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12203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723009.0
申请日:2023-12-13
Applicant: 宁波大学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南方科技大学
IPC: H01L31/028 , H01L31/0352 , H01L31/102 , H01L31/18 , C23C16/515 , C23C16/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电探测器、制备方法及应用,依次包括层状设置的零维石墨烯、三维石墨烯、二维石墨烯和衬底层。本发明在零维石墨烯和二维石墨烯的配合作用下,有效提升了三维石墨烯的光电性能,由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效提升三维石墨烯光电性能的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3078053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331144.5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1/28 , H01L29/4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顶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结构,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底,并依次形成石墨烯层、栅介质层、至少一栅电极层及支撑层;将由栅介质层、栅电极层及支撑层组成的叠层结构从石墨烯层表面机械剥离;将叠层结构转移至目标衬底,栅介质层与目标衬底的表面接触;去除支撑层,并使由栅介质层及栅电极层组成的顶栅结构留在目标衬底的表面。本发明通过在石墨烯上制作顶栅结构,利用石墨烯与栅介质材料间较弱的范德华接触易于剥离的特点,实现任意顶栅结构的剥离,并转移至任意目标衬底形成范德华接触,扩展了顶栅结构的可应用范围,减少了顶栅结构制作过程对目标衬底材料的损伤,有助于提高器件性能,并降低顶栅结构的制作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078044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320623.7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结构,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底,并依次形成石墨烯层、至少一介电材料层及支撑层;将由介电材料层及支撑层组成的叠层结构从石墨烯层表面机械剥离;将叠层结构转移至目标衬底,介电材料与目标衬底的表面接触;去除支撑层,并使介电材料层留在目标衬底的表面。本发明通过在石墨烯上制作介电材料层,利用石墨烯与介电材料层间较弱的范德华接触易于剥离的特点,实现任意介电材料层的剥离,并转移至任意目标衬底形成范德华接触,扩展了介电材料层的可应用范围,减少了介电材料层制作过程对目标衬底材料的损伤,有助于提高器件性能,并降低介电材料层的制作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065271B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1810062550.4
申请日:2018-01-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石墨烯气泡的石墨烯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提供一衬底;对衬底进行处理,以于衬底的表面形成一离子膜层;提供一石墨烯层,并转移石墨烯层至离子膜层的表面;将一探针置于石墨烯层上,并给探针施加一预设电压,以激发探针对应位置的部分离子膜层转换成对应的气体,该气体使得其对应位置的石墨烯层凸起以形成包覆该气体的石墨烯气泡,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可以在任意衬底上制备得到石墨烯气泡,不受衬底限制;本发明的具有石墨烯气泡的石墨烯结构以及该结构的制备方法,可以精确地控制石墨烯气泡的形成位置,并实现了石墨烯气泡的大小以及形状等的高度可控,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473507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811245526.0
申请日:2018-10-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31/18 , H01L31/028 , H01L31/0352 , H01L3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石墨烯的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具有石墨烯的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提供一基底;2)于基底的表面形成石墨烯;3)于石墨烯远离基底的表面生长量子点。本发明的具有石墨烯的器件的制备方法通过分子束外延工艺生长量子点,通过调节分子束外延工艺的生长条件,可以有效的控制在石墨烯表面外延生长的量子点的形貌特征;生长过程稳定可控,重复性强,适合作为石墨烯表面功能化量子点的普适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904600B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510952655.3
申请日:2015-12-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1B32/18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绝缘衬底上制备连续单层石墨烯的方法,包括:1)提供一绝缘衬底,于所述绝缘衬底上沉积锗薄膜;2)以所述锗薄膜为催化剂,在高温下生长石墨烯,同时,锗薄膜在高温下不断蒸发,并最终被全部去除,获得结合于绝缘衬底上的连续石墨烯。本发明通过绝缘衬底上锗薄膜催化生长石墨烯,并在生长的同时将锗薄膜蒸发去除,获得绝缘体上单层连续石墨烯,克服了传统工艺采用转移方法制备绝缘体上石墨烯所带来的如污染、皱褶等影响,提高了绝缘体上石墨烯材料的质量及性能。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获得大面积单层连续石墨烯。本发明步骤简单,效果显著,在石墨烯制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公开(公告)号:CN109055896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804283.3
申请日:2018-07-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16/26 , C23C14/18 , C23C14/185 , C23C14/30 , C23C14/35 , C23C14/48 , C23C14/5806 , C23C14/5853 , C23C28/322 , C23C28/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绝缘衬底上直接制备石墨烯的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提供一绝缘衬底;步骤2)于所述绝缘衬底的上表面由下至上依次形成锗层和石墨烯层;以及步骤3)对步骤2)所得结构中的所述锗层进行氧化挥发处理,以去除所述锗层,实现于所述绝缘衬底上直接形成石墨烯层。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绝缘衬底上直接制备石墨烯的方法,解决了现有采用转移法和催化生长法制备绝缘衬底上石墨烯时存在的诸多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655242B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410675336.8
申请日:2014-11-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1L2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掺杂石墨烯及石墨烯PN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提供一铜衬底,在所述铜衬底上形成镍薄膜层;在所述镍薄膜层上选择一特定区域,在所述特定区域分别注入N型掺杂元素和P型掺杂元素,以分别形成富N型掺杂元素区和富P型掺杂元素区;对掺杂元素注入后的所述铜衬底进行第一阶段保温,以使所述铜衬底和所述镍薄膜层形成铜镍合金衬底;然后在甲烷环境下进行第二阶段保温,以分别在所述富N型掺杂元素区和所述富P型掺杂元素区得到N型掺杂石墨烯和P型掺杂石墨烯。本发明结合铜和镍的性质,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实现了N型和P型掺杂元素的晶格式掺杂,从而得到稳定的掺杂石墨烯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4686575B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310648050.6
申请日:2013-12-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锗基石墨烯的抗菌用途。抗菌实验表明,锗基石墨烯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杀菌和抗菌能力,通过接触细菌,使细菌的细胞质流出来达到杀菌效果,有效抑制细菌的增殖和分裂;同时,锗基石墨烯中的锗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如抗疲劳、防止贫血、帮助新陈代谢、抑制肿瘤等,因此可以将锗基石墨烯开发为高效、具有保健作用、无毒的新型抗菌材料,并应用于服装、口罩、首饰、电子产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