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712371B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110871814.2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 ,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调振幅的背包负重发电装置,包括一个管状发电原型装置和一个振幅调节盒;管状发电原型装置固连在背包上,该管状发电原型装置伸出的两排钢丝绳穿过背包后背的织布与背包原有的背带连接;振幅调节盒的输入端口与管状发电原型装置的输出端口通过导线连接,该振幅调节盒内部的可调电阻通过旋钮能够手动调节;当可调电阻增大时,电阻尼减小,使背包本身的振幅增大;当可调电阻减小时,电阻尼增大,阻碍钢丝绳运动的电阻尼力增大,使背包本身的振幅减小。本发明可以根据在不同的工况下发电功率需求和额外生物能支出承受程度手动调节电阻尼力的大小,进而改变背包的振幅,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47583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875096.6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 ,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减少冲击载荷和单向能量捕获能力的管式背包装置,包括背包、肩带和弹簧阻尼机构,肩带的下端与背包相连,上端穿过背包与设置在背包内部的弹簧阻尼机构连接,弹簧阻尼机构内部设置有单向离合器,该单向离合器用于在人体负重行走时能够单向地在人体重心向下位移的阶段进行能量捕获,同时利用背包重物振动与人体振动之间的相位差,减少背包对人体肩部的冲击载荷。本发明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成本较低、制造方便,特别适合野外作业背负重物时使用。与传统发电悬浮背囊装置相比,本发明进行了单向的能量捕获,减少了人体的肩部冲击载荷,从而减少了潜在的代谢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437833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875100.9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 ,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重发电装置的相位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人体背负负重发电装置时,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对人体运动的步态周期进行监测与识别,判断人体所处的步态周期阶段;步态周期阶段包括冲击相、承重相和反冲相及其他相位;当处于冲击相时,调节负重发电装置的外接电阻至低阻值,降低负重对人体的冲击;当处于承重相时,调节负重发电装置的电阻至高阻值,提高发电功率;当处于反冲相时,调节负重发电装置的电阻至低阻值,降低负重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减少人体生物能消耗;以及当处于其他相位时,负重发电装置无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02060269A
公开(公告)日:2011-05-18
申请号:CN201010529987.8
申请日:2010-10-29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C01B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化床透氧膜反应器,包括下封头、分布器、反应管、上部法兰、空气进气管、空气出气管和透氧膜管,所述下封头设有原料气进气管,下封头安装在反应管的下部,下封头上面安装分布器,上部法兰安装在反应管的上部,反应管中装填有用于自热重整制氢的催化剂,空气进气管穿过上部法兰插入反应管内并连接透氧膜管,透氧膜管连接空气出气管,空气出气管穿过上部法兰通向反应器外,透氧膜管在反应管内被催化剂掩埋,上部法兰设有合成气引出管,合成气引出管的下端设有尾气过滤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化床透氧膜反应器的生产含氢合成气的方法。本发明把空气引入反应器,而空气中的氮气又不参与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3565713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977379.1
申请日:2021-08-24
Applicant: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 ,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机电耦合协调的运动能量捕获系统,包括电路控制装置、电能调理装置和人体腿部装置;人体腿部装置用于将腿部运动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电路控制装置用于根据人体的运动状态将人体腿部装置所产生的电能接入到不同的电路中,最终通过电能调理装置输出至电能需求端。针对目前运动能量捕获系统因人机不协调所带来的不舒适体验,本发明通过电路控制装置使发电机按实际需求接入,消除不协调所带来的不舒适并高效捕获有效能量。该系统能够实现人体运动能量捕获的舒适性、高效性、科学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060269B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申请号:CN201010529987.8
申请日:2010-10-29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C01B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化床透氧膜反应器,包括下封头、分布器、反应管、上部法兰、空气进气管、空气出气管和透氧膜管,所述下封头设有原料气进气管,下封头安装在反应管的下部,下封头上面安装分布器,上部法兰安装在反应管的上部,反应管中装填有用于自热重整制氢的催化剂,空气进气管穿过上部法兰插入反应管内并连接透氧膜管,透氧膜管连接空气出气管,空气出气管穿过上部法兰通向反应器外,透氧膜管在反应管内被催化剂掩埋,上部法兰设有合成气引出管,合成气引出管的下端设有尾气过滤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化床透氧膜反应器的生产含氢合成气的方法。本发明把空气引入反应器,而空气中的氮气又不参与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841544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486279.2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刚度可调的悬浮背囊及其步态自适应刚度调节方法,包括背部镂空的背囊、背板、弹簧刚度调节机构、背带、加速度传感器、控制器;所述弹簧刚度调节机构安装在背板上;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安装于背囊上;所述控制器与刚度调节机构连接,用以控制及调节弹簧刚度调节机构的运动,改变悬浮背囊的刚度。本发明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对人体运动步态进行监测与识别,根据人体运动的不同步态进行自适应地调节悬浮背囊的刚度,使得悬浮背囊与人体的振动相位差在步态改变时维持在稳定范围,实现悬浮背囊的减负效果最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7558010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621519.7
申请日:2023-11-29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V30/19 , G06V30/148 , G06V30/18 , G06V20/00 , G06V20/62 , G06V10/82 , G06N3/04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像素级别的OCR统一多任务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图像获取模块、多任务编码器模块、任务提示模块和多任务解码器模块;所述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处理文本图像;所述多任务编码器模块用于对所述待处理文本图像进行处理,得到高维特征;所述任务提示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高维特征相对应的任务相关特征;所述多任务解码器模块用于对所述任务相关特征进行处理,得到处理结果。本发明能够将多种像素级别的OCR任务,包括文本分割,文本擦除和篡改文本检测,统一到一个模型中,在一个模型上处理多种像素级别的OCR任务,并在各个公开的数据集上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性能高、鲁棒性强,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126280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1911352287.3
申请日:2019-12-25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V40/10 , G06V10/762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F3/01 , G16H20/30 , A61M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融合手势识别的失语症患者辅助康复训练系统,包括:嵌入式计算平台:包括物体检测和手势识别单元、康复训练与用户交互单元和训练结果评估单元;场景摄像头;用户监控摄像头;显示屏:用于显示前端交互界面并与使用者进行交互;语音模块:用于合成并播放训练指令语音;外部电源:用于整套训练系统的供电;所述嵌入式计算平台分别与场景摄像头、用户监控摄像头、语音模块、显示器和外部电源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融合手势识别的失语症患者辅助康复训练方法,该训练系统及方法具有良好的贴近患者现实生活的能力和部署的方便性,极大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失语症康复训练需求,提高了失语症患者人群的康复训练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568583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011588089.X
申请日:2020-12-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动载荷减负和能量捕获能力的背包装置,包括背部镂空的背包、背板、滑动装置、肩带。该装置具有多个工作模式,处于减负或发电模式时,所述背板与人体背部贴合固定,所述肩带下端连接着所述背板,上端与拉索一端相连,通过拉索与背包内部的弹簧阻尼机构连接。通过调整弹簧阻尼结构的内部连接,可切换成减负模式或发电模式;处于普通模式时,肩带上端与背包上半部连接,下端与背包下半部连接,由此实现模式转换。本发明巧妙设置了能够切换弹簧刚度系数的弹簧阻尼结构,对不同质量的负重匹配不同的弹簧刚度系数,利用弹簧阻尼结构和滑动装置使背包振动与人体振动形成相位差和位移差,实现减负和发电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