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7510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510061691.4
申请日:2025-01-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18/2415 , G06F18/23213 , G06F18/10 , G06F30/13 , G06F30/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病害两阶段分析与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属于桥梁病害分析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的桥梁病害分析和风险评估方法桥梁病害预测精度低及风险评估不全面的问题。其中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多座桥梁的数据,包括几何特性、材料特性、环境因素和病害数据;数据预处理,并对预处理后数据进行数据平衡处理;采用两阶段分析方法进行桥梁病害的特征优化,构建多标签分类模型以预测联合病害概率分布;基于联合病害预测概率,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桥梁进行风险聚类分析,将桥梁风险分为不同类别并输出风险聚类结果。本发明提高了桥梁病害预测的准确性和风险评估的可靠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2028578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976654.3
申请日:2020-09-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4B28/04 , C04B14/46 , C04B14/06 , C04B111/34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季节性冰冻区的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各原料:水泥814~854份,硅灰198~220份,石英砂901~950份,水159~171份,减水剂51~53份,玄武岩纤维4~12份。本发明将石英砂作为骨料,内部结构更加致密,空隙更加微小且相互不连通,不易受到外界的侵蚀,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所用水泥量少、CO2排放量少,满足环保要求;本发明掺入的玄武岩纤维与混凝土均为硅酸盐类材料,二者具有天然的相容性,使玄武岩纤维能够在混凝土中更容易的分散均匀。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的微加筋作用可以抑制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减少水进入混凝土中,从而使混凝土的抗冻性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670625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84308.X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nventor: 吴春利 , 寇瑞洋 , 谭国金 , 黄晓明 , 顾正伟 , 艾永明 , 秦绪喜 , 周培蕾 , 何昕 , 王文盛 , 李魁 , 邹巍 , 刘威 , 刘洋 , 孔庆雯 , 李贺 , 林思远
IPC: G06F30/28 , G06F30/13 , G06F17/10 , E02B1/02 , E01D19/02 , G08B21/10 , G06F119/14 , G06F113/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洪水作用下桥墩损伤预警分析方法,解决现有混凝土桥梁抗洪灾技术中存在基于监测设备的灾害识别造价高、桥梁损伤识别精度低及预警报警不及时等技术难题。该方法借助建立的塑性损伤仿真模型,无需在桥梁结构上布设昂贵的传感器,仅获取桥梁结构基本信息和流速、水位、冲刷深度等洪水信息,即可通过研究洪水作用对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桥墩结构损伤及失效分析,将结构损伤状态定性分析与模态完整度损伤指标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定桥墩结构损伤等级及损伤失效判定准则,反演桥墩不同损伤等级对应的预警值,实现洪水作用下桥墩结构的损伤精准识别及快速分级预警,提高桥梁结构抵抗洪水灾害能力,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行,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9475107B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510061691.4
申请日:2025-01-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18/2415 , G06F18/23213 , G06F18/10 , G06F30/13 , G06F30/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病害两阶段分析与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属于桥梁病害分析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的桥梁病害分析和风险评估方法桥梁病害预测精度低及风险评估不全面的问题。其中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多座桥梁的数据,包括几何特性、材料特性、环境因素和病害数据;数据预处理,并对预处理后数据进行数据平衡处理;采用两阶段分析方法进行桥梁病害的特征优化,构建多标签分类模型以预测联合病害概率分布;基于联合病害预测概率,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桥梁进行风险聚类分析,将桥梁风险分为不同类别并输出风险聚类结果。本发明提高了桥梁病害预测的准确性和风险评估的可靠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2629478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516825.0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地铁车站施工对既有地下结构变形变位的空间监测方法,该方法是将传统的钻探技术与智能监测仪器相结合,通过使用测斜仪与沉降仪对同一监测点进行监测,得到各监测点的偏移值与沉降值,并与参考点进行对比,得到各监测点的绝对偏移值与绝对沉降值,根据绝对偏移值及绝对沉降值模拟出测斜仪与沉降仪的空间测量轨迹,即探测孔的三维空间轨迹,并根据多个探测断面探测孔的三维空间轨迹拟合既有结构的外轮廓,提高监测精度。本发明在实际施工中能实现预测新建车站施工对既有结构物的影响,进而确定施工中的危险区域,提前制定防护方案,避免工程事故发生。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在既有隧道的探测上,也适用于车站及其他大埋深的既有结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