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原位测试系统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253135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511698.3

    申请日:2021-05-1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原位测试系统,涉及精密仪器技术领域,包括充放电模块、环境模块和力学加载模块,待测试电池与充放电模块电连接,环境模块包括温控箱,温控箱内设置有待测试电池、光学成像模块、红外热成像模块和超声扫描成像模块,力学加载模块用于对待测试电池进行加载。本发明通过环境模块模拟测试环境,光学成像模块对待测试电池表面微观变形或损伤进行观测;红外热成像模块对待测试电池的温度畸点的识别以及待测试电池热失控的进程进行观测;超声扫描成像模块对待测试电池的破损、析锂以及荷电状态进行监测。本发明为揭示力‑低温‑电化学耦合多外场下电池性能衰退机制和服役寿命变化规律提供仪器支撑。

    一种具有微结构表面的高导热碳基多孔骨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49123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1127137.4

    申请日:2022-09-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微结构表面的高导热碳基多孔骨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相变储热材料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提高相变材料导热性能所采用方法的诸多不足之处,本发明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模板,通过石墨粉末在高残碳率树脂碳化的骨架表面堆积、镶嵌形成微结构,即骨架表面0.8‑20μm孔径的微孔结构,将相变材料浸入其中,组成导热性优异的复合相变材料时该结构可作为导热微单元增加骨架与相变材料的接触面积,显著提升骨架对相变材料的促导热作用,制备过程无需表面化学修饰、刻蚀等二次复杂加工,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连续的碳基骨架也不会在相变芯材熔化/固化循环中出现碳质颗粒分层、沉积的现象,实现热量稳定的传递。

    一种航行体高速入水的缓冲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701599B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210412834.8

    申请日:2022-04-19

    IPC分类号: B63B17/00 B63G8/00

    摘要: 一种航行体高速入水的缓冲装置属航行体入水降载技术领域,本发明由航行体主体、整流罩、缓冲吸能装置和限位脱离机构组成,整流罩通过内壁底端侧面的安装孔与缓冲吸能装置下端安装座相连,缓冲吸能装置上端通过滑块与航行体主体表面滑槽相连,整流罩通过内壁限位凸台和航行体主体外侧壁上的电磁锁限位,限位脱离机构通过销轴安装在整流罩内壁上。空飞时,整流罩轴向收缩与主体贴合;入水前,整流罩伸展为自然状态;入水后,整流罩受冲击向后收缩,缓冲吸能装置吸收冲击动能,整流罩收缩至最大压缩位置与主体分离脱落。本发明可在不显著改变航行体主体外形、不降低航行体入水速度的前提下,解决航行体高速入水冲击载荷大的问题。

    一种电池原位测试系统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253135B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110511698.3

    申请日:2021-05-1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原位测试系统,涉及精密仪器技术领域,包括充放电模块、环境模块和力学加载模块,待测试电池与充放电模块电连接,环境模块包括温控箱,温控箱内设置有待测试电池、光学成像模块、红外热成像模块和超声扫描成像模块,力学加载模块用于对待测试电池进行加载。本发明通过环境模块模拟测试环境,光学成像模块对待测试电池表面微观变形或损伤进行观测;红外热成像模块对待测试电池的温度畸点的识别以及待测试电池热失控的进程进行观测;超声扫描成像模块对待测试电池的破损、析锂以及荷电状态进行监测。本发明为揭示力‑低温‑电化学耦合多外场下电池性能衰退机制和服役寿命变化规律提供仪器支撑。

    一种航行体高速入水的缓冲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701599A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210412834.8

    申请日:2022-04-19

    IPC分类号: B63B17/00 B63G8/00

    摘要: 一种航行体高速入水的缓冲装置属航行体入水降载技术领域,本发明由航行体主体、整流罩、缓冲吸能装置和限位脱离机构组成,整流罩通过内壁底端侧面的安装孔与缓冲吸能装置下端安装座相连,缓冲吸能装置上端通过滑块与航行体主体表面滑槽相连,整流罩通过内壁限位凸台和航行体主体外侧壁上的电磁锁限位,限位脱离机构通过销轴安装在整流罩内壁上。空飞时,整流罩轴向收缩与主体贴合;入水前,整流罩伸展为自然状态;入水后,整流罩受冲击向后收缩,缓冲吸能装置吸收冲击动能,整流罩收缩至最大压缩位置与主体分离脱落。本发明可在不显著改变航行体主体外形、不降低航行体入水速度的前提下,解决航行体高速入水冲击载荷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