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推进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7717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82826.6

    申请日:2024-07-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喷水推进器技术领域的水上推进装置。桨叶(2)位于导叶壳体(4)内,导叶壳体(4)后端设置整流通道(6),桨叶(2)包括桨叶套管(7)、桨叶叶片(8),桨叶套管(7)外圈一周按间隙设置多个桨叶叶片(8),每个桨叶叶片(8)与桨叶套管(7)的连接部从桨叶套管前部位置(9)延伸到桨叶套管后部位置(18)的左侧位置,桨叶叶片(8)为曲面结构,每个桨叶叶片(8)部位设置为向后侧的桨叶套管(7)方向凹进的曲面结构,每个桨叶叶片(8)部位设置为向前侧的另一个桨叶套管(7)方向凸出的曲面结构。本发明所述的水上推进装置,兼顾高效率、高抗空化性能、高紧凑结构和宽航速适应要求,满足小型两栖电动车辆使用。

    一种水陆两栖航行器增程式混合动力传动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18342928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794979.8

    申请日:2024-06-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航行器增程式混合动力传动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贯穿出外壳,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贯穿出外壳并固定连接有推动叶片,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吸入腔,所述驱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位于吸入腔内部的叶轮;推进组件,所述推进组件设置于外壳的表面,所述推进组件用于加强水中行驶的动力;通过设置进水组件,在连接框上的滤孔能够使水正常穿过并截留杂质,避免杂质进入吸入腔的内部对叶轮造成影响,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在进水组件的作用下交替使用两侧的进水槽,避免杂质大量堆积影响进水的情况,能够减轻滤孔的工作负担,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一种鱼虾和藻生态共养水质检测设备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4043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10814547.4

    申请日:2023-07-05

    Inventor: 李平 赵安泰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质检测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鱼虾和藻生态共养水质检测设备及方法,包括主体,主体内部开设有液腔,主体内开设有两个通水道,主体固定连接有进水口,主体内转动连接有轮轴,轮轴固定连接有固定销,轮轴固定连接有与固定销固定连接的偏心轮,偏心轮内按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开设有多个滑槽,每个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泵水叶片,主体位于液腔开口一侧位于液腔对应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端盖,端盖伸入液腔的一端与偏心轮转动连接。本发明能够在水质不断变化的鱼虾和藻生态共养水体中不间断地检测水质,同时能够自行移动对不同位置进行采样,并能够在长时间的检测过程中,自行排除水体中的粪便以及水生植物等杂质对采样以及检测的干扰。

    一种仿生乌贼水下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15871900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211684005.1

    申请日:2022-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乌贼水下机器人,涉及仿生设备技术领域。包括透明腔,透明腔连接有摄像机构,透明腔内部有惯性转向机构;透明腔另一端连接有驱动腔和弹性驱动机构,弹性驱动机构包括安装架、喷嘴、间歇驱动机构和弹性肋板,安装架连接于透明腔远离摄像机构的一端,喷嘴连接于驱动腔远离透明腔的一端,喷嘴与安装架连接,间歇驱动机构连接于安装架上,弹性肋板一端与喷嘴连接,另一端与透明腔连接,弹性肋板与驱动腔内壁贴合,透明腔内部有蓄电池和控制器,蓄电池与控制器、弹性驱动机构和惯性转向机构电连接,控制器与弹性驱动机构和惯性转向机构电连接。本发明公开的装置可在扰流水中低速运动或悬停,工作效率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高速军舰
    5.
    发明公开
    高速军舰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94738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310119884.1

    申请日:2023-02-15

    Applicant: 易世全

    Inventor: 易世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高速军舰,技术领域是设计各种类型的高速军舰;现在发明了航速可达90节的航空母舰,排水量13万吨,推进功率15万千瓦,经济航速60节,最大航速90节;用经济航速航行1000公里/9小时,耗燃油100吨;承载1000吨燃油,90小时,航行1万公里。

    一种水陆两栖航行器增程式混合动力传动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18342928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794979.8

    申请日:2024-06-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航行器增程式混合动力传动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贯穿出外壳,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贯穿出外壳并固定连接有推动叶片,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吸入腔,所述驱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位于吸入腔内部的叶轮;推进组件,所述推进组件设置于外壳的表面,所述推进组件用于加强水中行驶的动力;通过设置进水组件,在连接框上的滤孔能够使水正常穿过并截留杂质,避免杂质进入吸入腔的内部对叶轮造成影响,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在进水组件的作用下交替使用两侧的进水槽,避免杂质大量堆积影响进水的情况,能够减轻滤孔的工作负担,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一种跨介质航行器动力系统及其推进方法以及上浮及下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0614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476380.X

    申请日:2024-04-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介质航行器动力系统,包括用于跨介质航行器的空中飞行时的喷气推进系统、用于跨介质航行器在水面及水下航行的喷水推进系统、以及用于控制航行器在水中的上浮及下潜的沉浮系统,喷气推进系统及喷水推进系统共用一个涡轮机构。本发明的跨介质航行器动力系统,空中飞行时采用喷气推进系统、水面及水下航行时采用喷水推进系统,空中飞行推进系统与水面及水下推进系统共用一个涡轮机构,通过沉浮系统控制航行器上浮及下潜,整个动力系统空间利用率高,系统简单可靠,跨介质航行,突破了水域和空域的物理隔离,提高跨海空联合作业的能力。可以重复跨介质航行,增加航行器的隐蔽性和突防能力。

    一种仿乌贼三体式水上自行车

    公开(公告)号:CN114771795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210619502.7

    申请日:2022-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乌贼三体式水上自行车,包括主车体,主车体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一辅助动力副车体,辅助动力副车体通过一对连接臂与主车体连接,连接臂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主车体和辅助动力副车体上,主车体右端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坐垫,主车体的中部转动连接有舵杆,舵杆的下端伸出主车体底部并固定连接有舵板,舵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操作握把,辅助动力副车体右端固定连接有瓣状桨叶套,瓣状桨叶套中滑动连接有前体,前体右端的轴颈上的铰接有一组瓣状桨叶,辅助动力副车体左端安装有踏板,踏板与瓣状桨叶驱动连接。本发明能够有效提升水上自行车的稳定性和推进效率,推进方式新颖,易于操作,舒适省力,趣味性强,值得推广。

    静音、节能、防缠绕、直喷式潜艇推进器及构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62208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310451984.4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单景州

    Inventor: 单景州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静音、节能、防缠绕、直喷式潜艇推进器及构造方法,采用复合螺旋桨作为推进器动力源,与安装在潜艇尾部的整流加速器相组合,在潜艇艉轴带动下于长筒形整流加速器螺旋桨工作区域转动,将水体从整流加速器进水口吸入,经螺旋桨持续旋转推动,再经整流加速器全面整流加速后从其出水口向潜艇后方高速喷出,推动潜艇前行。

    一种两栖仿生蟹状机器人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6171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395849.7

    申请日:2024-04-0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栖仿生蟹状机器人,该两栖仿生蟹状机器人的外壳采用蟹壳型结构,内部具有密封舱;一对蟹钳对称安装于外壳的前端;蟹钳用于完成夹取动作;三对蟹腿对称安装于外壳的两侧,蟹腿具有三个自由度,用于实现陆地爬行和水中游泳;在每个蟹腿与外壳的连接处均固定安装有一个喷水电机;在每个蟹腿的末端设置有一个与喷水电机连通的喷水口;电源和控制系统均安装于密封舱内;控制系统与喷水电机、蟹钳和蟹腿通过水密电缆信号连接。上述两栖仿生蟹状机器人既可以在水下行走,又能够在水中游动,同时还可以完成多种工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