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主轮胎和副轮胎的车轮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6183617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596029.X

    申请日:2016-07-26

    Inventor: 任杰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B11/04 B60C23/10 B60T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主轮胎和副轮胎的车轮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具有主轮胎和副轮胎的车轮组件包括:车轮、副轮胎本体、充气装置和支撑装置,车轮上设置有主轮胎;副轮胎本体构造为气囊且设置在车轮的外侧面上,其中副轮胎本体充气后适于与地面接触;充气装置设置在车轮上且用于向副轮胎本体充气;支撑装置设置在车轮上且在副轮胎本体充气后处在副轮胎本体的中心,支撑装置具有多个支撑臂,每个支撑臂的外端支撑副轮胎本体。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主轮胎和副轮胎的车轮组件,可提升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安全性。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0481477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910802428.0

    申请日:2019-08-28

    Inventor: 吴春生 任杰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纵梁,所述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横梁,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纵梁的前方;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连接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之间;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连接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之间,且所述第二缓冲件适于向所述纵梁提供侧向力。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能结构,通过设置第二缓冲件,且第二缓冲件适于向纵梁提供侧向力,这样,横梁在发生撞击时,横梁在第二缓冲件的驱动下可以发生侧向弯折或偏移以吸收能量,吸能效果较好。

    车架结构及车辆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47670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110639961.7

    申请日:2021-06-08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该车架结构包括:前纵梁、前副车架支撑臂以及安装组件;前纵梁以及前副车架支撑臂均与安装组件连接;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板本体、前梁连接板、第一传力筋、第二传力筋以及安装部,前梁连接板与安装板本体连接,第一传力筋分别连接安装板本体以及前梁连接板,且第一传力筋连接在与安装板本体的第一面,第二传力筋设置在安装板本体的第二面,安装部设置在安装板本体的第一面,第二传力筋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力筋位置对应,第二传力筋的第二端与安装部位置对应,第一面与第二面相背;前纵梁与前梁连接板连接,前副车架支撑臂与安装部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提高撞击力的传递效果。

    车架结构及车辆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447670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110639961.7

    申请日:2021-06-08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该车架结构包括:前纵梁、前副车架支撑臂以及安装组件;前纵梁以及前副车架支撑臂均与安装组件连接;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板本体、前梁连接板、第一传力筋、第二传力筋以及安装部,前梁连接板与安装板本体连接,第一传力筋分别连接安装板本体以及前梁连接板,且第一传力筋连接在与安装板本体的第一面,第二传力筋设置在安装板本体的第二面,安装部设置在安装板本体的第一面,第二传力筋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力筋位置对应,第二传力筋的第二端与安装部位置对应,第一面与第二面相背;前纵梁与前梁连接板连接,前副车架支撑臂与安装部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提高撞击力的传递效果。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0481477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802428.0

    申请日:2019-08-28

    Inventor: 吴春生 任杰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纵梁,所述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横梁,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纵梁的前方;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连接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之间;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连接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之间,且所述第二缓冲件适于向所述纵梁提供侧向力。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能结构,通过设置第二缓冲件,且第二缓冲件适于向纵梁提供侧向力,这样,横梁在发生撞击时,横梁在第二缓冲件的驱动下可以发生侧向弯折或偏移以吸收能量,吸能效果较好。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31728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710127972.0

    申请日:2017-03-06

    Inventor: 吴春生 任杰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7 B62D21/02 B62D21/1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车架包括两条纵梁、前围板横梁、前围板左加强纵梁、前围板右加强纵梁、左连接板、右连接板和横向连接梁,前围板横梁连接在两条纵梁之间,前围板左加强纵梁和前围板右加强纵梁中的每一个的前端固定在前围板横梁上且向后延伸,前围板左加强纵梁和前围板右加强纵梁分别位于两条纵梁的相对内侧,左连接板连接在前围板左加强纵梁与左侧的纵梁之间,右连接板连接在前围板右加强纵梁与右侧的纵梁之间,横向连接梁连接在前围板左加强纵梁和前围板右加强纵梁之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架,增强了车辆发生侧碰时的抗撞击性能,并进一步增强了车辆发生正碰时的抗撞击性能。

    一种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684048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1589448.3

    申请日:2020-12-28

    Inventor: 任杰 文艳琼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所述前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延伸梁和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置于防撞梁本体中部,延伸梁有两根,对称设置于驱动机构的内部,驱动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根延伸梁,驱动机构能够带动延伸梁从防撞梁本体的端部伸出,从而能够在车辆发生小偏置碰撞时,驱动机构立即启动,带动延伸梁从防撞梁本体的端部伸出,增大碰撞物与前防撞梁的接触面积,使前防撞梁能够有效接触到碰撞物,进而将碰撞力传递到车辆的纵梁上,以便车辆在发生小偏置碰撞时,提高车内乘员的安全指数。

    用于车辆的座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08760475U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20626375.2

    申请日:2018-04-27

    Inventor: 任杰 吴春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座椅总成包括座椅本体、支撑架和压溃装置,支撑架支撑固定在座椅本体的下方,支撑架包括第一板、可变形的连接板和第二板,其中,第一板与座椅本体的底部固定,第二板适于与车辆的地板固定,第一板高于第二板,连接板连接在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压溃装置用于压动连接板变形,以使第一板相对第二板的高度下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总成,可以在车辆顶部受到车外物体压迫时保护座椅本体上的人员,提高车内人员的生存率。

    悬置及蓄电池安装支架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530266U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20750419.2

    申请日:2018-05-18

    Inventor: 任杰 吴春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置及蓄电池安装支架,所述悬置及蓄电池安装支架包括:前悬置安装支架、蓄电池托盘前安装板总成和蓄电池托盘后安装板总成,前悬置安装支架与纵梁固定,且前悬置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焊接翻边,焊接翻边与纵梁焊接固定,支架本体与纵梁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结构;蓄电池托盘前安装板总成和蓄电池托盘后安装板总成分别位于前悬置安装支架的前后两侧,并与前悬置安装支架固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置及蓄电池安装支架,能在布置结构限制的前提下,很好地解决传统安装支架无法成型及提供安装的问题。

    拖车钩连接装置、防撞梁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15284242U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20474899.6

    申请日:2021-03-04

    Inventor: 信文荣 任杰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拖车钩连接装置,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拖车钩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套管,所述安装套管用于与所述车辆的防撞梁连接;延长件,所述延长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套管可拆卸连接;所述延长件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车辆的拖车钩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沿所述延长件的轴线相对的两端。在新车型或者改款车型开发过程中,可通过安装套管和延长件的组合来调节拖车钩连接装置的长度,以满足各种车型的需求,只需基于现有的拖车套管进行简单的改进,无需重新开发拖车套管,提高了零件的通用性,降低了开发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