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07034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08313.3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工业硅冶炼捣炉盖火的智能监测方法及系统,涉及智能监测技术领域,包括:通过激光扫描设备进行工业硅冶炼炉以及炉膛物料的整体扫描,获取点云数据集合,构建冶炼炉三维模型;进行多维数据采集,获取多维数据采集结果;渲染至所述冶炼炉三维模型,得到冶炼可视化模型;读取监测指标集合,进行监测,得到监测项目集合的监测参数集合;进行冶炼异常分析,提取第一监测异常项目的第一预警等级;激活工业机器人,进行第一监测异常项目的异常处理。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业硅冶炼依赖于人工驾驶叉车进行盖火、推料、辅料添加、捣炉等操作,存在高温辐射和高温炉料飞溅烫伤的安全风险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2275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267735.0
申请日:2024-09-11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工业硅冶炼烟气换热效率的优化方法及装置,涉及工业硅冶炼烟技术领域,根据第一设计信息获得主烟管几何模型,获得冶炼关联信息集,采用冶炼关联信息集在主烟管几何模型进行积灰附着模拟,获得积灰分布模型,在积灰分布模型分析定位多个积灰高风险区域,并将多个积灰高风险区域作为第一换热优化信息,采用第一换热优化信息对目标主烟管执行石墨烯材料布设,完成对工业硅冶炼场景的冶炼烟气换热效率优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清灰效果不佳和清理难度大,导致工业硅冶炼余热锅炉换热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提升工业硅冶炼过程中锅炉的换热效率,减少积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126569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67874.3
申请日:2024-09-11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扦样机姿态调整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涉及扦样机控制技术领域,通过在扦样机上布设感知设备,感知设备包括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数据通道,实时获取倾斜角度、受压力值,连接触发处理模块,根据倾斜角度、受压力值进行识别处理,获得料堆高度、密度,基于扦样机试验数据拟合自适应控制算法,根据料堆高度、密度通过自适应控制算法运算,确定姿态调整策略,将姿态调整策略发送至控制中心进行扦样机姿态调整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扦样机姿态依赖人工固定参数进行调整,导致取样准确性、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根据不同物料堆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姿态,提高取样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00502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23901.0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1B33/0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硅侧底吹精炼装置,包括精炼抬包壳体,所述精炼抬包壳体,所述精炼抬包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分配器,每个所述分配器位于精炼抬包壳体底侧壁内部,每个所述分配器的底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导气管,每个所述分配器的顶部的连接有多个出气管。本发明通过三个分配器喷出的气流可在硅熔体上形成个斜向上的气流柱,气流柱可将硅熔体进行逆时针旋涡旋转,同时为氧气的气流柱与硅熔体氧化精炼产生的氧化渣在旋涡的硅熔体下,固态的氧化渣可被集中到旋涡的硅熔体中心,并逐渐下沉到底部,进而使得在硅熔体正中央形成一个氧化渣下沉的通道,可以让精炼过程形成的氧化物杂质可以较好的富集而下沉,大大提高了硅熔体的精炼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324144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348865.0
申请日:2024-03-26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1B3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硅粉有机包膜表面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微硅粉和有机包膜材料:选择适合的微硅粉和有机材料;制备表面改性剂:选择合适的表面改性剂;第一层包膜:将微硅粉悬浮在适当的溶剂中,并加入第一层包膜材料;表面改性剂的引入:接下来,将表面改性剂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第二层包膜:将第一层包膜的微硅粉悬浮在表面改性剂溶液中,并进行充分混合;重复包膜层次:可以重复步骤S4和步骤S5,构建多层包膜结构;固化和干燥:在完成多层包膜后,对样品进行固化和干燥处理。本发明采用多层包膜技术将多层有机材料逐层沉积在微硅粉表面上,通过分步构建多层结构,可以增加包膜与微硅粉之间的结合力,并提高包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42630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112982.7
申请日:2024-01-26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硅冶炼连续精确给料装置,包括工作筒、固定板、固定框和推杆,所述工作筒内部的顶端设置有储料仓,所述储料仓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下料口,所述工作筒内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给料仓,所述给料仓的顶端连接设置有第一下料口,所述给料仓底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下料口,所述给料仓内部一侧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本发明通过给料仓内部底端的称重传感器可以对固定框内的物料进行称重,当固定框内物料达到合适重量时,通过控制开关控制第一电机启动,则可以带动螺纹杆转动,同时螺纹杆上的螺纹块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块推动固定框进行移动,则固定框可以将物料推入给料仓底端的第二下料口进行快速精确给料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749041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582805.7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硅冶炼全密闭直流电炉,包括底板、第一固定座、主炉体和密封盖,所述底板内部的两侧设置有定位槽孔,所述底板顶端的一侧连接设置有第一固定座,所述底板与第一固定座属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一侧的底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加固杆。本发明通过在主炉体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槽,并通过第一固定座上的第一连接座与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连接座分别插入主炉体两侧的连接槽,则可以完成主炉体的安装固定,当需要进行主炉体的拆卸检修时,通过转动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螺栓,则第二螺栓可以通过活动盘带动第二连接座从主炉体一侧的连接槽抽出,此时可以快速完成主炉体从固定座上取下,从而快速进行主炉体的检修更换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387889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13928.3
申请日:2024-04-26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1B3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硅粉复合包膜表面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包膜前驱体和微硅粉:选择合适的包膜前驱体和微硅粉;配制包膜反应体系:根据包膜前驱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催化剂或其他添加剂;包膜反应:将微硅粉悬浮在包膜溶液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反应控制和优化:在包膜反应过程中,进行反应控制和优化;固化和干燥:在完成包膜反应后,对样品进行固化和干燥处理,以增强包膜的结合力和稳定性。本发明通过使用原位合成法,将包膜材料与微硅粉同时生成或沉积在一起,以增加二者之间的结合力和相容性,这种方法可以在包膜过程中减少团聚或聚集现象,并提供更均匀和连续的包膜层。
-
公开(公告)号:CN118083994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09833.2
申请日:2024-02-26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1B3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硅粉无机包膜表面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材料准备:准备好需要改性的微硅粉和包膜材料;包膜材料预处理:根据具体的包膜材料特性,可以采取适当的预处理措施;包膜制备:采用溶胶‑凝胶法作为改进方法之一;包膜成型:通过采用喷雾干燥或者等离子体喷涂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均匀的包膜;包膜后处理:在包膜成型后,可以进行后续的热处理;性能测试与评估:对改性后的微硅粉进行性能测试。本发明将具有特定功能的改性剂引入到包膜中,包括表面活性剂以及交联剂,这些功能性改性剂可以提高包膜的性能,例如,增加抗水解性、耐溶剂性以及改善微硅粉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3660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80581.0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云南永昌硅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硅粉包膜生产硅基涂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微硅粉:首先,选择微硅粉,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包膜材料选择: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和性能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包膜材料制备:选择合适的溶剂,使包膜材料能够均匀分散并与微硅粉表面相互作用;包膜过程:使用高剪切搅拌器提高包膜材料与微硅粉的均匀混合程度。本发明使用机硅树脂和无机纳米材料,可以提高涂料的性能和耐久性,通过表面改性或者掺杂方法,可以改善包膜材料的附着力和稳定性,利用纳米技术以及溶胶凝胶技术可以提供更均匀、稳定的包膜效果,进而能够将包膜材料均匀地分散在微硅粉表面,确保包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