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椅靠背角度调节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96956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05007.4

    申请日:2024-06-21

    IPC分类号: B60N2/22 B60N2/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椅靠背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下方用于驱动底座进行前后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的椅背,所述底座上设有一用于支撑用户臀部的坐立区域以及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用于驱动所述坐立区域进行前后移动的调节机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益处:本发明使用时,用户坐在坐立区域,在需要躺下的休息时候,首先调节底座向后移动,然后调节椅背向后转动,再调节坐立区域向前移动,使得用户的臀部能够自动向前移动,不需要自己挪动,比较方便。

    汽车零重力座椅的控制方法、控制设备、座椅总成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8596952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35793.5

    申请日:2024-06-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零重力座椅的控制方法、控制设备、座椅总成及车辆,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零重力座椅开启信号;响应于所述零重力座椅开启信号,执行零重力座椅运行环境检测;当获取零重力座椅运行环境安全信号时,执行头枕高度调节、肩部支撑调节或腰部支撑调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头枕、肩部支撑和腰部支撑设置在靠背上,所述头枕高度调节、肩部支撑调节或腰部支撑调节包括使所述头枕、肩部支撑或腰部支撑相对于所述靠背移动。通过在调节之前执行运行环境检测,提高了调节过程的安全性,并且通过调节头枕、肩部支撑或腰部支撑中的至少一个,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以及与用户的匹配度。

    车辆座椅系统
    3.
    发明公开
    车辆座椅系统 审中-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9147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280089402.6

    申请日:2022-12-26

    摘要: [问题]为了有效地向乘员通知车辆外部的信息。[方案]车辆座椅系统1包括:安装在车辆2上的座椅主体4,座椅主体4具有座椅坐垫5和座椅靠背6;外部信息获取装置63,用于获取外部信息,其是车辆外部的信息;一个或多个第一振动装置30,其设置在座椅坐垫中;一个或多个第二振动装置60,其设置在座椅靠背中;以及控制装置35,其构造为根据外部信息控制第一振动装置和第二振动装置,其中,控制装置使第一振动装置和第二振动装置中的一个振动,接着使第一振动装置和第二振动装置中的另一个振动。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组件、车辆的座椅以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8578948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310223066.6

    申请日:2023-03-02

    IPC分类号: B60N2/22 B60N2/6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组件、车辆的座椅以及车辆,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组件包括:上座椅靠背骨架和下座椅靠背骨架,下座椅靠背骨架的上端与上座椅靠背骨架的下端连接配合,上座椅靠背骨架适于相对下座椅靠背骨架转动;可形变的驱动件,通过驱动件形变驱动上座椅靠背骨架相对下座椅靠背骨架转动。由此,通过将靠背骨架分割为上座椅靠背骨架和下座椅靠背骨架,并且使驱动件伸缩变形驱动上座椅靠背骨架相对下座椅靠背骨架转动,上座椅靠背骨架相对下座椅靠背骨架调节至适宜的角度后可以与用户的肩部贴合,与现有技术相比,用户在乘车过程中肩部可以获得有效地支撑,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车辆的使用体验。

    汽车座椅及汽车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28880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768429.9

    申请日:2024-06-14

    IPC分类号: B60N2/02 B60N2/2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本发明的汽车座椅,包括设于车身地板上的座垫部和靠背部,以及设于靠背部与车身地板之间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使靠背部沿整车前后方向移动,且在驱动机构的驱使下,靠背部至少具有能够位于座垫部后端的第一停靠位置,以及位于座垫部前端的第二停靠位置;靠背部位于第一停靠位置时,汽车座椅形成朝向整车前方的第一乘坐姿态,靠背部位于第二停靠位置时,汽车座椅形成朝向整车后方的第二乘坐姿态。本发明的汽车座椅,可通过靠背部前后移动方式来实现乘员向后乘坐的功能,结构和操作简单,利于实现降本设计,由此利于提升该汽车座椅的产品力和整车市场竞争力。

    座椅靠背、座椅及车辆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457385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731382.9

    申请日:2024-06-06

    IPC分类号: B60N2/22 B60N2/64 B60N2/8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座椅靠背、座椅及车辆。其中,座椅靠背包括上靠背部、下靠背部、靠背连接部和第一锁定部;上靠背部与下靠背部通过靠背连接部连接;第一锁定部与靠背连接部连接,用于将靠背连接部锁定或解锁;靠背连接部在被第一锁定部锁定时,上靠背部与下靠背部固定连接;靠背连接部在被第一锁定部解锁时,上靠背部和下靠背部可分离。上述座椅靠背,其上靠背部和下靠背部能够分离,上靠背部被独立出来单独放置,在将座椅靠背转动放倒、放平时,只针对于下靠背部,放倒、放平所需要占用的空间距离降低。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座椅靠背在实现大床模式时,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座椅靠背实现大床模式所需的空间更小,更够在车内空间较小的车辆上实现大床模式。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塑料靠背骨架

    公开(公告)号:CN109774561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1910131003.1

    申请日:2019-02-21

    IPC分类号: B60N2/68 B60N2/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塑料靠背骨架,包括上端板、主体板、调节机构、内侧固定板、外侧固定板和凸起结构,主体板与座椅本体连接,上端板设置在主体板顶部,主体板上部安装有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用于固定头枕,主体板中部安装调节机构且调节机构与外部调节机构相连,实现内外配合进而调节靠背,主体板下部安装有内侧固定板和外侧固定板,主体板带有加强筋以及多个孔,用于固定以及功能扩展,本发明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塑料靠背骨架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重量轻、成本低,并且强度不低于国标要求。

    一种车辆的后排作业的控制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405044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604551.2

    申请日:2024-05-15

    发明人: 赵君 李彦宇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排作业的控制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响应于针对后排学习/办公功能的使能事件,控制车辆进入后排学习/办公模式,其中,通过以下步骤控制车辆进入后排学习/办公模式:控制所述内饰灯开启,并控制小桌板放平;控制后排座椅移动至第二目标位置处,并控制前排座椅靠背调节至第一目标角度,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调节至第二目标角度;控制车辆以后排学习/办公驾驶模式行驶,以使车辆平稳行驶。达到在车辆行驶时,保证乘客在后排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给乘客提供舒适的后排作业环境。

    一种坐垫下潜靠背前翻平的座椅及靠背前翻平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86963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870620.4

    申请日:2024-07-01

    IPC分类号: B60N2/30 B60N2/22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汽车座椅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坐垫下潜靠背前翻平的座椅及靠背前翻平方法,所述座椅包括靠背、座框总成,所述靠背通过设置在靠背两侧的调角器下连接板连接在滑轨上支架上,所述滑轨上支架焊接在滑轨上,滑轨上支架的顶面在靠近座框总成后端的位置设置有后支架,所述后支架与后Link件转动连接,后Link件的上端与座框总成的后横管固连,在靠近座框总成前端的位置设置有前支架,所述前支架与前Link件转动连接,前Link件的上端与座框总成的边板转动连接,丝杠电机的后端与后Link件的末端转动连接,前端固定在座框总成的前横管总成上。其在保证靠背向前翻平的基础上,更大程度的增加了靠背及坐垫的侧翼高度,显著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柔性结构部件以及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13748050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080026626.3

    申请日:2020-04-01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构件(1、1’),包括柔性结构(1.1),具有至少一个调节机构(2),其至少由多个折叠元件(2.1a、2.1m)或杆元件(2.1)和间隔元件(2.2)形成,这些间隔件联接在一起使得所述间隔元件的上表面通过上表面元件(3.1)连接在一起并且所述间隔元件的下表面通过下表面元件(3.2)连接在一起,所述上表面元件(3.1)和下表面元件(3.2)构造为在所述柔性结构(1.1)发生倾斜移动(BG)的情况下以规定方式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