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机罩构造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35116A

    公开(公告)日:2009-09-16

    申请号:CN200780042226.6

    申请日:2007-07-13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机罩构造(1),设有覆盖发动机舱(6)的机罩(1)的构成车身外表面的机罩外部件(2)、配设在该机罩外部件(2)的背面的机罩内部件(3)、用于抑制所述发动机舱(6)内产生的声音朝外部的传递的隔离体(4),和对流入所述发动机舱(6)内的外气进行引导并将其送给中间冷却器的中间冷却器管道(5)。隔离体(4)在与所述中间冷却器管道(5)重合的重合部(41)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贯通孔部(42)。

    车辆用机罩构造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35116B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0780042226.6

    申请日:2007-07-13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机罩构造(1),设有覆盖发动机舱(6)的机罩(1)的构成车身外表面的机罩外部件(2)、配设在该机罩外部件(2)的背面的机罩内部件(3)、用于抑制所述发动机舱(6)内产生的声音朝外部的传递的隔离体(4),和对流入所述发动机舱(6)内的外气进行引导并将其送给中间冷却器的中间冷却器管道(5)。隔离体(4)在与所述中间冷却器管道(5)重合的重合部(41)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贯通孔部(42)。

    车辆前部碰撞缓冲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68448B

    公开(公告)日:2010-12-29

    申请号:CN200780037845.6

    申请日:2007-10-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18 B60R2019/186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部碰撞缓冲结构(20)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车体前部并且形成为刚性延长元件的保险杠加强元件(30)和定位在保险杠加强元件(30)的前表面的碰撞缓冲元件(40)。碰撞缓冲元件(40)垂直分成第一碰撞缓冲部(42)和第二碰撞缓冲部(44)。第一和第二碰撞缓冲部在前侧彼此结合成为整体,从而其后侧之间限定了空间(50)。当受到来自前方的撞击者的撞击时结合部(48)能够破裂。第二碰撞缓冲部(44)具有朝向空间(50)凸出的凸出部(46)。当第一和第二碰撞缓冲部之间的结合部(46)由于受到来自前方的撞击而破裂时,在破裂部分接触保险杠加强元件(30)的前表面之前,凸出部(46)先接触保险杠加强元件的前表面,由此缓冲撞击。

    车辆前部碰撞缓冲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68448A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780037845.6

    申请日:2007-10-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18 B60R2019/186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部碰撞缓冲结构(20)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车体前部并且形成为刚性延长元件的保险杠加强元件(30)和定位在保险杠加强元件(30)的前表面的碰撞缓冲元件(40)。碰撞缓冲元件(40)垂直分成第一碰撞缓冲部(42)和第二碰撞缓冲部(44)。第一和第二碰撞缓冲部在前侧彼此结合成为整体,从而其后侧之间限定了空间(50)。当受到来自前方的撞击者的撞击时结合部(48)能够破裂。第二碰撞缓冲部(44)具有朝向空间(50)凸出的凸出部(46)。当第一和第二碰撞缓冲部之间的结合部(46)由于受到来自前方的撞击而破裂时,在破裂部分接触保险杠加强元件(30)的前表面之前,凸出部(46)先接触保险杠加强元件的前表面,由此缓冲撞击。

    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86298A

    公开(公告)日:2007-06-27

    申请号:CN200610168787.8

    申请日:2006-12-20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辆前围下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板构件,该板构件包括前部和后部,并且在后部固定到车辆上,至少前部上的前端部从车辆前围突出,该装置通过板构件前部的前端部与行人腿部接触而将撞到车辆前围上的行人腿部扫开,从而保护行人腿部,其中板构件前部的前端部包括至少一个水平延伸部分,每个在前后方向水平延伸;以及多个垂直延伸部分,每个具有基本垂直于水平面的前表面并在垂直方向延伸,每个水平延伸部分和每个垂直延伸部分与前端部形成一体并在前后方向交替设置以便以楼梯状形式延伸,从而前端部具有通过至少一个水平延伸部分和垂直延伸部分构成的楼梯状部分。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