱和下渗理论,以湿润锋推移距离为计算目标,构建了降雨入渗深度计算模型确定地下水临界埋深。所述方法物理过程与作用机制明确,对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可再生机制的破坏具有通用性,为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地下水含水层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