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17184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057124.9
申请日:2023-08-22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桥梁工程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桥梁工程钢箱梁参数化增量建模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提取方案设计阶段钢箱梁设计数据,将该阶段设计数据作为初始基态数据库;然后,将部分设计数据设置为可变参数生成钢箱梁初始基态BIM模型;对初始基态数据库进行增量更新,得到新版设计数据库;调用新版设计数据库,对钢箱梁初始基态BIM模型进行增量更新;最后,重复模型增量更新步骤,对设计数据库和BIM模型进行增量更新,直至完成目标设计阶段的建模工作,得到目标设计阶段钢箱梁BIM模型。本公开通过设计数据增量驱动模型增量更新,实现了任意截面钢箱梁各关键设计阶段的参数化正向驱动建模,大幅提高钢箱梁建模的效率和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384233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282301.7
申请日:2023-03-17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面向损伤识别的高速铁路斜拉桥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得斜拉索索力对斜拉桥主梁损伤的灵敏度矩阵;根据灵敏度矩阵,获得损伤比较线;根据预定噪声水平,获得噪声比较线;由噪声比较线和损伤比较线,并基于遗传算法,获得传感器的目标布置方案。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提高了高速铁路斜拉桥结构损伤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以识别结构中的损伤为目标,对高速铁路斜拉桥中的索力传感器进行优化布置,从而提高高速铁路斜拉桥结构损伤识别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了传感器布置的精准性。不仅如此,以损伤识别为目标对斜拉桥索力传感器进行优化布置,从而减少传感器数量、节约传感器及设备采购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565538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900322.4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转体桥,包括桩基、桥墩和梁体,桩基和桥墩之间设有上承台和下承台,上承台和下承台中心通过球铰连接,上承台和下承台之间设置有若干个软钢阻尼器,该若干软钢阻尼器位于球铰外侧,且绕球铰周向等间距布置,上承台底部沿其周向设置有若干撑脚,撑脚底部与下承台之间通过混凝土砂浆填充。该转体桥利用转体桥转动系统的特殊构造,取消了传统封胶混凝土施工,在转体桥的上下承台之间通过设置软钢阻尼器,具有很强的竖向承载力,既可以与撑脚、球铰共同工作支撑桥梁结构,同时软钢阻尼器可发生塑性屈服产生滞回变形,产生很大的阻尼,大量消耗进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避免桥梁结构发生破坏,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565537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900319.2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隔震功能的转体桥,包括桩基、桥墩和梁体,桩基和桥墩之间设置有上承台和下承台,上承台和下承台中心通过球铰连接,上承台和下承台之间填充细沙形成细沙隔震层,上承台底部沿其周向设置有若干撑脚,撑脚底部通过橡胶隔震支座与下承台可拆卸连接。该转体桥利用转体桥转动系统的特殊构造,取消了传统的封胶混凝土施工,在转体结束后,在上、下承台间填充细沙作为细沙隔震层,相当于桥梁结构与下承台之间形成隔震层,在大地震时,可以延长桥梁结构的自振周期,振幅减小,使得桥梁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很小,同时在地震能量向桥梁结构传递过程中,细沙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消耗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达到转体桥隔震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2959473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110338885.6
申请日:2021-03-3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设备,用于轨道梁,预制设备包括用于预制轨道梁的侧模、导向结构、行走结构、整修结构、第一驱动结构、调高结构以及第二驱动结构,轨道梁的横向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侧模,导向结构包括沿轨道梁的纵向延伸的导轨,两个导轨位于侧模内侧,且两个导轨沿轨道梁的横向相对设置,每个导轨上均设置有行走结构,整修结构的横向两端分别与行走结构连接以跟随行走结构运动,第一驱动结构用于驱动行走结构沿导轨的纵向运动。调高结构与导轨连接,第二驱动结构用于驱动调高结构调节导轨的高度,以使整修结构接触轨道梁的顶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制设备,整修结构能够修整轨道梁的顶面。
-
公开(公告)号:CN110629812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1911020734.5
申请日:2019-10-25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3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桩竖向动静荷载的加载试验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支撑组件、加载控制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支撑组件包括模型箱、加载框架以及反力框架,加载框架设置于模型箱的上部,反力框架设置于模型箱的外围,加载框架的下部与反力框架的上部连接;加载控制系统包括伺服电动缸、伺服驱动器、PLC控制器以及上位机PC,伺服电动缸安装在加载框架上,伺服电动缸、伺服驱动器、PLC控制器以及上位机PC依次电连接;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位移传感器、土压力盒、应变片和应变仪,位移传感器安装在加载框架上,土压力盒埋置于单桩下方,应变片具有多个且粘贴于单桩内部。本发明可以真实地模拟公路、铁路桥梁桩基础基桩在竖向动静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662525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210095596.2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1 , G06F18/27 , G06Q50/08
Abstract: 一种基于子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将整体结构划分为若干个尺寸较小的子结构,并建立与各个子结构对应的多维ARMAX模型;利用多维ARMAX模型的自回归系数对子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进行估计;通过观察损伤前后各个子结构模态参数的变化,确定损伤所在的子结构;针对存在损伤的子结构,建立子结构损伤识别求解方程,并对方程进行求解;根据解向量,识别损伤在子结构中的具体位置和损伤程度。本发明利用多维ARMAX模型识别子结构模态参数,子结构模态参数与整体结构模态参数相比对结构局部损伤更加敏感,能够实现对结构局部区域的损伤识别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4510762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095584.X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系数灵敏度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与结构运动方程对应的多维ARMAX模型,并提取ARMAX模型的自回归系数;步骤2,构建多维ARMAX模型自回归系数对结构刚度折减系数的灵敏度矩阵;步骤3,根据损伤前后ARMAX模型自回归系数变化量和自回归系数对结构刚度折减系数的灵敏度,建立损伤识别求解方程,并使用稀疏正则化算法对方程进行求解,获取解向量;步骤4,根据解向量中的非零元素实现对损伤位置和程度的识别。本发明直接利用多维时间序列模型系数作为损伤敏感特征,能够准确识别结构中损伤的位置和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026541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413711.1
申请日:2021-04-16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浇、预制相结合的桥上接轨的组合结构,用于新建铁路与既有线在桥上实现接轨,包括现浇结构的大框架、预制结构的小框架;现浇的大框架设置在既有线相邻的两个桥墩之间,且其宽度大于原既有线桥梁的宽度,并向外侧的新建铁路偏心设置;大框架的下部通过桩基加固,其上端面与桥墩的上端面平齐;预制的若干小框架横向设置在大框架上,以及跨设在相邻两个大框架之间和桥墩之上;小框架的上方设置新建铁路、既有线及道岔装置,作为新建铁路与既有线的桥梁使用。本发明解决了桥上接轨问题,可以极大的节省施工周期,减少既有线停运时间,降低社会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47670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324234.3
申请日:2020-11-2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跨座式单轨技术领域,为一种PC轨道梁自动测控调节系统,侧模的顶端悬挂在框架支柱上,侧模的侧边与侧模数控调节装置连接,底模与底模水平调节装置连接,在框架支柱上安设激光测距仪及激光水准仪分别检测侧模的侧边位置信息和底模的高度位置信息,根据侧边位置信息调节侧模的侧边位置状态,根据高度位置信息调节底模的高度位置以齐平基准面。测控装置与预制装置分离,测控数据不受预制过程的影响,测量数据准确。结合测控系统,自动进行侧模动态调节,能够消除模板刚度、调节装置刚度、混凝土自重等因素的影响,有效提高预制精度。采用数控方法自动对模板进行测量和纠偏,保证了轨道梁预制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