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325957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310060420.4
申请日:2013-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B33/12 , H01L51/524 , H01L51/5253 , H01L51/5259 , H01L51/5275 , H01L2251/5315 , H01L2251/5361 , H01L2251/5369 , H01L2251/558 , H05B3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层叠体和中间层。第一基板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基板具有第二主表面和第三主表面。第二主表面面对第一主表面。第三主表面具有第一凹凸部。第三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相对设置。层叠体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层叠体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有机发光层。中间层设置在第二基板和层叠体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3325956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310052837.6
申请日:2013-02-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03 , G02F2201/44 , H01L27/32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有机发光层、以及光学层。第一电极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第一主面相对的第二主面,并且是透光的。第二电极面向第一主面的一部分。有机发光层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有机发光层和第一电极设置在光学层和第二电极之间。光学层能够在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行进方向改变的第一状态与光的行进方向的改变程度比第一状态小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
公开(公告)号:CN103325954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210342747.6
申请日:2012-09-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012 , H01L51/52 , H01L51/5212 , H01L51/5225 , H01L51/5275 , H01L2251/5323 , H01L2251/536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设备、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主面的第一电极;与第一主面的一部分相对的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具有与第二主面相对的第三主面、以及与第三主面相对的一侧上的第四主面的光学层。第四主面包括与第二电极重叠的第一区域、以及不与第二电极重叠的第二区域。第四主面包括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的第一凹凸部、以及设置在第二区域中的第二凹凸部。平面化层设置在第二区域上,并且掩埋第二凹凸部。
-
公开(公告)号:CN102683615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069172.5
申请日:2012-03-1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04 , H01L27/3206 , H01L51/5016 , H01L51/502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提供能够不管其T1能量地使用荧光性蓝色发光材料的、能够获得高发光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包括:相互间隔配置的阳极(12)和阴极(17)构成的一对电极和配置在所述一对电极间的发光层(14),该发光层(14)包括,包括主体材料和荧光性蓝色发光材料的位于所述阳极侧的蓝色发光层(14a)、和包括主体材料与磷光性绿色发光材料和/或磷光性红色发光材料的位于所述阴极侧的绿色和红色发光层(14b)。
-
公开(公告)号:CN102683610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110261528.0
申请日:2011-09-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B33/12 , H01L51/5072 , H01L51/5275 , H05B33/14
Abstract: 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透明电极、金属电极、有机发光层和中间层。透明电极相对于可见光是透射的。金属电极相对于可见光是反射的。有机发光层被设置在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发射包括可见光的波长成分的光。中间层在有机发光层和金属电极之间接触金属电极和有机发光层并且相对于可见光是透射的。中间层的厚度是60纳米以上并且小于200纳米。有机发光层对可见光的折射率比中间层对可见光的折射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1037767A
公开(公告)日:2007-09-19
申请号:CN200710086288.9
申请日:2007-03-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C23C16/27 , C23C16/513 , C23C16/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30B29/04 , C30B25/105 , H01L21/02381 , H01L21/02425 , H01L21/02444 , H01L21/02527 , H01L21/0262 , H01L21/02645
Abstract: 一种金刚石膜形成方法,包括:在低于650℃的温度,在至少包括碳和氢气的第一混合气体中,在金属材料(101)和半导体材料(102)的混合体中,在金属材料(103)的表面上形成金刚石晶核(103),并且在低于750℃的温度,在至少包括碳和氢气的第二混合气体中,使形成在所述混合体中的金刚石晶核(103)生长以形成金刚石膜(104)。
-
公开(公告)号:CN101034654A
公开(公告)日:2007-09-12
申请号:CN200710001758.7
申请日:2004-07-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65/00 , H01J61/04 , H01J61/12 , H01J61/545
Abstract: 提供一种放电灯,在该放电灯中,将二次电子发射效率较高且溅射率比较低的金刚石用作冷阴极。该放电灯包括:用放电气体填充的外壳;在外壳的内表面上设置的荧光膜;在外壳内设置并使得在外壳内发生放电的电极;在各电极的表面上设置的金刚石构件;以及包含吸氢合金并在外壳内设置的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109523687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1810164250.7
申请日:2018-02-28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能器以及检查装置。实施方式的换能器包括多个第1构造部和多个第2构造部。各个第2构造部的一部分被固定。各个第1构造部包括第1膜部、第1压电部、第1导电部以及第1电极。第1导电部设置于第1膜部与第1压电部之间。第1压电部位于第1导电部与第1电极之间。各个第1构造部的一部分被固定。各个第2构造部包括第2膜部、第2压电部、第2导电部以及第2电极。第2导电部设置于第2膜部与第2压电部之间。第2压电部位于第2导电部与第2电极之间。多个第2构造部在第1方向上与多个第1构造部分离。多个第2构造部的沿着第1方向的间距短于多个第1构造部的沿着第1方向的间距。
-
公开(公告)号:CN108405291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710770600.X
申请日:2017-08-3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B06B1/06
Abstract: 一种换能器以及换能器阵列,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能器包含第1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第1压电部以及第2压电部。在上述第2电极上连接有电阻以及电感器。上述第3电极设置在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第2电极之间。上述第1压电部设置在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第3电极之间。上述第2压电部设置在上述第2电极与上述第3电极之间。上述第1压电部以及上述第2压电部的机械第1共振频率、与包含上述第2电极和上述第3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上述电感器以及上述电阻的并联共振电路的第2共振频率之差的绝对值相对于上述第1共振频率之比为0.29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9523687A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810164250.7
申请日:2018-02-28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能器以及检查装置。实施方式的换能器包括多个第1构造部和多个第2构造部。各个第2构造部的一部分被固定。各个第1构造部包括第1膜部、第1压电部、第1导电部以及第1电极。第1导电部设置于第1膜部与第1压电部之间。第1压电部位于第1导电部与第1电极之间。各个第1构造部的一部分被固定。各个第2构造部包括第2膜部、第2压电部、第2导电部以及第2电极。第2导电部设置于第2膜部与第2压电部之间。第2压电部位于第2导电部与第2电极之间。多个第2构造部在第1方向上与多个第1构造部分离。多个第2构造部的沿着第1方向的间距短于多个第1构造部的沿着第1方向的间距。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