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765283B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111136890.5
申请日:2021-09-27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泵用微型永磁电机,解决了传统微型液冷泵电机密封件摩擦损耗大、机械间隙大、效率低、结构强度不足和径向冲击力的抵抗弱的结构设计问题。一种液冷泵用微型永磁电机,包括端盖组件、机壳、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端盖组件和机壳固定密封连接后形成一个定转子安装腔;定子组件位于定转子安装腔内,且包括由内之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定子护套、定子电枢;转子组件包括电机轴,且包括位于定转子安装腔内且由内之外依次同轴设置在电机轴上的转子铁芯、磁钢、转子护套;本发明在端盖组件上设置有第一流道,后衬套上设置有第二流道,电机轴内部设置有第三流道,三种流道与间隙相互配合使用减小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流阻,提高电机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855115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250683.5
申请日:2019-12-09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复位有限转角力矩电机,解决因涡卷弹簧损伤失效导致有限转角无刷直流力矩电机无法正常复位的问题,包括复位定子与复位转子;复位定子包括复位机座、至少两个复位磁钢座及至少两个复位定子磁钢;复位机座为环形座体的端面开设至少两个U型槽;复位磁钢座固定在复位机座上,每个座体上均固定一个复位定子磁钢;复位转子包括复位转子支架及至少一对复位转子磁钢;复位转子磁钢相对设置在复位转子支架的外壁;并与复位定子磁钢相对。通过永磁结构复位,实现有限转角力矩电机的快速复位,结构更加简单,不存在涡卷弹簧断裂失效的风险,能适应复杂的环境条件,可靠性明显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505462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811499748.5
申请日:2018-12-09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手动解锁结构的双弹簧电磁铁,包括电磁铁本体及手动解锁结构,其中的手动解锁结构包括解锁座、解锁滑块、保持弹簧及弹簧座;解锁座与解锁滑块依次套装在芯轴上与芯轴间隙配合,且解锁座与底座固定连接;解锁座靠近解锁滑块的一端设置有凸块;解锁滑块靠近解锁座的一端设置有解锁凹槽;在电磁铁锁定的情况下,解锁凹槽与凸块相适配,凸块位于解锁凹槽中;在电磁铁手动解锁的情况下,解锁滑块设置卡位凹槽一端的端面抵住凸块,保持解锁状态;弹簧座设置在解锁滑块的外侧并与芯轴固定连接,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电磁铁手动解锁效率较低、螺纹易发生磨损、螺母在振动情况下存在脱落风险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093621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227419.7
申请日:2021-10-21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磁铁,为解决目前通过微动开关实现电磁铁双线圈通电方式切换的方法中,微动开关体积较大,使其适用范围受限,另外,微动开关动作过程中,触点与触点之间存在电火花,进一步限制了电磁铁的使用场景,电火花还会在金属触点表面产生氧化反应,影响电磁铁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线圈电磁铁,包括同轴设置的衔铁、磁轭和切换控制电路,衔铁与所述磁轭相对的端面之间设有弹性部件,衔铁与所述磁轭的外部分别绕设有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其中,保持线圈的阻值大于吸合线圈,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均与切换控制电路相连,用于通过切换控制电路控制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的通电情况,使其处于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同时通电或者仅保持线圈通电。
-
公开(公告)号:CN113765283A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111136890.5
申请日:2021-09-27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泵用微型永磁电机,解决了传统微型液冷泵电机密封件摩擦损耗大、机械间隙大、效率低、结构强度不足和径向冲击力的抵抗弱的结构设计问题。一种液冷泵用微型永磁电机,包括端盖组件、机壳、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端盖组件和机壳固定密封连接后形成一个定转子安装腔;定子组件位于定转子安装腔内,且包括由内之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定子护套、定子电枢;转子组件包括电机轴,且包括位于定转子安装腔内且由内之外依次同轴设置在电机轴上的转子铁芯、磁钢、转子护套;本发明在端盖组件上设置有第一流道,后衬套上设置有第二流道,电机轴内部设置有第三流道,三种流道与间隙相互配合使用减小电机内部冷却液的流阻,提高电机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769659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711252044.3
申请日:2017-12-01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P21/22 , H02P21/0085 , H02P21/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电机用磁悬浮轴承一体化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上位机以及五个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DSP控制器、信号隔离电路、功率电路(三相全桥IPM)、信号调理单元以及传感器;上位机实时显示转子的位移,并可以输入给定信号到DSP控制器,当转子偏离平衡位置时,通过传感器检测转子距平衡位置偏离的位移,并将位移转化成电压信号,经过信号调理单元后反馈给DSP控制器,DSP经过算法运算后,再输出PWM控制信号,控制功率电路中的功率开关管动作,以调节电磁轴承中线圈的电流值,使转子稳定悬浮。一个DSP控制器以及三相全桥IPM的设置不仅使整个控制系统的集成程度高,同时可以增强磁悬浮轴承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5441613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056765.8
申请日:2022-08-30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IPC: H02K1/2753 , H02K1/278 , H02K29/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限转角力矩电机结构,主要解决现有的有限转角力矩电机由于电枢反应的存在,导致随着转子转角位置的增大,有限转角力矩电机的电磁转矩随之减小,造成有限转角力矩电机的电磁转矩波动增大,无法满足电气伺服系统提出的低电磁转矩波动要求的技术问题。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包括机壳、定子铁芯和N个绕组;定子铁芯同轴设置于机壳内,N个绕组沿圆周方向均匀绕制在定子铁芯上,相邻两个绕组的绕制方向相反;转子包括内导磁环、M个轴向增磁组件以及与N个绕组分别对应设置的N个主驱磁钢;N个主驱磁钢沿圆周方向均匀连接于内导磁环上;M个轴向增磁组件分别设置于间隔内,且连接于内导磁环的外周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1412356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209148.2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转矩波动的有限转角力矩电机,主要解决现有有限转角力矩电机无法满足低转矩波动要求的问题。该低转矩波动的有限转角力矩电机包括机壳、定子和转子,定子和转子均设置在机壳内;定子包括定子铁芯、以及通过环形密绕设置在定子铁芯上的多个定子绕组,每个定子绕组均包括依次绕制的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且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首尾连接;第一绕组和第三绕组的线径相同、绕制层数相同,第二绕组的线径大于第一绕组、第三绕组的线径,且第二绕组的绕制层数小于第一绕组、第三绕组的绕制层数。本发明提出绕组区域分弧段多线径不同层数的绕制方法,有效降低了有限转角力矩电机的转矩波动。
-
公开(公告)号:CN110850290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259137.8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IPC: G01R31/3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永磁电机领域,涉及一种定子电枢极性检测装置。解决现有定子电枢极性检测方法成本高、效率低、操作复杂等问题。包括壳体及检测部件;检测部件包括定位座、弹性组件、磁极座及磁极;定位座沿同一圆周均布并固定在壳体的内部;相邻定位座之间的夹角为60°;弹性组件固定在定位座上,且弹性组件的伸缩方向与壳体的径向方向同向;磁极座固定在弹性组件的自由端;磁极固定在磁极座上;夹角为180°的两个磁极磁性相反;相邻两个磁极的磁性亦相反;壳体与磁极对应的部位开有能够使磁极通过的开口,磁极端部伸出该开口。本发明利用定子极性本身特性,不需电机总成装配完成就能够实现电机定子极性顺序的一次性检测,检测过程简单,结果直观。
-
公开(公告)号:CN109686531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811499753.6
申请日:2018-12-09
Applicant: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锁保持双线圈电磁铁及双线圈电磁铁的通电解锁保持方法,线圈包括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电磁铁本体包括微动开关,微动开关包括公共触点、常闭触点、动作触点及推杆;动作触点的一端与公共触点连接,另一端与常闭触点连接,推杆的一端与动作触点接触;微动开关设置在磁轭一侧,推杆的另一端正对衔铁,在衔铁吸合的状态下,衔铁能够推动推杆断开公共触点与常闭触点之间的连接;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的一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吸合线圈及保持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与公共触点、常闭触点一一对应连接;公共触点与电源的负极连接。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双线圈电磁铁发热严重、长时间工作损坏的可能性较大及资源浪费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