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676203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010601081.6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应用,属于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所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与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相比,第72位氨基酸由赖氨酸突变为了丙氨酸,本发明首次对亮氨酸脱氢酶底物通道内碱性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改造了酶可能底物结合位点附近的结构及环境,获得了更加高效制备L‑2‑氨基丁酸的亮氨酸脱氢酶。本发明提供的底物耐受性提高的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K72A能耐受4.5g/L 2‑酮丁酸且对于底物2‑酮丁酸的催化活力提高了15%。

    一株基于ARTP筛选获得的谷氨酰胺转氨酶高产突变株

    公开(公告)号:CN113234620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388080.2

    申请日:2021-04-10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基于ARTP筛选获得的谷氨酰胺转氨酶高产突变株,属于微生物诱变育种领域。本发明所述茂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MTG‑7是以茂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mobaraensis DB13为出发菌株,经常温常压等离子诱变筛选获得的。本发明所述茂源链霉菌MTG‑7在摇瓶水平上发酵84h,谷氨酰胺转氨酶酶活可达25U/mL,5L发酵罐发酵42h,谷氨酰胺转氨酶酶活高达80U/mL,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7.0,且在pH 6.0‑8.0范围内仍保留90%以上的酶活,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潜力。

    一种酶活及稳定性提高的L-乳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813043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217977.9

    申请日:2021-02-23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活及稳定性提高的L‑乳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以及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此突变体是通过将出发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L‑乳酸脱氢酶的第184位氨基酸由天冬酰胺突变为天冬氨酸得到的;其比酶活可达563.3±6.5U/mg、Kcat/Km可达268.2±19.5mM‑1·S‑1,分别较野生型提高了1.15倍、2.73倍以2‑酮丁酸为底物,具有辅酶再生的(S)‑2‑羟基丁酸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揭示了突变体在12小时内的产量为95.8g/L,与野生型相比提高1.05倍,因此本发明的L‑乳酸脱氢酶突变体更适合(S)‑2‑羟基丁酸生产。

    一种热稳定性与酶活提高的L-异亮氨酸羟化酶突变体

    公开(公告)号:CN110438097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910750086.2

    申请日:2019-08-14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稳定性与酶活提高的L‑异亮氨酸羟化酶突变体,具体公开了一种热稳定性与酶活提高的L‑异亮氨酸羟化酶突变体及其在4‑羟基异亮氨酸生产中的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的提高热稳定性的方法可用于其他羟化酶的改造,为生产其他高附加值羟化氨基酸提供了理论指导。利用本发明的的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生产得到的L‑异亮氨酸羟化酶的比酶活可达2.4±0.08U/mg,全细胞重复5批次,连续转化45h,可以得到856.91mM(126.1g/L)的4‑HIL,且5批次后,L‑异亮氨酸羟化酶的转化能力仍为第一次转化的84.1%。

    一种在钝齿棒杆菌中合成L-鸟氨酸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42100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810468484.0

    申请日:2018-05-16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钝齿棒杆菌中合成L‑鸟氨酸的方法,属于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领域。本发明利用表达质粒pDXW10质粒,将N‑乙酰鸟氨酸脱乙酰酶、N‑乙酰谷氨酸合酶进行表达并且对其RBS进行优化同时对起始密码子进行替代。5‑L发酵罐发酵培养重组钝齿棒杆菌SYPO/pDXW10‑EcargAHY‑SmargEb 72h,L‑鸟氨酸的产量达到46.2g/L,比出发菌株钝齿棒杆菌,L‑鸟氨酸的产量提高了62.2%,生产强度达到0.642g/L/h,并且糖酸转化率为0.414g/g。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