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09112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749432.8
申请日:2023-12-19
申请人: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30/13 , G06F119/14 , G06F111/10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心薄钢壳‑混凝土组合索塔截面双层滑移计算方法,属于桥梁工程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组合索塔滑移计算方法复杂的问题;本发明首先获取索塔截面在常规轴压比下截面受弯极限状态下的钢壳应变混凝土应变;然后获取取考虑滑移时钢壳处的滑移应变;之后获取钢壳处的滑移应变微分方程,并对两个微分方程进行通解;最后引入边界条件并基于通解后的微分方程得到最终的受拉侧钢壳处的滑移应变表达式。本发明中,区别于传统组合梁计算滑移的方法,组合索塔的截面中的钢壳由于自身厚度小,可忽略其自身的弯曲,简化了公式复杂程度,提高了计算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721720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749459.7
申请日:2023-12-19
申请人: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01D19/14 , E01D19/00 , E01D11/04 , E01D101/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空心薄钢壳‑混凝土组合索塔及其钢混交界面连接结构,属于桥梁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组合索塔中的钢混连接方法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性能浪费或安全隐患的问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钢板,每组钢板上均设置有数个开孔加劲肋和数个剪力栓钉,部分开孔加劲肋竖向设置钢板上,另一部分开孔加劲肋横向设置在钢板上,横向设置的开孔加劲肋与竖向设置的开孔加劲肋相互垂直,开孔加劲肋通过数个“[”形弯曲钢筋连接,两组钢板之间通过混凝土层连接。本发明提出了结构的基本构造,以及具体参数的选取方法,在不同桥梁上使用时的参数计算方法,对于大范围应用钢壳‑混凝土组合索塔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8563676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813072.1
申请日:2024-06-23
申请人: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高双边箱组合梁无人步履式顶推设备及使用方法,属于变高双边箱组合梁无人步履式顶推设备及使用方法技术领域;包括混凝土支撑平台、两个步履式千斤顶组件和四个竖向顶推千斤顶组件,全部所述步履式千斤顶组件的前后两端表面分别设有倾角仪,全部所述两个步履式千斤顶组件和四个竖向顶推千斤顶组件的顶部分别设有码板固定组件。本发明通过设置本工法施工利用Visualmodflow软件计算设计变高段增加楔形块加高段配合顶推,采用新型导梁上墩结构,通过折叠梁,解决了导梁下挠过大,上墩困难的问题,基于5G物联网的桥梁步履式顶推施工智能监控系统,智能控制各模块的合理运行,对超宽大跨钢箱梁的步履式顶推施工进行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1846147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754163.2
申请日:2024-06-12
申请人: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钢壳安装对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变截面曲线型双层索塔钢壳快速安装装置及施工方法,包括钢壳,两个所述钢壳呈垂直状态上下分布排列,所述钢壳的表面通过螺钉螺纹连接有承托板。该变截面曲线型双层索塔钢壳快速安装装置及施工方法,通过设置对接角度调节机构达到了钢壳对接操作中确保各个部件之间的对接精准,提高整体安装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设置对接伸缩调节机构达到了在角度对接调节中同步控制驱动管插接在承托板的中心孔内部操作,能够快速对接定位,通过装夹涨紧限位机构,可以确保承托板和钢壳之间的紧固和固定,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松动或移位的情况,保证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81906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880831.6
申请日:2024-07-02
申请人: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桥梁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大河流域承压水层区深埋式承台施工设备及施工方法,上山体和下土层之间的承压层水中阵列设置有三角体,深埋坑的周围阵列深埋有固定杆,每一个固定杆的下端贯穿上山体的下端延伸至与三角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深埋坑的坑壁周围阵列设置有围堰钢板,深埋坑的外围设置有供料机构,供料机构包括钢筋,深埋坑的内部设置有预埋机构。该施工设备,通过设置预埋机构,在高清摄像头和控制器的作用下实现了钢筋从地表自动搬运到深埋坑中进而完成钢筋的铺设动作,同时第三机械臂和放置盒,完成焊条的自动送进和焊接,整个承台深埋过程中,减少人工投入,全线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8386356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87761.2
申请日:2024-05-30
申请人: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面板预制生产装置,包括底座、搅拌箱和预制模具,预制模具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预制模具的顶部滑动套接有对称设置的两个U型清理板,U型清理板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套接有齿轮;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螺旋搅拌带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步骤2:然后启动伸缩气缸带动支撑板上下移动,调节搅拌箱的高度;步骤3:启动其中一个第一电机带动螺杆转动,调节搅拌箱的位置,通过启动第二气缸,带动滑块纵向滑动。本发明通过多处调节机构的设置,使预制生产装置上的浇筑机构可以根据实际的浇筑需要进行自由的调节,从而有效提升了生产装置的使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94992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493838.8
申请日:2023-05-0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桥面板结构及安装方法,本结构包括桥面板和组合钢梁、拆除模块,桥面板包括混凝土板、栓钉、拼接钢板,栓钉竖直焊接固定于拼接钢板上,栓钉和拼接钢板预埋设于预制混凝土板中,组合钢梁顶部水平固定设有第一翼缘板和第二翼缘板,两者都设有栓接孔,该栓接孔与拼接钢板上设置的栓接孔对应,通过栓接孔将第一翼缘板和第二翼缘板分别与两个拼接钢板螺栓固定连接,解除螺栓固定实现拆除桥面板;拆除模块包括液压缸和液压泵,液压泵传输动力至液压缸,后者的活动端穿过第二翼缘板上的预留通孔抵接于拼接钢板底部,解除螺栓固定驱动液压缸,实现顶升桥面板,解决了桥面板难以实现现场快速分区维护和拆除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727596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64287.6
申请日:2024-06-30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01D19/16 , E01D21/00 , D07B1/02 , D07B1/14 , E01D101/4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绞线锚固装置和方法,涉及复合材料锚固技术领域,包括:压接金具和碳纤维浸渍胶;其中,压接金具具有孔道结构;孔道结构内部压接待锚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绞线的锚固段,且孔道结构内壁与锚固段之间的间隙处填充碳纤维浸渍胶;压接金具的压接力和压接深度,从锚固段的前端到后端按预设梯度变大。本发明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工艺复杂、成本高、锚固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223420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61722.5
申请日:2024-05-27
申请人: 河南省新东方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运梁车相关领域,公开了一种架桥机及其运输小车,包括有架桥机、移动吊车、吊箱、运梁车、固定座等;架桥机上设有轨道,架桥机上设有移动吊车,移动吊车上连接有吊箱,移动吊车上通过钢缆连接有固定座,固定座与吊箱固接,移动吊车通过吊箱将预制梁架吊起,运梁车用于运输预制梁架,推送机构安装在运梁车上,自动旋接机构安装在吊箱内。本发明设置推送机构,直接将连接板送入预制梁箱内,且能够通过L形卡紧杆使连接板上螺纹连接孔与预制梁箱上的吊孔对齐,当吊箱下降的过程中可使连接螺杆与连接板旋紧,实现快速旋接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592149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366358.1
申请日:2023-10-20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3 , G16C60/00 , G01M5/00 , G06F119/02 , G06F119/14 , G06F11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实桥监测的钢桥面疲劳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方法包括采集多个时段的交通荷载数据得到疲劳应力谱,根据裂纹类别进行数据整理,对局部补强前、后的裂纹进行应力监测和荷载记录,得到加固后的疲劳损伤度,通过前后对比对加固效果进行定量评估,考虑已有裂纹扩展到一定长度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使剩余寿命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而且加固前后监测数据增加了的可比较性,解决了未考虑已有裂纹容易对疲劳细节寿命产生干扰,以及未充分考虑加固前后不同监测时间段内车辆载荷疲劳等效性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