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筋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97658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211407963.4

    申请日:2022-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加筋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底座基础,设于地基土中;若干反滤层,依次层叠设置在底座基础上;若干层土工格栅,每层土工格栅包括受力土工格栅和反包土工格栅,受力土工格栅分层设置在路基填筑体中,反包土工格栅包裹反滤层,并回折在路基填筑体中;整体面板,其为柔性水泥毯或复合材料结构,整体面板贴合设置在反滤层外侧,整体面板高度与挡土墙高度一致;连接构件,其为[型结构,连接构件呈阵列设置在反滤层和整体面板之间,反包土工格栅穿过连接构件的槽口,连接构件的两臂连接于整体面板。本发明通过土工格栅和连接构件将整体面板、反滤层和路基填筑体有机结合成柔性协调的整体,适应超高烈度地震区。

    一种陡坡路堤轻型组合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75062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1711286590.9

    申请日:2017-12-07

    Abstract: 一种陡坡路堤轻型组合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以有效解决高寒高海拔地区陡坡路堤收坡工程存在的施工困难、投资大、风险高等技术难题。它包括:下锚杆注浆基础和上锚杆注浆基础,间隔成排设置在路堤下坡侧及上坡侧的陡坡地基上;下支撑台和上支撑台,分别设置在下锚杆注浆基础、上锚杆注浆基础顶部,下支撑台顶部中央预留圆弧形凹槽口;支撑立柱,下端为圆弧凸形结构放置在下支撑台顶部的弧形凹槽口中;挡土板,搭接在相邻两支撑立柱之间;支撑结构,两端分别与支撑立柱上部和上支撑台外侧连接;路堤工程,分层填筑在支撑立柱和挡土板内侧的陡坡上。

    一种考虑荷载作用的库仑土压力简化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12177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521378.0

    申请日:2022-05-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考虑荷载作用的库仑土压力简化计算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计算挡土墙后库仑土压力的过程中,当墙后地面出现荷载时,将荷载转换为与墙后土体相同重度的矩形荷载土柱;S2,将矩形荷载土柱按照破裂角倾斜为平行四边形荷载土柱,形成新地面线;S3,将破裂面与新地面线相交范围内的土体作为滑动楔体,计算挡土墙后的库仑土压力和土压应力分布;S4,基于挡土墙后的库仑土压力和土压应力分布进行挡土墙设计。本发明的简化算法通过将荷载土柱按照破裂角倾斜后,将有荷载情况的土压力与土压应力计算转换为无荷载情况下的计算,降低了计算与开发的复杂度,计算过程简单明了,更加利于程序开发与维护。

    时速400km+高速铁路路肩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72302A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111409801.X

    申请日:2021-11-24

    Abstract: 时速400km+高速铁路路肩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方法,将基床动变形作为重力式路肩挡土墙设计的控制指标,利用五步计算法得到了基床总变形量,并据此求得基于基床动变形的重力式路肩挡土墙抗滑动、抗倾覆安全系数,从而解决400km+高速铁路重力式路肩挡土墙的设计计算问题。包括如下步骤:建立设计挡土墙计算模型,基床、路基本体、地基的参数取值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土工试验结果确定;通过模型计算,得到基床总变形量;判定基床总变形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等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基床动变形0.22mm的控制阈值;计算上述临界设计状态下挡土墙抗滑动安全系数Kc、抗倾覆安全系数K0,得到时速400km+高速铁路路肩重力式挡土墙的安全系数控制指标。

    一种采空区注浆加固冒落带钻孔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73098B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1910015740.5

    申请日:2019-01-08

    Abstract: 一种采空区注浆加固冒落带钻孔的施工方法,以有效避免采空区冒落带钻孔施工过程出现卡钻、掉钻和漏浆现象,且有效提高钻进效率。包括如下步骤:①采用钻头钻机进行地表浅层钻孔形成第一步钻孔;②取出钻机,在第一步钻孔内打入无缝钢管形成孔口管;③更换小直径钻头,从孔口管内采用泥浆护壁向下钻进形成第二步钻孔;④下注浆管至孔底低压注浆,在冒落带上部形成一定高度的起始小直径低压注浆体;⑤自地表通过孔口管向下钻进至起始小直径低压注浆体底部0.5m~1.0m处;⑥下注浆管至孔底,低压注浆,在起始小直径低压注浆体以下形成与之固结为一体的后续小直径低压注浆体;⑦重复步骤⑤、⑥,直到向下钻进至冒落带底部,低压注浆体通过冒落带至设计深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