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779644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910078349.X
申请日:2019-01-28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城投水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D9/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种盾构机滚刀固定止退装置及其快速安装方法,装置包括:拉紧块,通过拉紧螺栓固定连接于滚刀刀座的底部,滚刀刀座的底面设有螺纹孔,拉紧块设有对拉孔,拉紧螺栓的头部位于拉紧块的底面下方,拉紧螺栓的杆身穿设于对拉孔并螺接于螺纹孔;楔块,连接于拉紧块的两侧;防松垫片,垫设于拉紧螺栓的头部与拉紧块的底面之间;锁锢环,锁锢环套设于拉紧螺栓的头部并固定连接于防松垫片。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滚刀的防松垫片,该防松垫片成功防止了拉紧螺栓的松动,并且,相比于传统的需要依次将防松垫片上紧固螺栓用的每个固定钢片弯折90°使其包紧螺栓的紧固方式,装配速度快、工作量减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94327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284160.3
申请日:2021-03-17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城投水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水压条件下大直径盾构带压换刀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让作业人员进入居住舱并对居住舱进行加压;向转运舱中通入氦氧混合气体以排出转运舱内的空气,进而加压;将转运舱与居住舱对接,让作业人员进入到转运舱;将转运舱运送至盾构机的人舱区域;将转运舱与人舱对接,让作业人员进入到人舱再进入到泥水舱进行换刀作业,待完成换刀后,让作业人员返回至转运舱,运送转运舱至居住舱处并与居住舱对接,让作业人员返回至居住舱;待换刀工作周期结束,对居住舱进行减压,让作业人员离开居住舱。在换刀作业过程中,让作业人员始终处于设定压力条件下进行工作和生活,并采用氦氧混合气体供作业人员呼吸,极大的减少了疾病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07989637A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711148314.6
申请日:2017-11-17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城投水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始发洞圈内埋置式止水装置,盾构始发的洞圈内壁上沿周向开设有一圈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靠近所述洞圈的洞口位置处,所述凹槽内远离所述洞口的侧面上安装有第一圈止水结构,所述第一圈止水结构包括沿凹槽周向设置的第一帘布和第一铰链板,所述第一帘布紧贴所述凹槽,所述第一铰链板紧贴所述第一帘布;所述凹槽内靠近所述洞口的侧面上安装有第二圈止水结构,所述第二圈止水结构包括沿凹槽周向设置的第二帘布和第二铰链板,所述第二铰链板紧贴所述凹槽,所述第二帘布紧贴所述第二铰链板。在紧贴所述第二帘布的位置处还设有环板,所述环板沿所述凹槽的周向设置,并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帘布以及第二铰链板共同固定在所述凹槽的侧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1868663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687628.7
申请日:2024-05-30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盾构区间长距离多段急曲线的贯通误差控制方法,在隧道的急曲线区段沿隧道的轴向方向布设支导线;全站仪对支导线的多个导线点多次观测获得第一成果;基于支导线的进弯处的两导线点的第一坐标,激光跟踪仪对支导线的导线段进行测量获得第二成果;基于第二成果确定支导线的进弯处导线和支导线的出弯处导线的相对位置关系;陀螺仪对出弯处导线定向测量获得第三成果;将多个导线点的第一成果与第二成果加权计算获得加权融合成果;将加权融合成果带入全站仪的多次观测的导线中,计算获得多次导线融合成果;将多次导线融合成果加权平均计算获得加权平均成果,加权平均成果与第三成果的互差在预设范围内以提升隧道平面贯通误差的精度。本发明解决了对于隧道的急曲线区间段仅采用全站仪测量用于盾构隧道贯通存在测量误差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838370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651067.0
申请日:2023-06-02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D11/0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拆卸变形类矩形隧道衬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衬砌结构包括:底部衬砌块,其上形成有底部连接凸起;顶部衬砌块,其上形成有顶部连接凸起;设于底部衬砌块两侧的侧部下衬砌块,通过一连接衬砌块与底部衬砌块连接,并设有第一凸台;设于顶部衬砌块两侧的侧部上衬砌块,通过一连接衬砌块与顶部衬砌块连接,并设有第二凸台,还与对应的侧部下衬砌块连接;可拆卸连接在底部连接凸起和顶部连接凸起之间的中立柱;可拆卸连接在底部连接凸起和第一凸台之间及顶部连接凸起和第二凸台之间的斜撑柱;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之间的边立柱。本发明由于斜撑柱与边立柱的存在,能够拆除中立柱而确保衬砌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45979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011261560.4
申请日:2020-11-12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越地下构建筑物的顶管穿越段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机身上设有注浆孔的顶管机;在穿越前,沿该地下构建筑物的两侧布设多根支撑桩,并使多根该支撑桩位于该穿越段的两侧,于该地下构建筑物的两侧且位于相邻该支撑桩之间密设多根上加固桩和多根下加固桩,使该上加固桩位于该地下构建筑物和该穿越段之间,使该下加固桩位于该穿越段的下方;开始穿越,随着该顶管机的顶进通过该注浆孔同步向该顶管机与周边土体的施工间隙压注泥浆,形成泥浆护壁;在完成穿越后,对成型通道外侧土体进行固化。本发明针对穿越前、中、后分别适配了不同施工措施,通过各措施的结合,使整体施工更稳定,沉降效果更好,施工效率更高且风险更底。
-
公开(公告)号:CN111811853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010614519.4
申请日:2020-06-30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盾尾刷性能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该装置包括:箱体,其设置有上开口端;上封板,可升降地安装于上开口端内;以及同向设置的三待测盾尾刷,其底板安装于上封板的底部,三待测盾尾刷沿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一待测盾尾刷沿箱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待测盾尾刷的两侧贴合于箱体的内侧壁,待测盾尾刷的后保护板的底部弹性压低于箱体的底部上,相邻的二后保护板之间形成密封的油脂腔,第一个后保护板与箱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密封的泥水腔,箱体开设有连通于油脂腔的注油孔和连通于泥水腔的注水孔。本发明解决了盾尾刷的选取凭经验,对工程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828043B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010609204.0
申请日:2020-06-29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直径盾构盾尾同步注浆浆液扩散范围监测方法,包括:于盾构盾尾同步注浆用第一浆液中掺入金属粉,制作第二浆液;在盾构施工过程中,采用所述第二浆液进行盾构盾尾同步注浆,同步利用金属探测雷达监测所述金属粉中的金属粒子的扩散范围。本发明通过在注浆浆液中掺入金属粉,并利用金属探测雷达探测注入至管片壁后的浆液中金属粒子的扩散范围,能快速、准确地得到管片壁后浆液的扩散范围,根据该扩散范围能够进一步分析出注浆的密实程度、注浆效果等,以便判断注浆质量是否满足要求,进而能够及时的对浆液及注浆工艺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大直径盾构同步注浆的施工质量,提高了隧道段施工整体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431633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725138.8
申请日:2021-06-29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F17/103 , E21D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大直径隧道内全预制中隔墙的安装方法,通过运输车将预制单元板块输送至安装工位,再通过翻转叉车翻转预制单元板块,使得预制单元板块在狭小的隧道空间内翻转并摆正于隧道路面结构上,与传统的施工方法比,安装高效,施工效率高,降低了工程成本。本发明解决了在大直径盾构隧道内设置中隔墙,由于施工空间小,存在中隔墙安装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374496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696970.X
申请日:2021-06-23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大学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的上穿越隧道结构及施工方法,该上穿越隧道结构包括靠近该既有隧道结构设置的站点地下室;与该站点地下室连通的上穿越顺行隧道和上穿越逆行隧道;与该站点地下室连通且平行设置于该上穿越顺行隧道和上穿越逆行隧道之间的防沉降隧道;其中,该上穿越顺行隧道和该上穿越逆行隧道的相对内侧分别沿轴向间隔固定有多根横桩,且多根该横桩的末端延伸并固定至该防沉降隧道,该上穿越顺行隧道和该上穿越逆行隧道的底部分别沿轴向间隔固定有多根竖桩,多根该竖桩向下延伸并位于该既有隧道结构的上方。本发明通过防沉降隧道与横桩和竖桩的结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穿越隧道的施工难以有效控制隧道沉降量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