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1492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59742.X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7 , G06F17/11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行人侧碰胸部冲击器生物逼真度的验证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碰撞假人的人体胸部模型,记录人体胸部模型,以及行人侧碰胸部冲击器在碰撞实验下的胸压缩量变化曲线,碰撞实验包含侧面碰撞实验;计算碰撞假人的物理参数;通过行人侧碰胸部冲击器替换碰撞假人的人体胸部模型,进行配重调整得到冲击器耦合模型;对碰撞假人、冲击器耦合模型进行侧面碰撞实验,得到关键部位的运动响应数据,判断运动响应数据之间的数据差异;获取冲击器耦合模型运动响应数据中的半胸压缩量,将半胸压缩量通过转换关系函数,转换为全胸压缩量,并与生物力学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通过数据差异以及对比结果验证冲击器耦合模型的生物逼真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692195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859517.6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F17/16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N3/09 , G06N3/0985 , G06F111/06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被动安全融合测评权重系数确定方法及系统,涉及汽车安全测评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主动安全数据以及被动安全数据;将主被动数据组合得到总样本数据;构建层次分析模型及各层次判断矩阵;计算方案层中所有指标的总层次排序,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对每一个数据样本进行加权评分并得到总评分;构建多层感知机模型;提取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本发明以车辆主动安全系统制动后的车辆速度作为被动安全系统中人车碰撞仿真的碰撞速度,将主动安全的指标与被动安全的指标联系起来,进行主被动安全融合测评,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以及构建多层感知机模型来提取用于融合测评的指标权重系数值,数据准确度高,客观性强,综合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964720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903037.5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人体胸腹部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原始胸腹部图像数据,生成对应的原始网格模型,对原始网格模型中的胸腹部内脏进行简化平滑处理,原始网格模型划分为:胸腹部内脏、皮下组织、胸椎、腰椎;对原始网格模型进行网格简化,得到简化模型;获取原始网格模型中肋骨和胸骨的网格数据,将肋骨和胸骨的网格数据导入简化模型,并适应性调整简化模型汇总肋骨和胸骨与其他部位间隙;对简化模型进行标准检查以及刚性冲击验证,当简化模型通过标准检查以及刚性冲击验证时,输出简化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953396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682803.X
申请日:2024-11-22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7 , G01M7/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模拟车辆小偏置碰撞的滑台试验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包括在待测试车辆的RA、RB、LB三个位置点以及假人胸部位置点安装加速度传感器;获取在进行小偏置碰撞时,假人胸部位置点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生成的加载波形,以及基于假人胸部相对于车体的运动轨迹曲线生成的静态偏转角度;基于所述静态偏转角度调整台车的白车身角度,并将所述加载波形输入滑台的控制模块后进行25%小偏置碰撞试验。本发明可快速确定不同车型中白车身的偏转角度以及输入的碰撞波形强度,以便于在不同车型中进行推广,减少产品开发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946980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34564.0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7 , G06F16/9035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车辆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性能测试评价方法及系统,通过在预设的交通事故数据库中确定出参与者类型所对应的所有事故描述信息,并将所有事故描述信息划分为多种事故场景的场景信息集合,以充分考虑所有类型的事故场景,进而使得性能测试结果具有普遍性以及可靠性;其次,还可根据每种事故场景所对应的场景信息集合计算出相应的场景修正系数,并根据每种事故场景所对应的场景修正系数以及评分结果,来得到测试车辆的性能测试结果,以增强该性能测试结果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有效体现出真实交通事故中的性能表现。
-
公开(公告)号:CN119394678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914221.X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驾驶的腰椎耦合加载测试装置及方法,涉及智能驾驶技术领域,装置包括装夹部和加载部,装夹部包括腰椎节段样件、第一装夹筒和第二装夹筒;加载部包括第一夹盘、第二夹盘、第一滑轨、支撑座以及升降件;支撑座上设置有驱动杆,驱动杆远离支撑座的一端与第一夹盘连接;第一夹盘上设置有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夹盘上设置有第二力传感器。本发明结构简单,直接对腰椎节段两端固夹进行测试,实现了腰椎节段边界的清晰界定,测试时可以实现多种压缩载荷水平和多方向多种应变率弯矩载荷水平的耦合加载,有效覆盖了真实腰椎受载的复杂场景,获取数据更精确,有利于建立准确的大倾角座椅下人体腰椎损伤概率预测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929442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405704.7
申请日:2024-10-10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K19/06 , H04L67/12 , G06F16/90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拼改装车辆识别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车辆信息采集系统,云平台系统,车管终端系统;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用于连接目标车辆的电子模块,并获取电子模块的序列号,基于序列号生成字符串,并将字符串转化为车辆二维码,将车辆二维码上传至云平台系统;云平台系统,用于接收车辆二维码,并解码车辆二维码,获取目标车辆的序列号,并与车管数据库中预存的合法电子模块VIN码进行对比,将对比结果发送至车管终端系统;车管终端系统,用于接收到对比结果后,根据对比结果发出车辆正常信号或车辆报警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18794703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974785.6
申请日:2024-07-19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7 ,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座椅头枕技术领域,公开了车辆头枕模拟开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安放有假人的座椅安装在台车上,座椅的顶部设有驱动主动式头枕移动的驱动单元;S2:在台车上加载需要模拟的波形信号,并记录主动式头枕开始移动的时间;S3:记录驱动单元驱动主动式头枕移动的距离;S4:根据假人头部和颈部伤害的保护作用的程度来判断主动式头枕开始移动的时间以及移动的距离是否满足要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确定主动式头枕开始移动的时间以及移动的距离,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发主动式头枕,从而为乘员提供更好的保护。
-
公开(公告)号:CN11867360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967179.1
申请日:2024-07-18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安全性测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汽车侧柱碰安全性测评方法及系统。仿真分析模块,用于构建符合电动汽车侧柱碰撞事故特点的仿真矩阵,并对多种碰撞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仿真分析;物理测试模块,用于在仿真矩阵中挑选高风险碰撞工况,开展侧柱碰物理测试;评价考核模块,基于仿真分析和物理测试结果,对电动汽车的侧面柱碰撞电池包安全性和车身耐撞性进行综合评价。该技术方案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电动汽车在侧面柱碰撞工况下的电池包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29204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699916.4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8G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智能交互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辅助车辆安全通过路口的智能分析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分析模块、预测模块、提示模块;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车辆的行驶信息、道路状况、红绿灯状态;分析模块,用于获取采集模块采集的信息,并根据行驶信息对前车司机的驾驶风格进行归类得到驾驶类型,将驾驶类型发送至预测模块;预测模块,用于根据前车的行驶速度、位置和驾驶类型预测前车是否能够通过绿灯倒计时路口,再根据自车的行驶信息判断自车当前是否能够通过路口,并通过提示模块向驾驶员发送通过或不通过的提示。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的辅助系统在评估车辆安全通过路口时评估预测的准确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