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611453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1534756.6
申请日:2020-12-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复眼原位监测单元、微观调节单元及其多光谱成像系统,复眼原位监测单元包括球面安装罩以及设置在所述球面安装罩上的成像组件,所述球面安装罩上设置有球面栅格阵列,所述球面栅格阵列包括5行4列共20个安装点,每个所述安装点安装有1组所述成像组件,所述成像组件包括CCD光学数字相机组件、DIC数字散斑光源组件、IR红外光谱组件、拉曼光谱组件和太赫兹光源组件;本发明能够突破传统材料原位测试技术仅能与一种成像表征技术集成的局限,通过多种成像组件组合应用,能够同时获取材料由表面到内部,由宏观到微观的丰富结构演化信息,建立多光谱成像信息演化与载荷作用间相关性,即能够深入理解材料微观失效和变形损伤机制。
-
公开(公告)号:CN11261145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534756.6
申请日:2020-12-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复眼原位监测单元、微观调节单元及其多光谱成像系统,复眼原位监测单元包括球面安装罩以及设置在所述球面安装罩上的成像组件,所述球面安装罩上设置有球面栅格阵列,所述球面栅格阵列包括5行4列共20个安装点,每个所述安装点安装有1组所述成像组件,所述成像组件包括CCD光学数字相机组件、DIC数字散斑光源组件、IR红外光谱组件、拉曼光谱组件和太赫兹光源组件;本发明能够突破传统材料原位测试技术仅能与一种成像表征技术集成的局限,通过多种成像组件组合应用,能够同时获取材料由表面到内部,由宏观到微观的丰富结构演化信息,建立多光谱成像信息演化与载荷作用间相关性,即能够深入理解材料微观失效和变形损伤机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61885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0866866.4
申请日:2024-07-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nventor: 马志超 , 郭子馨 , 沈郭祥 , 孙嘉政 , 张微 , 解鸿偲 , 佟帅 , 熊俊名 , 赵文洋 , 李沂澄 , 寇博艺 , 杨在正 , 李超凡 , 李傢楷 , 赵宏伟 , 任露泉
IPC: G01N3/18
Abstract: 一种基于循环制冷的微纳米冲击压入测试装置及方法,涉及材料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包括用于低温微纳米冲击压入测试的压杆和载物台,以及对压杆和载物台和进行制冷降温的制冷装置,其中,制冷装置采用内嵌流道的方式分别对压杆和载物台进行制冷,压杆和载物台之间设置有相连的导冷线,以及与导冷线接触的制冷平衡器,由导冷线和制冷平衡器共同将压杆和载物台的温度稳定在共同的温度点上;本发明在进行低温微纳米冲击压入测试时,能够快速平衡样品和测试头之间因为制冷程度差异而存在的温差,消除了温度漂移对测试精度的影响,保证了低温微纳米冲击压入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46371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782839.9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nventor: 马志超 , 佟帅 , 沈郭祥 , 张微 , 解鸿偲 , 熊俊名 , 郭子馨 , 李沂澄 , 孙嘉政 , 赵文洋 , 寇博艺 , 杨在正 , 李傢楷 , 李超凡 , 赵宏伟 , 任露泉 , 闫楚良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微纳米冲击压入测试仪的对偶式协同感应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属于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本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分别内置于压杆、载物台内的第一、第二腔体,两个腔体中均放置相变蓄热材料,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为试样测试的目标温度;分别对压杆、载物台进行非接触式加热的第一、第二电磁感应加热器;用于分别检测试样和压头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处理器。发明的温度控制装置将电磁感应加热与相变蓄热组合起来,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对相变蓄热材料进行加热,使其通过相变蓄积热量,然后在测试过程中,通过相变放热来为微纳米冲击压入测试仪的压头、载物台提供热量,具有不干扰精密仪器测试和温度稳定性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870397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010891062.1
申请日:2020-08-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原位监测的仿生人工瓣膜抗凝性能测试装置,属于科学仪器与测试技术领域。包括介质驱动循环单元、原位监测单元、瓣膜温度控制单元和辅助单元,所述介质驱动循环单元通过单向阀与瓣膜温度控制单元的恒温水浴管刚性连接,瓣膜温度控制单元通过恒温水浴管与原位监测单元的输入端压力指示器刚性连接,原位监测单元通过输出端压力指示器与辅助单元的工作状态切换阀柔性连接,辅助单元通过工作状态切换阀与介质驱动循环单元的驱动泵柔性连接。优点在于:构思新颖,结构简单。可在测试循环试验过程中对仿生人工瓣膜试件表面血液凝固行为进行实时原位监测,可为仿生人工瓣膜抗凝性能试验提供在线测试。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1299584B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1911298039.5
申请日:2019-12-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晶合金的仿生抗冲击多层复合梯度材料制备方法,属于3D打印材料技术领域。通过选择啄木鸟喙、牡蛎壳等具有多孔梯度特性和多层复合特性的生物材料为仿生模本建立CAD模型,采用以非晶合金粉末为原材料,并以选择性激光熔融成形技术的方法制备该仿生抗冲击多层复合梯度材料,通过3D打印的方法打印不同层的材料,从而获取具有抵抗高冲击载荷的仿生多层复合梯度材料。通过对该仿生抗冲击多层复合梯度材料,合金材料以及纯非晶合金材料三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仿生抗冲击多层复合梯度材料通过打印非晶合金层和孔隙率不同的合金层非晶合金层模拟仿生样本的多孔梯度特性和多层复合特性,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115561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0990123.X
申请日:2020-09-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间三角模糊数和模糊VIKOR法的改进FMEA方法,利用区间三角模糊数和模糊VIKOR法对传统FMEA进行改进。首先利用语言变量对失效模式的等级和风险因子的相对重要度进行评价,语言变量用区间三角模糊数表示。其次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风险因子的主观权重,利用扩展的VIKOR法计算风险因子的客观权重,并根据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计算风险因子的综合权重。最后利用模糊VIKOR法对失效模式的风险优先度进行排序。利用该方法对数控铣齿机工件箱系统进行评价,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299584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1911298039.5
申请日:2019-12-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晶合金的仿生抗冲击多层复合梯度材料制备方法,属于3D打印材料技术领域。通过选择啄木鸟喙、牡蛎壳等具有多孔梯度特性和多层复合特性的生物材料为仿生模本建立CAD模型,采用以非晶合金粉末为原材料,并以选择性激光熔融成形技术的方法制备该仿生抗冲击多层复合梯度材料,通过3D打印的方法打印不同层的材料,从而获取具有抵抗高冲击载荷的仿生多层复合梯度材料。通过对该仿生抗冲击多层复合梯度材料,合金材料以及纯非晶合金材料三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仿生抗冲击多层复合梯度材料通过打印非晶合金层和孔隙率不同的合金层非晶合金层模拟仿生样本的多孔梯度特性和多层复合特性,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823735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152530.7
申请日:2019-11-2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均匀应力构筑表面硬度差异性的方法,属于力学测试领域。通过在拉伸试件标距段内制备双V形缺口作为固有缺陷,并施加静态单轴拉伸载荷,可实现一组双V形缺口尖端连线区域非均匀应力的构筑。结合在该非均匀应力区域点阵式的纳米压痕实验,可同步获取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的纳米压痕响应,从而直接获取压痕区域材料的表面硬度,结合面参数拟合,可获取该非均匀应力区域内的表面硬度分布图谱,即实现非均匀应力场的构筑和表面硬度差异性的测试,为可控表面应力状态和力学性能差异性的构筑以及具有固有缺陷的结构材料表面力学性能差异性评价提供新颖的评估与测量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2457079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387137.9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专用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一:原材料的配比;一种玉米专用生物有机肥由以下重量份的材料组成:动物粪便50‑60份、玉米秸秆30‑40份、生物炭20‑30份、腐殖酸3‑5份、有机肥发酵剂3‑5份、生物菌种2‑5份、复合助剂3‑5份;步骤二:混合料的制备;将原材料进行粉碎造粒后,按照配比混合;步骤三:混合料发酵;在混合料中接种生物菌种,并添加有机肥发酵剂,随后将混合料进行有氧发酵;本发明在农业废弃物重复利用的基础上,结合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营养元素通过发酵系统实现玉米专用生物有机肥的绿色生产,在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