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539871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1910911727.8
申请日:2019-09-25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分类号: B63H21/38
摘要: 本发明涉及船舶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流式冷却系统进水装置,包括冷却海水管道和旋转管道,旋转管道的一端为自流进水口,另一端与冷却海水管道的端部转动连接,自流进水口位于船壳外侧,旋转管道通过转动使自流进水口朝向或背离船舶前进方向。本发明提供的自流式冷却系统进水装置,通过旋转管道的旋转改变自流进水口与船舶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达到调节冷却海水流量的效果,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自流状况下冷却海水流量进行调节,避免了管路阀门等节流装置所产生的振动噪声,同时旋转管道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可靠性强,有效克服了复杂的自适应调节装置可靠性不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332125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1910693485.X
申请日:2019-07-30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轴流泵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紧凑型轴流管道泵,包括同轴布置的泵壳体、泵叶轮和导叶体,泵壳体的内侧设有沿其中轴线布置的轮毂,轮毂与泵壳体之间通过导叶体相连接;轮毂上沿轴向转动安装有多级泵叶轮;泵叶轮的轮缘上设有电机转子,泵壳体的侧壁上设有电机定子,电机定子同时与每级泵叶轮上的电机转子相对应;本发明通过由一个电机定子与多级泵叶轮上的电机转子之间相互的电磁作用,驱动多级泵叶轮作旋转运动,不仅达到了对流体泵送时的大流量和大扬程的要求,而且相对于传统的同一根转轴驱动多级泵叶轮转动的多级轴流泵而言,大大缩减了其轴向尺寸,在结构上更加紧凑,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3609585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110888469.3
申请日:2021-08-03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动力系统的多层级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船舶动力系统的多层级模型构建方法,包括:将船舶动力系统划分为多个层级,并基于所述多个层级以及所述船舶动力系统的组成和运行特征,得到多层级仿真框架;基于所述多层级仿真框架,构建多层级系统级仿真模型;其中,所述多层级系统级仿真模型包括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模型,以及所述船舶动力系统下的多层级仿真模型;基于所述多层级系统级仿真模型的仿真结果,得到多层级降阶模型。本发明提供的船舶动力系统的多层级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可以实现提升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时的计算效率,降低仿真时长。
-
公开(公告)号:CN109462964B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1811340994.6
申请日:2018-11-12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5K7/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沸腾换热结构,包括:流体总管道和换热基板;换热基板包括多组换热单元,换热基板上设有多个微突起结构,至少一部分微突起结构设置在各换热单元上,每组换热单元上均设置至少一个喷射孔,喷射孔设置在其对应的换热单元的微突起结构上,每组换热单元内均设有流体支管道,每组换热单元对应的喷射孔均通过对应的流体支管道与流体总管道连通。本发明通过流体支管路将换热单元和流体总管路连通,在换热基板上设置微突起结构,并在换热单元上设置与流体支管路连通的喷射孔,一方面增加换热面积,另一方面使流体总管路的流体能够通从喷射孔喷出,扰乱微突起结构表面流体的流动状态,保证换热处于核态沸腾的状态,提升换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370716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111445367.0
申请日:2021-11-30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系统,涉及压缩机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压缩主机、电机冷却水箱、气液混合器,压缩主机依次连接有电机和电机空冷器,电机空冷器用于吸取舱室内混有泄漏的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电机冷却水箱的上部的二氧化碳排出口通过二氧化碳管路连接至压缩主机的工质补充口,电机的远离电机空冷器的一端连接有排气管,排气管穿设于电机冷却水箱,气液混合器的出水口通过气水分离装置连接至电机冷却水箱的进水口,排气管延伸至气液混合器中,电机冷却水箱的排水口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经过冷却器连接至气液混合器的进水口,避免了因二氧化碳泄漏至舱室导致基于二氧化碳的工质装量浪费以及给舱室内的运行人员带来威胁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356888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1811308260.X
申请日:2018-11-05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流体输运和升压领域,公开了一种射流泵,所述射流泵为液‑液射流泵,所述射流泵包括:引射流体导管、工作流体导管、混合管和蜂窝整流结构;所述引射流体导管与所述混合管相互连通;所述蜂窝整流结构呈网状,固定在所述引射流体导管内靠近所述混合管的一端;所述工作流体导管依次穿过所述引射流体导管和所述蜂窝整流结构,所述工作流体导管的出口端设置在所述混合管内。本发明提供的射流泵能够在受限空间内降低被引流体在进入混合管时的湍流脉动,减小流体方向改变时在弯管处的流动分离现象和涡流副尺寸,提高被引流体均匀度,从而提高受限空间下射流泵引射能力和抗汽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013623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614279.7
申请日:2022-05-31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分类号: F16L55/027 , F16K47/02 , F16K47/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级可调节流装置,包括:安装筒;节流组件,包括安装杆以及间隔设于所述安装杆上的多个节流板组,所述安装杆沿所述安装筒的轴向延伸,各所述节流板组均包括第一节流板以及第二节流板,所述第一节流板活动设于所述安装杆上,所述第二节流板固定设于所述安装杆、且具有靠近或者远离对应的所述第一节流板的活动行程;以及,驱动件,设于所述安装筒内,用于驱动各所述第二节流板运动。本发明提供的减压装置旨在解决传统减压装置效果较差、噪声较高且寿命较短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186381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1518520.2
申请日:2022-11-29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F16/9535 , G06F16/9538 , G06F40/30 , G06F40/279 , G06F40/216 , G06F18/22 , G06N5/025 , G06N3/0442 , G06N3/048 , G06N3/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检索推荐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语料库中各文档对应的语义标签、以及各所述文档对应的实体和实体间关系;基于所述语料库中各所述文档对应的实体和实体间关系、以及训练好的transE模型,构建碎片化知识网;基于用户输入的检索词,确定与所述检索词匹配的检索结果;根据所述用户的用户画像,确定所述目标文档集合中各所述目标文档的推荐次序。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使得用户根据检索词获取需要的相关文档,同时获取与该文档的语义标签相关联的其他碎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画像,对检索得到的所有文档进行推荐优先级排序,更灵活的提供检索结果给用户,更有效的提高检索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146442B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0594060.5
申请日:2022-05-27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18/241 , G06F18/22 , G06F119/08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SysML的热力系统的集成方法,包括:依据利益攸关者的需求,采用SysML构建所述热力系统的架构方案;计算所述热力系统对应的多个子系统的相似度,根据所述相似度筛选可进行集成设计的子系统组合;将所述子系统组合当中具备相同构造型的设备实例化,对所述设备开展集成设计分析;根据对所述设备的集成设计分析结果,完成所述多个子系统的集成设计,更新所述热力系统的架构方案。本发明实现了对热力系统进行集成设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相比于现有基于人工经验的集成设计方法,减少了设计人员工作量、充分发挥SysML建模的优势,有助于降低热力系统的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182809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011174143.6
申请日:2020-10-28
发明人: 陈凯 , 魏志国 , 林原胜 , 柯汉兵 , 柯志武 , 黄崇海 , 肖颀 , 周宏宽 , 庞杰 , 李邦明 , 李勇 , 吴君 , 王苇 , 张克龙 , 王俊荣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李少丹
IPC分类号: G06F30/17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流换热系统换热器设计方法,其中自流换热系统包括自流发生装置,包括:将自流发生装置的工作特性作为设计输入参数进行换热器的设计,使得在换热器形成的流动阻力下自流发生装置的自流流量能够满足系统换热需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流换热系统换热器设计方法,将自流发生装置的工作特性作为换热器的设计输入参数,使得换热器满足换热能力形成的流动阻力下自流发生装置的自流流量与系统需要相匹配,能够最大程度利用自流发生装置的自流能力,实现换热器与自流换热系统的完美契合,使得自流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达到最大,该设计方法可以指导基于自流换热系统的换热器设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