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157179B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410419066.4
申请日:2014-08-2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EPS结构的力感模拟系统,该系统包括基于C‑EPS结构的力感模拟机械系统和力感模拟控制系统;力感模拟机械系统包括方向盘、转向柱管、伺服电机、转角限位装置、扭矩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力感模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控制模型;通过转角限位装置可实现不同转角范围的转向,通过包括摩擦补偿、力矩微分、惯量补偿、阻尼补偿、刚度补偿的补偿模型克服C‑EPS系统机械结构惯量大、摩擦大等弊端;本发明基于量产C‑EPS系统的硬件结构,有效利用其结构简单紧凑、机械系统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设计出具有回正力矩和极佳力感的力感模拟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6882255A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710205100.1
申请日:2017-03-3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多自由度新型救护汽车控制的复合操纵杆装置。复合操纵杆装置取代了传统汽车的转向盘、油门踏板、制动踏板和档位,安装于驾驶员左手侧的操纵杆用于汽车的多模式转向,多自由度馈能悬架系统控制,安装于驾驶员右手侧的操纵杆用于汽车的多模式驱动,馈能制动控制。多模式转向可以提高救护汽车在中低速城市拥挤路况的机动性,实现在各个方向的快速自由移动,多模式驱动为汽车增加了驱动和转向容错功能,多自由度馈能悬架系统可以保持车身始终相对水平,使运送的病人具有足够的舒适性,转向、悬架、加速和制动均可将经过处理后的精确路感反馈给复合操纵杆装置,提高了汽车的可操作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849530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146602.1
申请日:2017-03-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15/00 , G01R31/34 , H02K7/11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小型电机试验台架,涉及电机试验技术领域,包括:试验台桌、调整机构、装夹机构以及定位机构,试验台桌的顶部设置有加载电机以及扭矩‑转角传感器,装夹机构包括有上夹块、下夹块、第一导向杆以及锁紧装置,待测电机用于放置于上夹块以及下夹块之间、并通过锁紧装置固定。定位机构包括有激光发射器、直线导轨以及激光接收靶,利用激光发射器在激光接收靶上显示的位置,方便待测电机的快速、精确对中。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无需专业人员定位和装夹待测电机,同时使得车用小型电机的检测快捷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06847063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247443.4
申请日:2017-04-14
Applicant: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吉林大学
IPC: G09B2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B2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商用车辆电控空气悬架仿真实验台,包括:加载振动系统,包括底座,其连接在底座上的支撑筒,以及固定在支撑筒顶端的上支撑板;四个支撑杆,其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上端平面上,上端固定在实验台顶端的上盖板上;空气弹簧,其一端与所述上盖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簧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弹簧升降装置与固定在所述上支撑板上的空气弹簧支座连接;减震器,其与所述空气弹簧平行设置,其下端与固定在所述上支撑板上的减震器支座连接,上端与所述上盖板固定连接;高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上支撑板之间,能够测量所述空气弹簧升降的高度。利用该平台进行试验测试,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避免了一些极限工况下的危险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083378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510638294.5
申请日:2015-09-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2D7/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独立转向系统执行机构,是为四轮独立转向电动汽车转向系统提供具体的结构方案。该执行机构包括电机减速器总成、上下连接板、转向传动轴、圆锥轴承及大直径盘式轴承、转向套、轮上横板、导向杆、减振器弹簧总成、直线轴承座和车轮总成。电机的转向力矩经一系列的机构最终传递到车轮总成,实现汽车的转向动作。结构中的一对圆锥轴承和大直径盘式轴承能够承受很大的侧向力。直线轴承能够将导向杆与直线轴承座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有效地解决导向杆卡死的问题。本发明为独立转向电动汽车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硬件平台,保证了独立转向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分布式独立转向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6515852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1179668.2
申请日:2016-12-1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2D15/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操纵杆控制的全线控四轮转向转角测量系统。该转角测量系统使用的转角传感器是一种无导线连接的、无接触的传感器,利用光学介质进行角度检测,不受温度、磁场的影响。这一转角测量系统结构简单,容易集成,可实现与操纵杆控制的全线控四轮转向的操纵杆、车轮总成的有效匹配,操纵杆匹配有一个转角测量系统,四个车轮总成匹配有四个转角测量系统。转角测量系统测量精度高,信号传输时间迟滞小,可对车轮角度进行初始位置校正和电子限位,多重转向容错能力提高了车辆安全性,变量程变精度测量使其节约了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4180984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449290.8
申请日:2014-09-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M13/00 , G01M17/0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用于液罐车辆液?固双向耦合特性研究和液罐车辆控制策略开发的实时模拟试验台;该试验台由缩比液罐运动平台总成、液罐车辆实时仿真平台、人机交互调试平台、驾驶员操纵装置和驾驶员视景系统组成;缩比液罐运动平台总成用于模拟液罐运动,由六自由度运动平台控制器控制其运动;液罐车辆实时仿真平台用于实时地进行液罐车辆动力学响应计算、缩比液罐与实际液罐动力学特性之间的相似性转换、对缩比液罐运动平台进行信号采集和运动控制;该试验台通过缩比液罐与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实时信息交互来模拟液罐车辆的运动和动力学特性,真正实现液罐车辆中液体与车体的液?固双向耦合和实时仿真。
-
公开(公告)号:CN105667312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235703.1
申请日:2016-04-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0K28/06 , B60K31/00 , B60Q9/00 , B60R16/023 , B60R22/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基于车辆的智能酒驾预防和控制系统,包括感知层、决策层以及执行层。其中,感知层包括酒精检测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以及力矩传感器;决策层主要包括为控制单元ECU;执行层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指示灯模块、语音提示模块、GPS定位模块、醉酒辅助模块。其中,感知层的酒精检测传感器采用皮肤接触式和呼气式两种传感器,综合两者测试数据可提高驾驶员体内酒精浓度检测的准确性;而方向盘转角和力矩传感器则与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共用。采用触控方式启动酒驾防控系统,可有效防止驾驶员“作弊”,切实有效地预防酒驾的发生。醉酒辅助模块终端设有键盘,醉酒驾驶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发送求助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05235518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764600.X
申请日:2015-11-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多驾驶手感模式的线控汽车操纵杆结构,集转向、制动、加速操作为一体。其特点是适用于多种驾驶手感模式,可根据驾驶员的个人需求调整该操纵系统手感。在该系统中,操纵杆为二自由度角度输出结构。横轴自由度对应转向操作,纵轴自由度对应加速、制动操作。在横向和纵向上分别布置磁流变阻尼器,其阻尼大小由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用以调整驾驶时手感轻重。该装置中:操纵杆通过铰链与箱体链接,在铰链上方设置十字空心支架将操纵杆运动限制在二自由度。同时,在十字支架内安装四组阻尼器和弹簧。阻尼器用以调整操纵手感,弹簧用于操纵后操纵杆复位。十字支架末端,有力传感器与弹簧相连,用以接收驾驶员操纵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2923128B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210385428.3
申请日:2012-10-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60W30/00 , B60W10/192 , B60W10/08 , B60L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的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理想制动力分配,综合考虑电机发电状态下的机械以及发电特性,使四个轮毂电机提供的制动力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回收效率。本再生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整车控制器接受各项数据参数并计算出当前需求的制动强度和总的制动力;b.当整车进入制动状态,同时进行步骤c和d;c.根据理想制动力分配计算出前后轴所需的制动力;d.判断能否进行再生制动;e.根据前后轴的需求制动力和车辆行驶状态分配前后轴各自的电机制动力和机械制动力;f.电机控制器根据要求控制电机进行能量回收。本发明在分配前后轴电机制动力和机械制动力时综合考虑理想制动力分配和电机工作特性,实现电机发电功率最优化,使得制动能量回收最大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