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16458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342955.X

    申请日:2015-06-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H01G11/8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制备步骤:1)首先将含氮分散剂溶于去离子水制成溶液,加入纳米碳,制成悬浮液;再将得到的悬浮液与多孔碳、导电碳混合均匀,得到电极材料;2)将电极材料与第一粘结剂以质量比95~99:1~5混合均匀,加入去离子水制成糊状混合物,加入第二粘结剂混合均匀,通过调节去离子水的量,制成固含量为27~38%的电极材料浆料,再将得到的浆料涂布于铝箔集流体上,经干燥,辊压,制成超级电容器极片。其提高了电极性能,制备方法易于规模化。

    一种基于聚多巴胺的改性复合聚合物隔膜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51691A

    公开(公告)日:2014-09-17

    申请号:CN201410248831.0

    申请日:2014-06-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45 H01M2/1653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聚多巴胺的改性复合聚合物隔膜,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a)采用10mmol/L多巴胺溶液浸泡处理尺寸10cm×150cm的无纺布24h,制成聚多巴胺预处理无纺布;b)同时,采用含有水、聚合物颗粒、水性粘结剂的混合体系处理多巴胺预处理无纺布;水性粘结剂/水/聚合物颗粒的比例为0.5g~5g/50g/0.1g~0.5g,处理后得到隔膜;c)将隔膜真空烘干,真空烘干温度为70~85℃,即得到一种基于聚多巴胺的改性复合聚合物颗粒隔膜。其针对现有隔膜的缺点,利用多巴胺对无纺布处理后,隔膜表面由疏水变成亲水,采用的水性粘结剂绿色、环保;添加的聚合物颗粒可以提高机械强度,通过该方法制得的隔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良好机械强度及良好吸液/保液能力,以该隔膜组装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稻壳基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的水系混合电容器

    公开(公告)号:CN103545114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310521298.6

    申请日:2013-1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稻壳基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的水系混合电容器,负极活性物质是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电解质溶液由锂盐和水溶液组成,正极活性物质是锰酸锂。活性炭、导电剂和粘结剂涂敷在集流体上制成负极片;锰酸锂、导电剂和粘结剂涂敷在集流体上制成正极片,正负极片活性物质质量比为1∶1~1∶1.8;正极片和负极片以隔膜分隔,放入壳体中,注入电解质溶液,封装得到混合电容器。活性炭源于稻壳,来源广泛,有利于降低成本。

    一种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

    公开(公告)号:CN103545113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310520911.2

    申请日:2013-10-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负极活性物质有二种,所述的第一种负极活性物质为复合金属氧化物ZnMxOy(M=Fe,Co,Mn,0<x<3,x与y比值为1:1~1:4),第二种负极活性物质为炭材料,正极活性物质有二种,所述的第一种正极活性物质为进行锂离子可逆脱嵌的材料,第二种正极活性物质为炭材料,电解液是由锂盐与有机溶剂组成。复合金属氧化物制备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原料来源广泛。

    有电加热和余热方式储氨供氨的后处理控制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2733915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24171.3

    申请日:2012-0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25 Y02T10/166 Y02T10/4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电加热和余热方式储氨供氨的后处理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采用发动机的回流冷却液的余热,加热活性的储氨化合物,释放出氨,根据发动机排气工况水平,依靠控制单元把氨导入SCR后处理器的前端,实现无液体尿素输送喷射和雾化分解的SCR系统;所不同的是该系统有两个活性材料储罐,即主储氨罐和副储氨罐,其中,主储氨罐采用发动机冷却液的余热加热,副储氨罐采用车载电瓶进行加热;启动车辆时首先激活副储氨罐,快速响应,减少冷启动时的污染物排放;该系统具备灵活的特点,不仅能满足车辆低温冷启动时排放控制目标,价廉,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用于SCR国4以上系统,也可以应用于FCEV系统,满足未来汽车工业的应用需求,具有实用价值。

    排气支管余热方式的活性物储氨供氨的后处理控制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2733914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24170.9

    申请日:2012-0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25 Y02T10/4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气支管余热方式的活性物储氨供氨的后处理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把发动机的排气管并联分成排气管a和排气管b两路,在其中一路的管路上安装储氨系统,利用余热的方式,加热活性的储氨化合物,释放出氨,根据发动机排气工况水平,依靠控制单元把氨导入SCR后处理器的前端,实现无液体尿素输送喷射和雾化分解的SCR系统;该系统具备灵活的特点,不仅能满足车辆低温冷启动时排放控制目标,价廉,可靠性高,使用方便;适用于轻型柴油车以及中型柴油车SCR国4以上系统,也可以应用于FCEV系统,满足未来汽车工业的应用需求,具有实用价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