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148940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497117.8
申请日:2019-06-10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上海运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电网故障可视化模拟回溯系统,包含:配电网模型构造模块,用于可视化的搭建与配电网对应的配电网模型;信息导入处理模块,连接所述配电网模型构造模块,用于可视化的导入配电网发生所述故障序列和录波文件;故障回溯模块,连接所述配电网模型构造模块和所述信息导入处理模块,根据所述故障序列和录波文件,判断配电网中的故障发生时刻和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进行馈线自动化处理,并通过配电网模型动态再现故障发生时刻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全过程。本发明还包含一种配电网故障可视化模拟回溯方法。本发明可以模拟、回溯配电网故障,并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本发明效果可靠,可保障配电网安全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937575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17973.2
申请日:2024-10-29
IPC: G01R31/392 , G01R31/367 , G06Q10/04 , G06N3/0442 , G06N3/0464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安全智能决策的锂离子电池退化预测方法,包括:获取原始测量信号,并且采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块提取隐藏在原始测量信号中的深层代表性特征;通过双向长短期记忆模块来估计出电池容量;利用核密度估计模块推导每个电池循环阶段预测点的概率密度;基于概率预测信息的维护决策评估每个电池循环阶段不同决策的成本,并选择成本较低的决策。本发明通过构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双向长短期记忆技术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相结合的集成模型来处理电池容量预测和维护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实现基于概率预测信息的锂离子电池安全运行智能分析决策,提高了锂离子电池退化预测的准确性,提升了维护决策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67418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562047.2
申请日:2023-11-22
IPC: H02J3/24 , H02J3/38 , G06F30/18 , G06F30/20 , G01R27/02 , G01R27/08 , G01R31/00 , G01R11/00 , G01R19/00 , G06F113/0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用于反向阻抗建模的电压激励信号幅值的调整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不同频率的电压激励信号施加在电力电子设备并网点上,并采集电力电子设备并网点在不同时刻的瞬时功率特征,根据不同时刻的瞬时功率特征对不同频率的电压激励信号的幅值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电压激励信号。上述方法通过在电力电子设备并网点上施加电压激励信号,并根据电力电子设备并网点上采集到的瞬时功率特征对电压激励信号的幅值进行调整,使得调整后的电压激励信号更能确定出准确的阻抗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757214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332576.3
申请日:2023-10-13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拓扑分解训练的配电网超分辨率量测生成方法和装置,包括:采用支路切割法将配电网划分为多个子分区;确定每一个所述子分区对应的协调区;基于所述子分区的多源稀疏量测矩阵,采用所述子分区和所述子分区中每一个边界节点对应的协调区的超分辨率量测协调一致的方式,生成所述子分区的超分辨率节点状态量测矩阵;拼接多个子分区的超分辨率节点状态量测矩阵,得到配电网的超分辨率节点状态量测矩阵。本发明将配电网分解成若干子分区,超分辨率量测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子分区完成,再根据分解协调算法使子分区与其协调区重合节点的超分辨率量测一致,进而完成大规模配电网的超分辨率量测生成。
-
公开(公告)号:CN117335480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536921.5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不控整流器和逆止二极管单向联络的韧性配电网结构,包括:第一直流母线和第二直流母线,第一直流母线的两端均分别通过电抗器、不控整流器和整流变压器连接有第一交流母线和第二交流母线,第二直流母线的两端均分别通过电抗器、不控整流器和整流变压器连接有第三交流母线和第四交流母线,第一直流母线和第二直流母线还共同连接有AC供电电源;AC供电电源的供电主路分别通过第一逆止二极管连接第一直流母线、通过第二逆止二极管连接第二直流母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供电可靠性高,对于交流电源故障通过N‑3准则校核,对于直流母线故障满足N‑1准则,供电质量最高,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对负荷、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适应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254771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155198.6
申请日:2023-09-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应阴影情况的光伏电站直流侧故障实时监测方法,涉及光伏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使用逻辑回归算法建立故障诊断的教师模型;然后,设计一个Y模型用于筛选和标记来自已知场景和未知阴影情况的无标签数据;然后,将被选中的伪标签数据和标签数据一起训练学生模型;最后,迭代进行伪标签数据筛选和学生模型训练过程,直至所有无标签数据均被用完。所得到的学生模型即为最终的光伏阵列故障诊断模型。本发明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出现未知阴影情况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来自未知阴影情况的无标签数据进行学习,使故障诊断模型适应复杂多变的光伏阵列运行环境,为光伏阵列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07485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45344.X
申请日:2023-08-1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IPC: G01R31/08 , G01R19/00 , G01R19/165
Abstract: 一种基于暂态波形斜率的灵活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属于配电网故障选线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判断是否发生故障;步骤b,提取故障后各线路的暂态零序电流;步骤c,得到各线路波形斜率曲线;步骤d,计算改进Hausdorff距离以及斜率矩阵;步骤e,计算斜率矩阵中第i行最大元素以及最大元素之外剩余元素之和;步骤f,判断为线路故障或母线故障;步骤g~h,确定发生故障的线路。在本基于暂态波形斜率的灵活接地故障选线方法中,引入斜率曲线和改进Hausdorff距离算法,利用改进Hausdorff距离比较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暂态零序电流波形斜率曲线的差异,以此来判定故障线路,具有局限性较小,无需引入母线零序电压,且计算量较小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906353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211437044.1
申请日:2022-11-17
IPC: G06F30/18 , G06F30/20 , H02J3/24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F111/04 , G06F111/10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节点评估的配电网PMU优化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考虑多约束的配电网全局可观PMU优化模型;基于0‑1整数规划求解器求解PMU优化模型,得到最优部署节点个数和全部可行的布点方案;考虑电网节点之间的时空相关性,构建节点重要度的衡量指标,得到PMU装置有限情况下的优化布点方案;基于伪量测构造和状态估计方法,在优化布点方案不满足全局拓扑可观性的情况下估计电网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优化了PMU有限情况下的布点方案,能在PMU布点不满足全局拓扑可观性的情况下估计电网状态并且弥补系统可观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031941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310183833.5
申请日:2023-02-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交直流混合配电网领域,提供一种用交直流主动联络和短路电流限制的配电网结构,包含四条四分段的中压交流环网线路和四条不分段的较低电压等级的直流线路,本发明提出了一台三绕组联络变压器+一台AC/DC联络变换器的主动联络方式,用以联络一条四分段中压交流线路和一条不分段较低电压等级的直流线路以构成一个T型交直流混合子网络,低成本实现了一个“T接线”的AC‑AC+AC‑DC主动联络,同时为其中的四分段中压交流环网线路的故障分段识别与隔离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交直流主动联络和短路电流限制的配电网结构,与现有技术方案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结构相比,具有更好的韧性且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5333241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984383.5
申请日:2022-08-17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网电力测量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应用于配电网中,所述配电网包括变电站和多个台区,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变电站的出线处进行电压测量,得到配电网的电压;在所述多个台区处的电压互感器的一次侧进行电流测量,得到配电网中各个台区处的电流;对所述电压和电流进行相量计算,获取电力数据;获取进行所述电压测量和电流测量时标准时钟的时标信息;基于所述电力数据和时标信息,进行源荷特性分析;具有能够降低电力测量过程中计算复杂性的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