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7992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81033.2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IPC: G16C60/00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N3/08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健康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融合领域知识的氟塑料蠕变性能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氟塑料的健康因子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提取先验知识并添加先验知识到BP神经网络的性能函数中,得到最终权值阈值更新公式;利用‑PSO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根据确定的BP神经网络结构初始化粒子种群及参数,计算‑PSO的粒子适应度值,寻找个体最优值和种群最优值。经实验验证,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氟塑料老化性能预测精度低的问题。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改进的粒子群算法(‑PSO)与传统BP神经网络相比平均误差下降约3.5479‰,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该方法简明有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314601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448261.X
申请日:2024-10-17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材料的性能预测领域,公开了基于相关向量机的聚氨酯蠕变性能预测方法。首先,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异常值处理;其次,进行分界点切割;然后,根据分界点对数据进行扩充,并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对相关向量机的各参数初始化,相关向量机训练模型,迭代优化;最后使用训练好的相关向量机模型进行蠕变性能预测。经实验验证,该方法可以准确的反映出该相关向量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能够有效解决多种因素耦合下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蠕变性能预测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21465102U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322537021.4
申请日:2023-09-18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蠕变特性和应力松弛特性测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用的全自动蠕变及应力松弛测试装置。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架组件,中间设置有自动滑台模组,另一端设置有手摇滑台模组;所述自动滑台模组包括丝杠导轨滑块组件和压力传感器固定件,压力传感器固定件的下部固定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丝杠上端固定设置有大齿轮,大齿轮与小齿轮啮合,小齿轮的轴心处固设有步进电机的输出轴;所述手摇滑台模组包括丝杠导轨滑块组件、位移传感器固定件和位移传感器,丝杠上端固定设置有手摇滑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测量装置工作稳定性大大提升,保证待测试件与装置的安全性;功能丰富,适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8568557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596657.2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IPC: G06F18/241 , G06N3/0442 , G06N3/047 , G06F18/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符号表达降维LSTM的复杂系统寿命预测方法。通过将时间序列符号化表示,输入LSTM分类网络进行预测,再将预测结果转换为时间序列。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使用符号表达降维的方法将时间序列进行符号化表示,并处理为布尔矩阵的形式;其次,通过LSTM分类网络进行预测,将预测得到的概率矩阵处理为字符串输出;然后,把作为预测结果的字符串重构为时间序列;最后,根据预测结果和失效阈值求出寿命终止时间和剩余使用寿命。经实验验证,该方法简明有效,可以有效改善长期退化趋势的预测效果,提高复杂系统寿命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预测结果相比,本发明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53%。
-
公开(公告)号:CN113909944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111284561.5
申请日:2021-11-01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电探测器装夹装置,属于夹持设备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底座内部滑动连接有插针座,所述插针座的外壁上套设有限位耳,所述限位耳的下端固定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远离限位耳的一端与限位环固定连接。使用时将工件通过机械手放到压片上,当工件放到压片上时通过机械手给工件一个向下的力,当工件受到向下的力时会挤压压片,此时压片会下压挡珠环和插针座,所述挡珠环被下压时钢珠会失去挡珠环的阻挡,此时锁死盖在锁紧弹簧的作用下会向上移动,锁死盖向上移动时会推动钢珠使钢珠向内侧移动,从而利用钢珠将工件夹紧固定,避免工件在加工时产生晃动。
-
公开(公告)号:CN11678019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835404.1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透射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双圆极化折超低剖面叠透射阵天线,采用单层介质板结构的双I形贴片作为下层反射型极化转换表面的单元,实现反射波交叉线极化转换;再通过合理调节上层透射阵单元上的45o十字振子的臂长Lu和Lv实现透射波相位的独立控制。将不同尺寸的45o十字振子单元沿X和Y方向排列组成透射阵;将单层双I形贴片单元沿X和Y方向周期性排列组成反射型极化转换超表面。在此基础上,将设计的透射阵列置于上方,将设计的反射型极化转换超表面置于下方,采用开口波导作为线极化馈源,构成双圆极化超低剖面折叠透射阵天线。本发明能够在工作频带内实现高增益双圆极化辐射波束,且其纵向剖面高度能够降低至普通透射阵的1/4。
-
公开(公告)号:CN111602994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459815.1
申请日:2020-05-27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婴儿床及其控制方法,设计智能婴儿床领域,其特征在于,通过单片机作主控模块连接音乐播放模块、湿度检测模块、声音检测模块、防盗模块,根据声音检测模块检测到婴儿哭声的大小,控制电机转速带动婴儿床不同的摇晃程度,同时音乐播放模块放出音乐达到安抚婴儿的效果,防盗模块通过称重传感器检测婴儿床的压力变化超出预设值后触发蜂鸣器报警,湿度检测模块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婴儿床湿度并通过蓝牙模块发出语音提醒信号,本系统功能多样,更为智能化,实现了对婴儿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照顾,解放了家长的精力,使人们能够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兼顾其它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6791332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25948.6
申请日:2017-01-13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N5/2253 , H04N5/3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CCD图像信号处理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左侧壁安装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的右端连接有CCD成像板,且CCD成像板位于装置外壳的内腔,所述CCD成像板右侧壁的顶部与底部均连接有支架,且两组支架的另一端分别与装置外壳的内腔的顶部与底部连接,该CCD图像信号处理装置,通过转轴连接座的设置,使得摄像头能够转动,从而增加摄像头的拍摄角度,通过CCD信号处理电路、CCD输出保护电路的设置进行图像采集电路保护,增加采集图像质量,通过存储器的设置,降低断电没有数据保存的现象,该CCD图像信号处理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数据传输较为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9223432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0963802.6
申请日:2024-07-18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IPC: G01G23/01 , G06F18/214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校准技术领域,特别适用于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称重传感器校准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获得的称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其次,初始化ELM和Adam的参数;之后利用Adam算法优化ELM隐含层到输出层的的权重和阈值,并将优化过后的权重和阈值保存下来;最后,将测试集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得到输出后,对输出进行反归一化操作以实现称重传感器的校准工作。通过该方法,可改善优化过程的收敛性能,优化过程更加平稳和可靠,校准后的称重传感器精度可以达到0.02%F.S左右,称重传感器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较好的校准效果,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校准。
-
公开(公告)号:CN114970091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210394989.3
申请日:2022-04-15
Applicant: 西安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密度磁晶圆线圈阵列电磁兼容性分析设计方法。所提供的方法中,采用的单台设备表面贴附有阵列式排布的单磁晶圆线圈,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对设备自兼容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估;然后对于单台设备存在潜在干扰的收发对,采用屏蔽、滤波、接地、隔离等措施进行设计。多台设备时,先对单台设备进行分析,然后对设备间的电磁兼容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估,最后对于设备间存在潜在干扰的收发对,采用屏蔽、滤波、接地、隔离等措施进行设计。实现了磁耦合设备的自兼容预测分析,实现了磁耦合取能和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可解决设备自身以及设备间电磁的干扰问题,为磁耦合取能和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奠定技术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