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开(公告)号:CN106662190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80041027.8
申请日:2015-06-05
Applicant: 株式会社昭和
Inventor: 中野刚太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9/516 , B60G13/08 , F16F9/185 , F16F9/3235 , F16F9/346 , F16F9/348 , F16F9/3488 , F16F9/46 , F16F9/461 , F16F2222/12 , F16F2232/08
Abstract: 液压缓冲装置包括:缸(11);活塞单元(30),设置为在缸(11)内沿缸轴向可移动,将缸(11)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外侧活塞单元(31),固定至杠单元;内侧活塞单元(32),设置为相对于外侧活塞单元(31)可移动;第一通道,形成根据活塞单元(30)的移动使油从第一油室(Y1)到所述第二油室(Y2)流动的通道;第二通道,形成根据活塞单元(30)的移动使油从第二油室(Y2)到第一油室(Y1)的流动的通道;压缩侧阀门单元(33),固定至内侧阀门单元(32)并与外侧阀门单元(31)接触从而控制第一通道中的油的流动;以及膨胀侧阀门单元(35),固定至外侧阀门单元(31)并与内侧阀门单元(32)接触从而控制第二通道中的油的流动。以简单的构成改变根据活塞在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阻尼力。
-
公开(公告)号:CN106246791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404450.6
申请日:2016-06-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昭和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稳定在压力阻尼装置中使用的环形构件的位置。液压阻尼装置包括:第一气缸,其容纳燃油;活塞杆,其具有容纳在第一气缸中的一侧端和从第一气缸的开口突出的另一侧端,并且其在第一气缸的轴向上移动;以及活塞部,其通过活塞杆的移动来产生阻尼力。此外,活塞部包括:活塞体,其设置有压缩侧油道,燃油结合活塞杆的移动而流经压缩侧油道;座阀,其打开和关闭活塞体的压缩侧油道;环状的环阀,其设置在与座阀的活塞体相对的一侧的相对侧;以及预紧弹簧,其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径向延伸并且确定环阀在径向上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6151305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510142729.7
申请日:2015-03-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昭和
Inventor: 森健一
IPC: F16D9/00
Abstract: 一种支架组合体,该支架组合体支撑装配到传动轴上的中间轴承,该支架组合体包括: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支撑中间轴承;和支架,该支架固定于筒状部件且固定于车身,该支架包括:弧部件,该弧部件沿着筒状部件的外周面延伸;和腿部,该腿部从弧部件的端部延伸,并且固定于车身,并且弧部件包括:固定部,该固定部固定于筒状部件;第一易碎部,该第一易碎部位于弧部件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和第二易碎部,该第二易碎部位于弧部件的另一端与固定部之间,其中,针对筒状部件的轴向上的载荷,第一易碎部和第二易碎部比弧部件的其它部分更易碎。
-
公开(公告)号:CN105966452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510700439.X
申请日:2015-10-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昭和
IPC: B62D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0403 , B62D5/0421 , F16H55/283 , F16H57/039
Abstract: 一种外壳结构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内装配管状部和第一螺栓紧固部,所述内装配管状部具有内管状端面,所述第一螺栓紧固部具有在径向方向上形成于远离内管状端面的位置处的第一螺栓对准面,所述第一外壳经由第一轴承支撑辅助轴的第一端;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具有外装配管状部和第二螺栓紧固部,所述外装配管状部具有外管状端面,所述第二螺栓紧固部具有与第一螺栓对准面配合的第二螺栓对准面,所述第二外壳经由第二轴承支撑辅助轴的第二端。第一间隙设置于内管状端面与内管状相对面之间,且第二间隙设置于外管状端面与外管状相对面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5936333A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510623361.6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昭和
IPC: B63H20/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H20/10 , C23F13/06 , C23F2213/31 , F02B61/045
Abstract: 一种泵装置和船推进机器。一种泵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牺牲阳极。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其中液压流体流动的通道。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成接触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牺牲阳极联接至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个并且抑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腐蚀。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绝缘部段,所述绝缘部段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电联接中断。所述泵装置还包括阀构件,所述阀构件设置于所述通道中,控制在所述通道中流动的所述液压流体的流动,并且电联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
公开(公告)号:CN103363009B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210515029.4
申请日:2012-12-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昭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9/18 , B62K25/08 , F16F9/182 , F16F9/34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缓冲器的阻尼力产生装置,能够增大阻尼阀的弯曲量,扩大阻尼力的调整范围。在液压缓冲器的阻尼力产生装置(70)中,阻尼阀(80)以阀座(71)的固定部(71A)和退让部(71B)的边界(71C)为支点(K)而弯曲,在阀座(71)的周向上,在连接相邻的两个支点(K、K)的线段(L)的外周侧配置该阻尼阀(80)的内外周。
-
公开(公告)号:CN105905156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510624764.2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昭和
Inventor: 手塚太之
IPC: B62D5/04
Abstract: 一种外壳结构和转向装置。一种外壳结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第一旋转传动构件和第二旋转传动构件。第一和第二外壳容纳轴。第一旋转传动构件同轴地提供有轴。第二旋转传动构件布置成将动力传动至所述第一旋转传动构件。第一和第二外壳互相组合使得第一和第二外壳的配合表面接触,并且所述配合表面不平行于轴的轴线。第一外壳包括第一引导部,第一引导部从第一外壳的配合表面突出。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引导部,第二引导部接合第一引导部。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沿着轴线的圆周方向互相接合,并且引导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围绕轴线的相对旋转。
-
公开(公告)号:CN105026059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480012761.7
申请日:2014-10-17
IPC: B08B9/093 , A23N12/02 , A61L2/18 , B01J35/02 , B08B3/08 , B08B7/00 , C02F1/32 , C02F1/42 , C02F1/46 , C02F1/72 , C02F9/00 , C23C8/24 , C25D1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N12/02 , A61L2/10 , A61L2/18 , B01J21/063 , B01J35/004 , C02F1/32 , C02F1/42 , C02F1/4618 , C02F2001/46185 , C02F2305/10 , C23C8/34 , C25D11/2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保持设置有用于清洗、除菌的装置的设置面或装置本身的卫生。清洗装置具备清洗部(6)、消毒部(1)、漂洗部(2)、以及设置有清洗部(6)、消毒部(1)及漂洗部(2)的设置面(4)。设置面(4)由通过如下工序制备的光催化材料构成:(1)通过加热温度为750℃以上的氨气氛下或氮气气氛下的加热处理,在钛材料的表面形成钛氮化物的工序;(2)在对于钛没有蚀刻作用的电解液中,通过施加10V以上的电压的方式,对工序(1)中制得的表面上形成有钛氮化物的钛材料进行阳极氧化,形成钛的氧化物膜的工序;以及(3)在从大气气氛、使氧气与氮气混合的气氛或氧气气氛中选择的气氛下,以400℃以上的温度对工序(2)中制得的表面上形成有钛的氧化物膜的钛材料进行加热处理的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05857386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510689182.2
申请日:2015-10-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昭和
Inventor: 武井亮助
IPC: B62D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3/126 , B62D3/123 , F16H19/04 , F16H55/28 , F16H55/283 , F16H2019/046 , F16H2055/281
Abstract: 一种齿条和小齿轮机构,包括:小齿轮轴,其上形成有小齿轮齿;齿条轴,其上形成有将与小齿轮齿啮合的齿条齿;按压部,按压部布置在齿条轴的与齿条轴形成齿条齿的一侧的相反的一侧且朝向小齿轮轴按压齿条轴;第一弹性体,通过弹性恢复力在接近小齿轮轴的方向上偏置按压部;和第二弹性体,通过弹性恢复力在远离小齿轮轴的方向上偏置按压部,并且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弹性体用来偏置按压部的第一偏置力大于第二弹性体用来偏置按压部的第二偏置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