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67198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950582.8
申请日:2018-08-20
申请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总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系统,包括:第一底座,第一底座具有第一浇注面,第一浇注面为平面;第一浇注层,浇注在第一浇注面上;轨道板,第一浇注层上设置有轨道板,轨道板用于安装钢轨。这样可以简化第一底座与第一浇注层的结构,便于施工,从而可以降低轨道系统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709598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1839074.X
申请日:2023-12-28
申请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 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 , G06Q50/08 , G06N5/022
摘要: 本申请提出铁路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管理韧性能力强化系统及方法,该强化系统包括:相互嵌套连接的创新成果的有效产出系统、创新成果的效益显现系统、创新成果的高效应用系统和自学习系统;创新成果的有效产出系统用于输出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效益显现系统用于对创新成果进行遴选、试验及改进确保创新成果能够现场应用;创新成果的高效应用系统用于通过支撑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创新成果的高效应用;自学习系统用于建立创新知识库和工程信息库,实现新工程难点问题解决,以及新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存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能够在风险冲击下,保持及恢复原有科技创新绩效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和抵御风险,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效果和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128590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55405.5
申请日:2024-05-07
申请人: 泰兴市华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华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F1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用救生舱以及使用方法,包括:安防救生舱,安防救生舱的内腔左右两侧均沿前后方向等距的由上至下开设有若干第一滑槽,若干第一滑槽两两为一组,分为若干组,安防救生舱的前后两侧左右两端均沿上下方向开设有限位滑槽;第一导杆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滑槽的内腔上下两侧。本装置在进行使用时,可以自动的不断移动位置以适应施工进度,无需人工搬运,从而减少了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可以更及时地适应施工进度的变化,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期,并且减少了安全风险,同时,本装置能够减轻坍塌对工作人员带来的冲击力,保护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770959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839074.X
申请日:2023-12-28
申请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 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 , G06Q50/08 , G06N5/022
摘要: 本申请提出铁路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管理韧性能力强化系统及方法,该强化系统包括:相互嵌套连接的创新成果的有效产出系统、创新成果的效益显现系统、创新成果的高效应用系统和自学习系统;创新成果的有效产出系统用于输出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效益显现系统用于对创新成果进行遴选、试验及改进确保创新成果能够现场应用;创新成果的高效应用系统用于通过支撑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创新成果的高效应用;自学习系统用于建立创新知识库和工程信息库,实现新工程难点问题解决,以及新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存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能够在风险冲击下,保持及恢复原有科技创新绩效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和抵御风险,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效果和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6611739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643522.2
申请日:2023-06-01
申请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昆明理工大学 , 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9 , G06Q50/08 , G06F18/24 , G06F18/23
摘要: 一种工程复杂性测度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基于工程要素,构建DSM模型框架;基于DSM模型框架,确定行、列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关系的方向性;基于行、列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关系的方向性,确定DSM模型框架中行、列元素之间的关系强度权重,得到DSM模型;基于DSM模型,得到DSM模型的总联系信息流量。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及装置,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工程复杂性测度方法,能够全面刻画测度工程的复杂性特征,极大地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客观科学、易于接受,有利于建立工程复杂性测度的统一标准。
-
公开(公告)号:CN118934000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312510.2
申请日:2024-09-20
摘要: 一种高强度高抗压保障舱,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用安全保障舱技术领域,上舱体活动套设在下舱体的上端口上,支撑机构为两组且设置在下舱体的内部,上舱体与下舱体之间通过支撑机构连接设置,门组件设置在下舱体的前端板上;其通过设置上下两段的舱体结构,并设置相应的支撑及调节限位结构,从而能够使得保障舱进行收展调节,从而方便保障舱跟随复杂的隧道施工环境前进,且上下两段的舱体结构及相应的支撑结构好能够保证保障舱整体的结构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759323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95774.8
申请日:2024-02-22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安全保障舱环境监测装置,包括:安全保障舱和逃生管道,逃生管道设置于安全保障舱的后侧底端,逃生管道的内腔和安全保障舱的内腔相连通;导轨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导轨分别设置于逃生管道的内腔四角;主架可滑动的相适配插接于逃生管道的内腔,主架的四角分别可滑动的相适配插接于四个导轨的内腔,主架的顶端后侧左右两端均开设有上下贯穿的伸缩槽,主架的顶端后侧中部开设有挤压槽。可以对逃生管道内部的情况进行准确检测,工作人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判断是否可以利用逃生管道进行紧急逃生,有效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有效减少了逃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了紧急逃生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776368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820981.X
申请日:2023-12-27
申请人: 中南大学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泰兴市华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保障舱结构的优化方法及装置。该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保障舱结构的第一有限元模型;在多个不同第一工况下,对第一限元模型进行多次仿真分析,获取与多个不同第一工况一一对应的多个仿真结果;基于多个仿真结果,确定影响舱体结构安全的多个因素;以第一有限元模型为基础模型,以多个因素的因素水平为变量,构建多个不同的第二有限元模型;在多个不同第一工况下,对每个第二限元模型分别进行多次有限元模拟试验,获取与每个第一工况一一对应的多组模拟结果;基于多组模拟结果和预设判断准则,获取参数优化模型。采用该优化方法获取的保障舱刚度、强度和密封性能均未失效,且保障舱的重量相对最轻。
-
公开(公告)号:CN118128590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555405.5
申请日:2024-05-07
申请人: 泰兴市华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华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F1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用救生舱以及使用方法,包括:安防救生舱,安防救生舱的内腔左右两侧均沿前后方向等距的由上至下开设有若干第一滑槽,若干第一滑槽两两为一组,分为若干组,安防救生舱的前后两侧左右两端均沿上下方向开设有限位滑槽;第一导杆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滑槽的内腔上下两侧。本装置在进行使用时,可以自动的不断移动位置以适应施工进度,无需人工搬运,从而减少了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可以更及时地适应施工进度的变化,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期,并且减少了安全风险,同时,本装置能够减轻坍塌对工作人员带来的冲击力,保护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8110561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540081.8
申请日:2024-04-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施工安全保障舱制氧装置及其方法,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安装在安全保障舱内壁,还包括制氧机构、二氧化碳提取机构、第一气管、第二气管、散热机构、供氧机构、回收机构、第三气管、第四气管和水管,制氧机构和二氧化碳提取机构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板正面上下两端,通过制氧机构制造呼吸用氧,通过二氧化碳提取机构分离安全保障舱内气体的二氧化碳;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均安装在所述制氧机构的顶部。实现循环供氧,延长等待救援的工作人员在安全保障舱内存活时间,提升救援成功率,能够借助废气预热对安全保障舱升温,保证工作人员生命体征,还能加强氧气扩散效率,防止工作人员出现缺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