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41810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661741.3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体火箭推进剂贮箱出流测试方法、装置及系统,通过在目标贮箱出流口设置至少一个第一目标相机,对目标贮箱的出流口进行拍摄,得到出流口图像;然后目标贮箱的液体在出流时,控制目标贮箱内的液体处于目标工况;目标工况包括旋转工况和晃动工况以及平静工况;在目标工况下,根据出流口图像,判断出流口中的液体是否出现夹气;若出流口内液体出现夹气,则获取目标贮箱内液体的剩余量;最后根据目标贮箱内液体的剩余量,确定目标贮箱中液体出流的夹气阈值。如此,可以模拟不同流量下,晃动和旋转等工况下贮箱的出流现象,得到对应的贮箱内液体的剩余量,从而确定贮箱内液体的最低剩余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758383B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110940741.8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胡智珲 , 罗庶 , 马道远 , 李钧 , 姜航 , 赵学光 , 杨跃 , 刘浩 , 梁家伟 , 朱佩婕 , 陈辰 , 尹仕卿 , 冯刚 , 刘访 , 刘重洋 , 曹晋 , 侯晓鹏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验证垂直起降技术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及验证方法。包括:主舱体,动力系统,吹除系统,控制系统,辅助动力系统,固定回收支腿系统;其中,控制软件中写入的飞行弹道按以下方法设计:S1、确定约束量要求及精度要求;S2、确定待迭代的各控制量;S3、给控制量赋初值;S4、根据约束量与控制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修正系数;S5、根据修正系数,计算修正量,进行弹道迭代计算;S6、获得满足精度要求的弹道。本方法降低了产品研制周期与生产成本;降低了后续进行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研制风险;可在火箭上安装整流罩与栅格舵,能适应更高的飞行速度,可作为亚轨道探空火箭。
-
公开(公告)号:CN114180111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278092.6
申请日:2021-10-30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IPC: B64G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应可重复使用火箭垂直回收后处理的供气系统设计。配气台增加后处理用供气管路接口,使其同时兼容发射和回收后处理供气需求;增加一套后处理用供气管路及燃料排放管路;采用两套供气管路共用一个配气台,分别满足火箭发射前和回收后处理用气需求。其有益效果为:简化了供气系统,提高了对火箭垂直回收任务的适应性,不用单独设置回收区配气台,可节省一套配气台,设置两套供气管路,避免了火箭着陆后拆装管路带来的风险,节省了时间,实现了火箭着陆后的快速对接和恢复供气需求,管路上阀门均采用手阀设计,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916053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265983.8
申请日:2021-10-28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IPC: F41F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涉及一种低温火箭动力系统的无勤务塔及摆杆的适应性设计,包括如下步骤:将火箭动力系统所有供气、供液和排气接口均引至火箭底部;火箭两侧设置两套撤收装置,设置多个连接器固定于撤收装置上,在火箭测试和发射准备阶段使用连接器和接口对接,对火箭供气、供液和排气;火箭发射前连接器自动脱落,撤收装置自动地快速撤离至火箭安全距离外,火箭点火起飞。撤收装置控制采用远程控制,射前自动撤收至安全距离。本发明的发射支持系统设计,无需建设勤务塔及摆杆,简化了地面发射支持系统,发射场的设计和建造更简单,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同时由于没有勤务塔或脐带塔,火箭起飞后的横向漂移无限制,提高了起飞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66227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111452079.8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着陆载荷优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全箭简化模型;在火箭着陆与地面碰撞阶段,设计简化动力学模型A,在缓冲器缓冲阶段,设计简化动力学模型B,建立动力学方程式一;依据简化动力学模型B建立完整的动力学方程二;需确定缓冲器中刚度、阻尼为优化参数,确定缓冲器压缩行程为约束条件,确定箭体过载为优化目标,确定迭代次数;进行优化迭代计算;优化迭代后,得到所有迭代中最小过载,并获得对应的最优缓冲器参数。本申请具有以下可预期的技术效果:设计简化动力学模型,以该模型实现快速迭代,利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优化设计缓冲器参数,得到最优箭体过载,从而达到优化着陆载荷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3701571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110940743.7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垂直回收演示验证火箭飞行时序设计方法。通过对飞行时间进行分段设计,匹配各对应高度段的轴向飞行过载,使得各对应高度段的轴向飞行过载适宜垂直回收验证火箭的验证飞行,具体设计方法是:通过按时序对发动机进行推力调节,实现箭体轴向飞行过载的交错变化,为垂直回收演示验证火箭飞行全程提供适宜的轴向飞行过载,最终可以实现垂直受控着陆回收。本方法保证演示验证火箭全程都具有适当的飞行过载,规避了低过载下贮箱推进剂管理的复杂问题;规避了发动机二次点火的复杂问题;不需研制复杂的推进剂管理系统;为可回收关键技术验证提供了较适宜的飞行环境;为垂直回收演示验证火箭的总体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373964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110940740.3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IPC: F42B8/24
Abstract: 为了弥补着陆判别的空白,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重复使用技术演示验证火箭的着陆检测方法,包括步骤:测量火箭回收支腿缓冲器压力值并判别;测量箭体支腿下端面离地高度值并判别;测量箭体轴向过载并判别;测量火箭回收支腿的辅支腿的冲击值并判别;根据标志在镜头画面中的比例进行判别;当缓冲器压力条件满足时,直接判定为火箭着陆;若缓冲器压力条件不满足,但其他四项条件中有两项同时满足,则判定为火箭着陆;判定火箭着陆后,检测制导关机指令发出状态,若尚未发出发动机关机指令,则由着陆判别结果触发备保关机指令;当地面工作人员通过着陆区前端摄像头观测到火箭已着陆,火箭收到“开始发动机后处理”的遥控指令,即停止上述判别。
-
公开(公告)号:CN113758737A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110940739.0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重复使用技术演示验证火箭的离台检测方法,具体为:测量火箭回收支腿缓冲器压力值并判别;测量箭体轴向过载并判别;测量箭体支腿下端面实际离地高度并判别;记录当前时刻距离点火时刻的时间差dt=Tt‑T0;当三项判据中有两项同时满足,则判定为火箭离台,记录当前时刻为T1,并通过遥测下传;当三项判据均不满足但dt≤Tth时,持续测量上述物理量,当三项判据均不满足且dt>Tth时,则判定为火箭离台故障并进行后处理程序;本发明根据三个判据来判断火箭是否离台,并且考虑到了传感器故障冗余的情况,得出的判断结论更加准确可靠。本发明的离台检测方法则可用于所有无箭地间物理连接的火箭的离台检测,适用范围更广。
-
公开(公告)号:CN112065605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1046139.1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航天动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推力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该系统的燃料泵具有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燃料泵的输入端和燃料源连接,氧化剂泵具有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氧化剂泵的输入端和氧化剂源连接,推力室分别和燃料泵的一个输出端以及氧化剂泵的一个输出端连接,燃气发生器分别和燃料泵的另一个输出端以及氧化剂泵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第一可调汽蚀文氏管设置在燃气发生器和燃料泵的另一个输出端之间,第二可调汽蚀文氏管设置在燃气发生器和氧化剂泵的另一个输出端之间,本发明可实现对发动机推力的调节,以适应火箭的回收和载荷的入轨。
-
公开(公告)号:CN11885701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45081.6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氧甲烷火箭海上着陆的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当箭体着陆过程中,利用气瓶对箭上管路进行吹扫,对各管路出口进行正压保护,防止环境气体因冷抽吸效应进入发动机,避免管路堵塞或阀门卡滞;当箭体着落在甲板上后,固定机器人将箭体固定在甲板上,防止箭体因风浪或因船体摇动发生横移或倾倒;泄出液体甲烷,海风使甲烷充分扩散,避免甲烷积聚造成爆炸风险;甲烷排放完毕后,着陆平台到达安全区域后,排放液氧,避免甲烷和高浓度氧混合发生爆炸危险;箭体回温后,将气瓶内的高压气体进行排放,直至气瓶内的压力达到保护压力,降低气瓶的爆炸风险,提高火箭回收过程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