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3258033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110168182.3

    申请日:2021-02-07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二次电池组件(1)具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与电池(10)一起排列且从电池(10)沿排列方向接受载荷的弹性体(40),构成电池(10)的负极(38b)具备:负极集电体(50);形成于集电体(50)上且包含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颗粒的负极活性物质层(52),层(52)具有:形成于集电体(50)上的第1层(52a);形成于第1层(52a)上且压缩模量大于第1层(52a)的第2层(52b),构成电池(10)的分隔件(38d)的压缩模量小于第1层(52a),弹性体(40)的压缩模量小于分隔件(38d),第1层(52a)中所含的石墨颗粒的BET比表面积为1~2.5m2/g,第1层(52a)中包含具有1层~5层的石墨烯片的碳纳米管0.01质量%~0.4质量%。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3258034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110168381.4

    申请日:2021-02-07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二次电池组件(1)具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与电池(10)一起排列且从电池(10)沿排列方向接受载荷的弹性体(40),构成电池(10)的负极(38b)具备:负极集电体(50);形成于集电体(50)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52),负极活性物质层(52)具有:形成于集电体(50)上的第1层(52a);形成于第1层(52a)上且压缩模量大于第1层(52a)的第2层(52b),构成电池(10)的分隔件(38d)的压缩模量小于第1层(52a),弹性体(40)的压缩模量小于分隔件(38d),第1层(52a)中所含的石墨颗粒的BET比表面积为1~2.5m2/g,第1层(52a)中所含的Si系颗粒的含量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52)的总量为6质量%~13质量%。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3258034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168381.4

    申请日:2021-02-07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二次电池组件(1)具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与电池(10)一起排列且从电池(10)沿排列方向接受载荷的弹性体(40),构成电池(10)的负极(38b)具备:负极集电体(50);形成于集电体(50)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52),负极活性物质层(52)具有:形成于集电体(50)上的第1层(52a);形成于第1层(52a)上且压缩模量大于第1层(52a)的第2层(52b),构成电池(10)的分隔件(38d)的压缩模量小于第1层(52a),弹性体(40)的压缩模量小于分隔件(38d),第1层(52a)中所含的石墨颗粒的BET比表面积为1~2.5m2/g,第1层(52a)中所含的Si系颗粒的含量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52)的总量为6质量%~13质量%。

    负极板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9659498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170794.0

    申请日:2018-10-09

    Abstract: 本公开的负极板(20)至少包含负极合剂层(22)。负极合剂层(22)的密度为1.5g/cm3以上。负极合剂层(22)至少包含第1粒子、第2粒子和粘合剂。第1粒子包含石墨粒子和非晶质碳材料。非晶质碳材料被覆着石墨粒子的表面。第2粒子由氧化硅制成。第2粒子相对于第1粒子和第2粒子的合计的比率为2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并且负极板(20)的弹簧常数为700kN/mm以上且3000kN/mm以下。

    电池制造方法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314145C

    公开(公告)日:2007-05-02

    申请号:CN200410092724.X

    申请日:2000-09-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制造方法,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绝缘层层叠,至少将一极板群的一侧边缘焊接在集电板上,将集电板向极板群的一侧边缘压接,对集电板的与极板群的压接面的反面沿着极板群层叠方向用非接触型热源在多条线上进行直线加热,其中,所述方法还具有如下步骤:在各极板上把与集电极之间的焊接部的附近作为无充填的引线部,并利用设在所述引线部的位置对准部使极板的侧端边缘对齐。在将集电板压接于极板群的一侧边缘的状态下,从该集电板的背面以非接触型热源进行加热,通过这样可以高速进行焊接,而且不使其他部分受到热的不利影响,又因为是沿着各极板的层叠方向在多条线上进行焊接,可以将各极板分别牢固地在多处与集电板接合。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