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925738A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710214109.9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东北大学 , 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宽厚板连铸坯均质度的方法,所述连铸过程中,控制铸机拉速为0.78m/min~0.90m/min,中间包钢水过热度为20℃~30℃;采用动态二冷控制和凝固末端重压下。本方法主要是通过稳定铸机拉速、降低中间包过热度、二冷动态控制、凝固末端重压下控制等技术措施综合运用来降低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宽厚板连铸坯的中心偏析,提高连铸坯均质度。本方法实施后效果优于现有的轻压下技术,对中心偏析改善较好,整体质量好,均质度高,能够很好地满足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081413A
公开(公告)日:2017-08-22
申请号:CN201710214110.1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东北大学 , 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D11/225 , B22D11/1206 , B22D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高层建筑用钢连铸坯中心致密度的方法,所述连铸过程中,控制铸机拉速为0.75m/min~0.90m/min;采用凝固末端重压下;采用动态二冷控制,同时采用轻压下与重压下按分配固相率进行压下;控制中间包钢水过热度20℃~30℃。本方法主要是通过稳定铸机拉速、降低中间包过热度、二冷动态控制、凝固末端重压下控制等技术措施综合运用来降低高建钢铸坯的中心疏松,进而提高铸坯中心致密度,改善轧材内部质量。采用本方法生产的铸坯,实施后效果优于现有的轻压下技术,中心致密度较高,整体质量好,能够很好地满足高建钢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6925738B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710214109.9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东北大学 , 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宽厚板连铸坯均质度的方法,所述连铸过程中,控制铸机拉速为0.78m/min~0.90m/min,中间包钢水过热度为20℃~30℃;采用动态二冷控制和凝固末端重压下。本方法主要是通过稳定铸机拉速、降低中间包过热度、二冷动态控制、凝固末端重压下控制等技术措施综合运用来降低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宽厚板连铸坯的中心偏析,提高连铸坯均质度。本方法实施后效果优于现有的轻压下技术,对中心偏析改善较好,整体质量好,均质度高,能够很好地满足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081412A
公开(公告)日:2017-08-22
申请号:CN201710213411.2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东北大学 , 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D11/1206 , B22D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品质塑料模具钢特厚板连铸母坯的制备方法,所述连铸过程中,控制拉坯速度为0.80m/min~0.90m/min;采用凝固末端重压下;采用轻压下与重压下按固相率分配压下量进行压下。本方法采用凝固末端动态重压下技术提高铸坯内部质量,使铸坯的中心偏析和中心疏松缺陷得以改善;在生产120 mm(压缩比仅为2.12:1)规格特厚板的目标下,有效的改善低圧缩比的探伤厚板的内部质量,并把生产过程中低圧缩比探伤厚板的探伤合格率控制在99%以上。采用本方法工业生产的铸坯,实施后效果良好,能够高效满足模具钢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081413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710214110.1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东北大学 , 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高层建筑用钢连铸坯中心致密度的方法,所述连铸过程中,控制铸机拉速为0.75m/min~0.90m/min;采用凝固末端重压下;采用动态二冷控制,同时采用轻压下与重压下按分配固相率进行压下;控制中间包钢水过热度20℃~30℃。本方法主要是通过稳定铸机拉速、降低中间包过热度、二冷动态控制、凝固末端重压下控制等技术措施综合运用来降低高建钢铸坯的中心疏松,进而提高铸坯中心致密度,改善轧材内部质量。采用本方法生产的铸坯,实施后效果优于现有的轻压下技术,中心致密度较高,整体质量好,能够很好地满足高建钢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081412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710213411.2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东北大学 , 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品质塑料模具钢特厚板连铸母坯的制备方法,所述连铸过程中,控制拉坯速度为0.80m/min~0.90m/min;采用凝固末端重压下;采用轻压下与重压下按固相率分配压下量进行压下。本方法采用凝固末端动态重压下技术提高铸坯内部质量,使铸坯的中心偏析和中心疏松缺陷得以改善;在生产120 mm(压缩比仅为2.12:1)规格特厚板的目标下,有效的改善低圧缩比的探伤厚板的内部质量,并把生产过程中低圧缩比探伤厚板的探伤合格率控制在99%以上。采用本方法工业生产的铸坯,实施后效果良好,能够高效满足模具钢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870396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815868.7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B22D11/18 , B22D41/20 , G06N3/0442 , G06F18/243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结晶器瞬时液面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该方法包括:采集钢液的瞬时液位值;基于预设液位预测模型及采集到的瞬时液位值,预测钢液的瞬时液位预测值;每当基于预测出的瞬时液位预测值,判定结晶器内钢液的液位状态处于异常时,基于塞棒高度预测模型及瞬时液位预测值,预测塞棒高度预测设定值,以使液压装置基于预测出的塞棒高度预测设定值重新调整塞棒在中间包中的高度,直至基于预设液位预测模型对钢液流量产生变化的结晶器进行重新预测,并基于重新预测出的瞬时液位预测值判定结晶器内钢液的液位状态为正常。通过将两种预测模型组合得到循环预测模型,能够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液面波动稳定性,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018782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210604831.4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T7/00 , G06Q10/0639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Q50/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连铸坯凝固组织自动评级的方法及系统,涉及连铸坯质量评价领域;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与机器视觉技术的相结合,实现对连铸坯中心等轴晶的分割及等轴晶率的计算,从而在识别中心等轴晶时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及效率;解决了低倍评级时主观因素的干扰,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评级效率与准确率,实现了评级的高效自动化。由于凝固组织图像边界模糊、梯度复杂,采用res‑unet对其进行分割,通过对高维与低维特征的融合,实现了对凝固组织的精准分割。模型鲁棒性强,普适性好,可在电脑及移动端上进行部署,完成对连铸坯凝固组织的分割及评定。通过对凝固组织及连铸工艺数据的采集,可有效地改善铸坯内部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4491855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210092449.X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7/11 , G06F17/16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圆坯连铸凝固传热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涉及钢连铸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圆坯断面尺寸建立圆坯二维几何模型;对圆坯二维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构建圆坯二维有限元模型;针对圆坯连铸凝固传热问题,建立圆坯二维有限元凝固传热模型;利用圆坯二维有限元凝固传热模型计算连铸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圆坯的弧形边界,采用一般四边形单元,当网格足够密时,边界上可用分段直线模拟计算区域边界的任意曲线,同时避免采用矩形单元造成边界呈锯齿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相对于有限差分法等计算精度有所提高;根据结晶器和二冷各区不同的冷却条件选择合适的边界条件,更为准确地模拟圆坯实际连铸生产过程中的传热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7423413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11418800.0
申请日:2023-10-30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合金钢多组元体系凝固热力学的计算方法,涉及钢连铸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计算多合金钢不同含量下溶质元素的伪二元相图,获得δ/γ相转变温度数据集,建立δ/γ相转变温度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并对液相线温度求解公式进行优化,进而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液相线温度求解公式耦合至Ueshima模型,得到Bp‑Ueshima模型;建立凝固过程中不同冷却速率与二次枝臂间距的关系;然后根据Bp‑Ueshima模型实现对多合金钢相变特征温度和溶质微观偏析的计算。该方法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优化后的液相线温度求解公式作为判据判断δ、γ、L相间转变是否发生,更符合钢实际凝固过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