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958764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384216.6
申请日:2024-04-01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创新学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BP神经网络的经皮电刺激稳定工作电流的预测方法及系统,该预测方法的步骤为:获取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人体阈值电流与电压相关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数据集;构建全连接BP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建立的数据集作为输入对全连接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经皮电刺激阈值电压电流预测模型;获取待预测的新个体的参数作为阈值电压电流预测模型的输入,预测得到待预测的个体对应条件下的阈值范围,最终得到经皮电刺激的稳定工作电流。本方法能够实时对人群在已知温和湿度的情况下进行阈值电流预测,从而使得的工作电流始终在阈值范围内,保证其正常工作的同时,不会让用户感到疼痛,保证了电触觉装置的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58764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84216.6
申请日:2024-04-01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创新学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BP神经网络的经皮电刺激稳定工作电流的预测方法及系统,该预测方法的步骤为:获取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人体阈值电流与电压相关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数据集;构建全连接BP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建立的数据集作为输入对全连接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经皮电刺激阈值电压电流预测模型;获取待预测的新个体的参数作为阈值电压电流预测模型的输入,预测得到待预测的个体对应条件下的阈值范围,最终得到经皮电刺激的稳定工作电流。本方法能够实时对人群在已知温和湿度的情况下进行阈值电流预测,从而使得的工作电流始终在阈值范围内,保证其正常工作的同时,不会让用户感到疼痛,保证了电触觉装置的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254215C
公开(公告)日:2006-05-03
申请号:CN200410000021.X
申请日:2004-01-02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A61B5/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损测量生物活体组织热参数的方法,用于通过三点表面测温确定柱状生物活体组织的热参数。该方法包括:建立柱坐标下柱状生物活体组织的二维Pennes传热模型;采用逐行法求解在阶跃热流或方波热流的干扰作用下,柱状生物活体组织内的温度变化;通过灵敏度计算,分析热参数的灵敏度系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热参数对温度变化的影响,优化三个测量点的选择;开发生物活体组织表面温度的测量系统,实时采集温度的瞬态响应数据;应用改进的高斯参数估计方法,同时获得柱状生物活体组织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血液灌注率以及体积热容量等热参数。其优点在于:实现了方便、步骤简单的无损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584521A
公开(公告)日:2005-02-23
申请号:CN200410009174.0
申请日:2004-06-04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修正参与性介质影响的辐射测温方法。当受到参与性介质影响时,通过建立辐射测温正、反问题模型及辐射测温反问题迭代算法,借助介质辐射特征的相关辅助信息,实现对辐射测温仪在参与性介质影响下的实际测量温度值进行反演修正,得到被测表面温度。其特征在于:设计参与性介质影响下辐射测温问题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求解方法,并针对测温模型定义辐射测温正、反问题,最后开发出由测温仪实测温度值反演被测表面真实值的预测-校正迭代算法。其优点在于:当被测表面受到参与性介质干扰时,可以实现对辐射测温仪的实际测量值进行反演修正,得到更为准确的被测表面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555759A
公开(公告)日:2004-12-22
申请号:CN200410000021.X
申请日:2004-01-02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损测量生物活体组织热参数的方法,用于通过三点表面测温确定柱状生物活体组织的热参数。该方法包括:建立柱坐标下柱状生物活体组织的二维Pennes传热模型;采用逐行法求解在阶跃热流或方波热流的干扰作用下,柱状生物活体组织内的温度变化;通过灵敏度计算,分析热参数的灵敏度系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热参数对温度变化的影响,优化三个测量点的选择;开发生物活体组织表面温度的测量系统,实时采集温度的瞬态响应数据;应用改进的高斯参数估计方法,同时获得柱状生物活体组织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血液灌注率以及体积热容量等热参数。其优点在于:实现了方便、步骤简单的无损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554466A
公开(公告)日:2004-12-15
申请号:CN200310122470.7
申请日:2003-12-25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01D53/047 , C01B13/02
摘要: 一种适于高海拔地区用的变压吸附制氧装置。本发明涉及空气分离领域的一种变压吸附制氧装置,该装置由无油空气压缩机、空气冷却器、吸附塔、产品气储气罐、气动阀门、减压阀、针型阀、流量计、流量调节阀等部件构成,其特征在于装置中设置了一个原料气储气罐3,原料气储气罐3的作用是稳定吸附床出口的压力,储存均压过程中的压缩机排气,减小产品气流量的波动以及环境压力对装置性能的影响。对于海拔超过4000米以上的地区,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空气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为0.1~0.7MPa,原料气储气罐的容积为吸附塔容积的1.1~3倍,所需的原料气源容量匹配为产品气量的21~50倍。本发明可以为高海拔地区的施工和工作人员提供呼吸和医疗保健用氧以及有关工业用氧,具有设备简单、调节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305676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210228352.7
申请日:2022-03-10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A61B18/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断开式外导体结构的微波消融天线,属于微波消融技术领域。该消融天线包括消融针杆和同轴电缆,消融针杆尖端为锥状,消融针杆内包括金属套筒、内导体、介质层一、介质层二、外导体和绝缘介质层;同轴电缆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内导体与同轴电缆头部焊接,中段外侧套有金属套筒,后段内部为由金属圆柱构成的内导体,内导体的外侧依次覆盖介质层二、外导体、绝缘介质层和金属套筒,金属套筒前端留有空气层,金属套筒和内导体之间设置介质层一。该消融天线无需水冷,直径更小,对人体的损伤更低;结构简单,在保持低S11参数的情况下,加工难度低,此外,后向辐射较小,消融区域形状能够方便的在球形与椭球形之间进行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4305676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210228352.7
申请日:2022-03-10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A61B18/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断开式外导体结构的微波消融天线,属于微波消融技术领域。该消融天线包括消融针杆和同轴电缆,消融针杆尖端为锥状,消融针杆内包括金属套筒、内导体、介质层一、介质层二、外导体和绝缘介质层;同轴电缆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内导体与同轴电缆头部焊接,中段外侧套有金属套筒,后段内部为由金属圆柱构成的内导体,内导体的外侧依次覆盖介质层二、外导体、绝缘介质层和金属套筒,金属套筒前端留有空气层,金属套筒和内导体之间设置介质层一。该消融天线无需水冷,直径更小,对人体的损伤更低;结构简单,在保持低S11参数的情况下,加工难度低,此外,后向辐射较小,消融区域形状能够方便的在球形与椭球形之间进行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228128C
公开(公告)日:2005-11-23
申请号:CN200310122470.7
申请日:2003-12-25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01D53/047 , C01B13/02
摘要: 一种适于高海拔地区用的变压吸附制氧装置。本发明涉及空气分离领域的一种变压吸附制氧装置,该装置由无油空气压缩机、空气冷却器、吸附塔、产品气储气罐、气动阀门、减压阀、针型阀、流量计、流量调节阀等部件构成,其特征在于装置中设置了一个原料气储气罐3,原料气储气罐3的作用是稳定吸附床出口的压力,储存均压过程中的压缩机排气,减小产品气流量的波动以及环境压力对装置性能的影响。对于海拔超过4000米以上的地区,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空气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为0.1~0.7Mpa,原料气储气罐的容积为吸附塔容积的1.1~3倍,所需的原料气源容量匹配为产品气量的21~50倍。本发明可以为高海拔地区的施工和工作人员提供呼吸和医疗保健用氧以及有关工业用氧,具有设备简单、调节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229423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91832.3
申请日:2023-11-10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摘要: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结合胶原的多肽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多肽纳米材料具有式Ⅰ的结构; ,式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多肽纳米材料和胶原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可以在胶原处形成空间位阻,从而抑制血小板粘附在胶原上,这种多肽纳米材料可抑制75%的血小板粘附在胶原上。(56)对比文件Man-Di Wang等.In Situ Self-Assemblyof Bispecific Peptide for CancerImmunotherap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22,第61卷(第10期),文献号:202113649(第1-7页) .Sandra Posch等.Interaction of vonWillebrand factor domains with collageninvestigated by single molecule forcespectroscopy《.JOURNAL OF CHEMICALPHYSICS》.2018,第148卷(第12期),文献号:123310(第1-7页).Ton Lisman等.A single high-affinitybinding site for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collagen III, identified using synthetictriple-helical peptides《.Blood》.2006,第108卷(第12期),第3753-3756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