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906675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180074624.2
申请日:2011-11-07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分类号: B62D25/20
CPC分类号: B62D25/20 , B62D29/041
摘要: 在上部地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及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分别延伸有作为框架部的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另一方面,在下部地板(2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处,分别直立设置有车厢前壁(16A)或后板(18A)。在此,在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的前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碰触部(42)、(48),且碰触部(42)、(48)与车厢前壁(16A)的内表面接触。另外,在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的后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碰触部(44)、(50),碰触部(44)、(50)与后板(18A)的内表面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3906675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180074624.2
申请日:2011-11-07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分类号: B62D25/20
CPC分类号: B62D25/20 , B62D29/041
摘要: 在上部地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及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分别延伸有作为框架部的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另一方面,在下部地板(2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处,分别直立设置有车厢前壁(16A)或后板(18A)。在此,在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的前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碰触部(42)、(48),且碰触部(42)、(48)与车厢前壁(16A)的内表面面接触。另外,在门槛部(34)及通道部(40)的后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碰触部(44)、(50),碰触部(44)、(50)与后板(18A)的内表面面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3118926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180045307.8
申请日:2011-04-18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日原靖之
IPC分类号: B62D25/20
CPC分类号: B62D25/025 , B62D21/157 , B62D25/20 , B62D25/2036
摘要: 本发明获得一种车身结构,其能够在将能量吸收部件配置在相对于框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结构中,确保上下车便利性,其中,所述框架部件形成上下车用开口的下边缘。车身结构(10)具备:下边梁(20),其以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被设定为封闭截面部(20C);外面板(55),其从宽度方向外侧覆盖下边梁(20);侧面碰撞用EA材料(54),其被配置在下边梁(20)与外面板(55)之间。通过直立凸缘(60)、与外面板(55)的直立凸缘(62)之间的接合,从而形成了开放凸缘(80),其中,所述直立凸缘(60)被配置于,相对于下边梁(20)中的封闭截面部(20C)的车宽方向外侧。
-
公开(公告)号:CN104884288B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280076326.1
申请日:2012-10-16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分类号: H01M2/1083 , B60K1/04 , B60K2001/0438 , B60Y2306/01 , B62D21/157 , B62D25/20 , H01M2/10 , H01M8/1072 , H01M8/1083 , H01M8/2475 , H01M2220/20 , H01M2250/20 , Y02E60/521 , Y02P70/56 , Y02T90/3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电池搭载结构(10),具有:蓄电池框架上部(22),其为纤维强化树脂制,且被安装被配置在地板面板(12)的车身下方侧的电池(16);蓄电池框架下部(24),其为纤维强化树脂制,且与蓄电池框架上部(22)一起构成封闭截面结构;中间部件(30),其为纤维强化树脂制,并介于蓄电池框架上部(22)与蓄电池框架下部(24)之间,且具备与蓄电池框架上部(22)的下表面(22A)抵接或接近的多个上端部(32B)、和与蓄电池框架下部(24)的上表面(24A)抵接或接近的多个下端部(32C)。由此,使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成形的蓄电池框架(20)的相对于从车身下方侧被输入的载荷的强度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370258B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180067486.5
申请日:2011-02-15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分类号: B62D25/20 , B60N2/015 , B60N2/06 , B62D25/025 , B62D25/2036
摘要: 本发明获得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框架结构的刚性、强度。车辆下部结构(10)具备:上面板(28),其具有分别被设为朝向车辆下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一对接合面(42、46);下面板(30),其通过在分别被设为朝向车辆上方的接合面(36、32)上与上面板(28)的各个接合面(42、46)接合,从而与该上面板(28)一起构成了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且为封闭截面的框架结构(20、22);座椅导轨(66),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且被固定在上面板(28)中的构成框架结构(20、22)的封闭截面的上壁(38、40)的部分上。
-
公开(公告)号:CN104884288A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280076326.1
申请日:2012-10-16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分类号: H01M2/1083 , B60K1/04 , B60K2001/0438 , B60Y2306/01 , B62D21/157 , B62D25/20 , H01M2/10 , H01M8/1072 , H01M8/1083 , H01M8/2475 , H01M2220/20 , H01M2250/20 , Y02E60/521 , Y02P70/56 , Y02T90/3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电池搭载结构(10),具有:蓄电池框架上部(22),其为纤维强化树脂制,且被安装被配置在地板面板(12)的车身下方侧的电池(16);蓄电池框架下部(24),其为纤维强化树脂制,且与蓄电池框架上部(22)一起构成封闭截面结构;中间部件(30),其为纤维强化树脂制,并介于蓄电池框架上部(22)与蓄电池框架下部(24)之间,且具备与蓄电池框架上部(22)的下表面(22A)抵接或接近的多个上端部(32B)、和与蓄电池框架下部(24)的上表面(24A)抵接或接近的多个下端部(32C)。由此,使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成形的蓄电池框架(20)的相对于从车身下方侧被输入的载荷的强度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370258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180067486.5
申请日:2011-02-15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分类号: B62D25/20 , B60N2/015 , B60N2/06 , B62D25/025 , B62D25/2036
摘要: 本发明获得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框架结构的刚性、强度。车辆下部结构(10)具备:上面板(28),其具有分别被设为朝向车辆下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一对接合面(42、46);下面板(30),其通过在分别被设为朝向车辆上方的接合面(36、32)上与上面板(28)的各个接合面(42、46)接合,从而与该上面板(28)一起构成了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且为封闭截面的框架结构(20、22);座椅导轨(66),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且被固定在上面板(28)中的构成框架结构(20、22)的封闭截面的上壁(38、40)的部分上。
-
公开(公告)号:CN103118926A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1180045307.8
申请日:2011-04-18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日原靖之
IPC分类号: B62D25/20
CPC分类号: B62D25/025 , B62D21/157 , B62D25/20 , B62D25/2036
摘要: 本发明获得一种车身结构,其能够在将能量吸收部件配置在相对于框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结构中,确保上下车便利性,其中,所述框架部件形成上下车用开口的下边缘。车身结构(10)具备:下边梁(20),其以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被设定为封闭截面部(20C);外面板(55),其从宽度方向外侧覆盖下边梁(20);侧面碰撞用EA材料(54),其被配置在下边梁(20)与外面板(55)之间。通过直立凸缘(60)、与外面板(55)的直立凸缘(62)之间的接合,从而形成了开放凸缘(80),其中,所述直立凸缘(60)被配置于,相对于下边梁(20)中的封闭截面部(20C)的车宽方向外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