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08088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10091708.8
申请日:2013-03-21
IPC: G06Q50/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40/76 , Y04S10/545 , Y04S10/6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中调度数据处理方法,特别是一种考虑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节能发电调度的决策风险计算机评价方法,根据调度系统给出的各种预测数据和统计数据以及统计规律进行情景生成,形成各种不同的情景决策,然后根据各种约束条件对各种情景决策进行评价计算,最后对评价指标进行判断比对,综合各情景决策,得到决策风险评价。充分考虑了风火电等出力不确定的因素,从而有效减小实际出力与申报值的偏差,使得系统运行的实际成本能够尽可能的与期望成本吻合或者低于期望成本,为实际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3400201B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310295831.1
申请日:2013-07-15
Abstract: 本发明的求解以测点正常率最大为目标的状态估计问题的方法,包括:进行近似优化,通过连续化测点正常率的评价函数,建立该问题非线性连续变量优化模型并求解,从而得到测点正常率近似最优的估计状态;进行异常测点相容性校验,从近似优化结果所对应的系统状态出发,对当前“异常”测点的不确定性区间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一种状态使得该“异常”测点与当前的正常测点相容,若存在,则该状态下此测点为正常测点,该状态对应的测点正常率更高,如此往复进行,可获得测点正常率更高的系统状态;进行正常测点滤波,在保证现有正常测点集合不变的情况下对系统状态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本发明具有抗差性好、精确度高、增加计算量小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400201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295831.1
申请日:2013-07-15
Abstract: 本发明的求解以测点正常率最大为目标的状态估计问题的方法,包括:进行近似优化,通过连续化测点正常率的评价函数,建立该问题非线性连续变量优化模型并求解,从而得到测点正常率近似最优的估计状态;进行异常测点相容性校验,从近似优化结果所对应的系统状态出发,对当前“异常”测点的不确定性区间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一种状态使得该“异常”测点与当前的正常测点相容,若存在,则该状态下此测点为正常测点,该状态对应的测点正常率更高,如此往复进行,可获得测点正常率更高的系统状态;进行正常测点滤波,在保证现有正常测点集合不变的情况下对系统状态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本发明具有抗差性好、精确度高、增加计算量小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186952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380830.6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上塔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6 , G06Q50/06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1/06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电力系统技术领域的一种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节点负荷准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节点负荷准线计算模型;对模型转化与求解;基于节点负荷准线开展DR;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节点负荷准线方法,为各节点可调负荷发布各自的负荷准线,以作为各节点负荷参与DR的引导目标;计及可调负荷响应的不确定性,建立鲁棒安全的节点负荷准线计算模型;基于所提模型计算得到的节点负荷准线开展大规模DR,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同时,有效保证电网的潮流安全性,即当可调负荷响应DR在事先上报的范围内时,电网不存在线路功率越限。
-
公开(公告)号:CN11529459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384548.5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上塔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室内人员状态检测方法。包括基于互信息的冗余滤波算法、基于信道状态信息时序特征的自监督训练方法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云‑边协同框架,室内人员状态检测方法使用信道状态信息的幅值作为检测依据,本地端采集的信道状态信息使用冗余滤波算法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信道状态信息通过云边协同框架中的基于MQTT协议的通信方法发送至布置于云端的特征提取器,特征提取器使用基于信道状态信息时序特征的自监督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内人员状态的检测方法,通过其获取的房间有人和无人状态,作为节能和安全用电的基础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5703355B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510903603.7
申请日:2015-12-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样性负荷分级自律协同需求响应方法,该方法以直接负荷控制为手段,以尖峰负荷削减或负荷转移为目的的需求响应调控机制;包括下述步骤:电网调度中心向终端用户发布响应信号,终端用户的本地系统根据响应信号在本地分布式地做出决策;需求响应控制中心根据本地系统反馈的调节量对响应信号做出实时修正,即自律协同,经过若干次寻优操作使负荷达到调节目标值;电网调度中心根据电力用户的响应程度给出相应激励,该方法引入响应级别,一方面电力公司区分当前的需求响应等级,获知当前可调节量,以及最科学的供需配置方法,便于划分激励等级,提高用户参与度。另一方面电力用户可根据响应等级对本地设备的参与优先度做出排序。
-
公开(公告)号:CN105703355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510903603.7
申请日:2015-12-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样性负荷分级自律协同需求响应方法,该方法以直接负荷控制为手段,以尖峰负荷削减或负荷转移为目的的需求响应调控机制;包括下述步骤:电网调度中心向终端用户发布响应信号,终端用户的本地系统根据响应信号在本地分布式地做出决策;需求响应控制中心根据本地系统反馈的调节量对响应信号做出实时修正,即自律协同,经过若干次寻优操作使负荷达到调节目标值;电网调度中心根据电力用户的响应程度给出相应激励,该方法引入响应级别,一方面电力公司区分当前的需求响应等级,获知当前可调节量,以及最科学的供需配置方法,便于划分激励等级,提高用户参与度。另一方面电力用户可根据响应等级对本地设备的参与优先度做出排序。
-
公开(公告)号:CN103020726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422621.X
申请日:2012-10-29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清华大学 , 海南电网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面向全PMU量测的抗差状态估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电力系统的网络拓扑模型和网络参数进行初始化,更新开关量测值和PMU量测值;进行拓扑收缩和量测匹配;识别可观测节点的范围;进行等效量测变换;建立状态估计模型并求解。本发明的面向全PMU量测的抗差状态估计方法显著提升状态估计系统的收敛率、合格率、计算频率,极大减轻状态估计系统维护工作量,为实现电网的快速感知、全面感知与准确感知奠定了基础。本发明的抗差状态估计方法在计算精度、计算速度以及收敛率方面较已有方法均有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01944743B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010291701.7
申请日:2010-09-21
Inventor: 王钢 , 梅生伟 , 苏辛一 , 张雪敏 , 陶家琪 , 何光宇 , 贾伟 , 高德宾 , 刘家庆 , 孟令愚 , 侯凯元 , 杨宁 , 李泽宇 , 邵广惠 , 徐兴伟 , 马新 , 彭晓洁 , 郗郅 , 夏德明 , 岳涵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40/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自动电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网自动电压控制系统间的协调量设计方法及其实施方法,所述协调量为电压区域控制偏差,由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自动电压控制系统间的边界节点电压和外区域注入本区域无功的加权和构成。本发明通过该协调量能够判断无功扰动发生在区域内还是区域外,并衡量本区域控制动作对相邻区域无功影响的方向和大小,每个控制区只负责控制本区域内的无功扰动,使考核公平,由此明确区域控制责任、减小耦合,达到协调控制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2510134A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1110380837.X
申请日:2011-11-2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7884 , Y04S40/14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电力系统动态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属于电力系统监测和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使用卫星定位系统对采样结果授时,对数据处理后将其拼接为可变帧长格式并以设定的频率主动上传至子站前置等上级系统,使用上行通信网络下发上级系统的控制命令,实现电力系统的动态监测及控制。本发明方法可基于现有成熟技术实现,利于控制成本,同时与电力系统中原监测系统具有极好的兼容性,适于广泛应用,同时带有时标的测量数据可用于电力系统动态监测、分析及控制,合适的上传频率不会增加数据处理负担,控制命令下行通道与数据上行通道共用同一通信网络,可方便实现控制命令下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