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二维不规则形状集料随机生成方法及模型生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25590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210724066.X

    申请日:2022-06-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用途二维不规则形状集料随机生成方法及模型生成方法。所述不规则形状集料随机生成算法包含随机函数和极坐标函数,该随机函数首先用于确定随机多边形初始顶点在空间中的初始位置;极坐标函数用于确定随机多边形的下一个顶点,直至随机多边形闭合。透水型再生水稳集料离散元数值模型构建方法包含不规则形状集料的随机生成算法、水泥砂浆生成方法、不同含量再生骨料生成方法和透水孔隙生成方法,用于构建具有不同再生骨料含量、不同水泥含量以及具有不同透水孔隙的透水型再生水稳集料离散元模型;该发明可用于构建透水型再生水稳基层材料的精细化数值模型,并用于相关数值模拟研究。

    一种基于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的颗粒破碎模拟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613458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210411866.6

    申请日:2022-04-19

    IPC分类号: G16C60/00 G16C10/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的颗粒破碎模拟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室内单颗粒压碎试验,测定单颗粒破碎强度试验值;建立单颗粒物质点模型;率定排斥力常数等模型参数;进行单颗粒破碎数值试验近场动力学模拟;获取单颗粒破碎强度模拟值与碎片分布。本发明方法解决了单颗粒破碎室内试验离散性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与传统的离散元方法相比,该方法在计算上可以更方便地考虑不规则颗粒的形状,且更易于校准细观力学参数,并用于获取准确的脆性颗粒破碎强度值,为进一步认识单颗粒破碎的细观力学机制和可破碎颗粒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集料生成算法及再生水稳集料离散元数值模型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25590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724066.X

    申请日:2022-06-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料生成算法及再生水稳集料离散元数值模型构建方法。所述不规则形状集料随机生成算法包含随机函数和极坐标函数,该随机函数首先用于确定随机多边形初始顶点在空间中的初始位置;极坐标函数用于确定随机多边形的下一个顶点,直至随机多边形闭合。透水型再生水稳集料离散元数值模型构建方法包含不规则形状集料的随机生成算法、水泥砂浆生成方法、不同含量再生骨料生成方法和透水孔隙生成方法,用于构建具有不同再生骨料含量、不同水泥含量以及具有不同透水孔隙的透水型再生水稳集料离散元模型;该发明可用于构建透水型再生水稳基层材料的精细化数值模型,并用于相关数值模拟研究。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铁路路基填料再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12783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255151.6

    申请日:2022-03-15

    申请人: 中南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铁路路基填料再生方法。本发明方法解决了建筑垃圾填料再生中存在的耗时耗力、不够自动便捷的问题,在信息化的时代,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机器视觉方法进行图像分析,自动实时地获取再生填料组成,为建筑垃圾在铁路路基填料中的再生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对建筑垃圾回填路基工程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试验现场建筑垃圾骨料识别的结果表明,该识别方法的准确率达到90.9%,可应用于建筑垃圾骨料物质组分的图像识别中,并服务于铁路路基填料的再生利用。同时对于其他同类型骨料、填料类型的识别具有通用性,能自动、高效地识别建筑垃圾填料的类别并具有良好稳定性。

    一种路基填料压实质量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215894B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0409894.X

    申请日:2021-04-16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E01C3/04 G06F30/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基填料压实质量控制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压实目标信息;根据所述压实目标信息,绘制干密度‑质量含水率关系曲线图;根据所述干密度‑质量含水率关系曲线图,生成质量可控数据;通过所述质量可控数据,执行质量控制操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压实方法和规范通过控制压实填料的质量含水率、干密度/压实度或刚度等指标值,这些指标不能表征非饱和状态,使得路基设计、压实施工和正常服役三者之间缺乏非饱和土理论关联,无法真正有效地保障其压实特性满足工后体变和服役期水‑力性能等设计目标和服役需求,也没有考虑到现场压实过程中压实能量、填料物理状态(类型和级配等)等的时空变异性,压实质量评价指标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