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围岩变形自动化监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54986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670932.7

    申请日:2024-1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围岩变形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围岩变形自动化监测装置及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外壳、可伸缩吸盘、三维激光扫描仪、若干移动轮、若干风扇、动力模块和控制及通讯模块;所述外壳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其下表面中心处开设有通孔,可伸缩吸盘位于外壳内部,其一端固定于外壳上表面内部中心处,另一端可通过外壳下表面开设的通孔伸出实现固定,三维激光扫描仪设置于外壳上表面的外部中央位置,若干风扇均匀设置于外壳的顶部和四周表面。本装置可通过移动轮配合风扇实现自行移动,可伸缩吸盘实现自动固定,对隧道环境的适应性强且无需额外人力在洞内操作,人员投入更少,成本更低,还可不间断采集变形数据,实时传输数据。

    用于既有内燃牵引隧道增氧排污的通风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46228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97660.3

    申请日:2024-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既有内燃牵引隧道增氧排污的通风方法及系统。已建成隧道不满足通风需求时,无法布置风机进行增氧排污。本系统包括异形风管和风机房;异形风管固定在既有隧道内顶部;风机房内设置有矩形变径风管,矩形变径风管内设置有轴流风机;矩形变径风管的一端位于风机房一侧,另一端连接到传送矩形直管,通过倒角管转向并接入异形风管;既有隧道内部署有污染物监测传感器和氧气浓度传感器,监测数据发送到远程控制系统,轴流风机由远程控制系统控制。本发明设计了异形风管,在不改变隧道结构断面的情况下,满足既有隧道内的通风需求,并通过监测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和氧气浓度,远程控制轴流风机的运行模式,达到增氧排污的目的。

    隧道仰拱块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948165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410020519.X

    申请日:2024-01-05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隧道仰拱块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隧道仰拱块结构包括预制的仰拱块本体;仰拱块本体内设有中空的容纳腔,容纳腔的至少部分腔壁的形状与待安装的传感器的形状相匹配,容纳腔的一侧具有供传感器进入或移出的避让孔,传感器可拆卸地容纳在容纳腔内;容纳腔内可拆卸地设置有填充层,填充层位于传感器的外壁与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并与传感器和容纳腔均抵接;避让孔处可开合地设置有封堵件,封堵件与避让孔的孔壁密封连接,若需要更换传感器,先将封堵件拆卸开;然后将填充层从避让孔处移出容纳腔,再将损坏的传感器从避让孔处拿出来进行更换,在容纳腔内安装新的传感器,继续对仰拱块本体的应力变形进行监测,运维效果较好,提升了使用体验。

    三心圆帽檐斜切式洞门参数化建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392344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614477.4

    申请日:2023-1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心圆帽檐斜切式洞门参数化建模方法及系统。三心圆帽檐斜切式洞门手工建模存在效率低、精度不高、修改难度大等问题。本方法获取三心圆帽檐斜切式洞门的斜切段衬砌基础参数和帽檐基础参数;利用斜切段衬砌基础参数和帽檐基础参数建立四条轮廓线的空间曲线控制方程;根据四条轮廓线放样生成空间曲面,缝合得到帽檐三维实体模型;根据斜切段衬砌基础参数,生成斜切段洞身三维实体模型;将帽檐三维实体模型和斜切段洞身三维实体模型进行组合,得到三心圆帽檐斜切式洞门三维实体模型。相较于传统从二维设计图纸翻模,该方法建模更快、精度提升且易于修改,提升了建模效率与模型质量。

    梁板式大跨隧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2762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363357.X

    申请日:2024-03-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梁板式大跨隧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目前提高大跨隧道承载力采用的措施为提高隧道板式结构的厚度,导致自重增大,对结构受力非常不利,经济性差。本隧道结构包括环梁和衔接板;环梁纵向间隔设置,相邻的环梁之间设置有衔接板,衔接板环向封闭,环梁和衔接板组成环向封闭的隧道结构;衔接板的径向厚度小于环梁的径向厚度。本发明采用梁结构和板结构的组合结构形式,利用梁结构的高承载能力,通过板结构进行连接,使地下大跨隧道结构的承载力大幅提升,并采用梁结构代替板结构形式,减少了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的用量,有效节约了工程投资。

    基于多时段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检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573793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51330.4

    申请日:2024-12-02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时段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检测方法及系统,可解决隧道内环境检测依赖于人工检测或机器主动式检测,可能存在遗漏点及人力、机械、时间消耗的问题。隧道检测系统中包括多个检测装置和服务器,每个检测装置上安装有多个传感器和定位装置,每个传感器用于采集不同类型的数据,通过第一检测装置实时获取待测隧道的第一环境数据和第一位置信息,以及通过第二检测装置实时获取待测隧道的第二环境数据和第二位置信息;将第一环境数据、第一位置信息、第二环境数据和第二位置信息上传至服务器,以使得服务器根据各个时刻上传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对第一环境数据和第二环境数据进行融合,得到待测隧道的检测数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