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制备三氟苯嘧啶的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707966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17443.7

    申请日:2024-12-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中间体及产品制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连续制备三氟苯嘧啶的方法。本发明方法以嘧啶‑5‑甲醛及2‑氨基吡啶为起始底物,依次经过席夫碱反应、还原胺化反应及环化反应,经后处理后得到目标产物三氟苯嘧啶。本发明首次发现了基于流动化学技术的席夫碱反应‑还原胺化反应‑环化反应制备三氟苯嘧啶的多步连续流工艺,反应总停留时间少于30min,总转换率达到58%,总收率达到39%。相较于现有工艺,反应时间大幅缩短,同时通过溶剂兼容、简化后处理,反应过程中三废产量有效降低,后处理操作次数及反应试剂消耗大幅减少,实现了高效、绿色生产。

    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94981A

    公开(公告)日:2022-04-26

    申请号:CN202210005146.X

    申请日:2022-01-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包括:控制微结晶芯片的温度,将一定浓度的多替拉韦钠药液以一定的流速通入微结晶芯片内,使得多替拉韦钠药液流经微结晶芯片内部的微通道并生长成核,将从微通道流出的混合液放置在外部容器中继续生长,最终得到多替拉韦钠药物,解决了药物制备流程不连续和药物晶体形貌较差的技术问题,且本发明工艺实现了药物的连续生产,生产效率高;制备药物品质稳定,晶体粒径分布范围窄,晶型以及晶习相对一致,更有利于保证下游药物品质;工艺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

    基于化学体系便捷测量微反应器气液总传质系数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54843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405000.6

    申请日:2021-1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化学体系便捷测量微反应器气液总传质系数的方法,采用二氧化碳和碳酸钠溶液作为测量微反应器总传质系数的气液两相体系,CO2和碳酸钠溶液两相流经微反应器混合后,使用pH计测量通过微反应器前后碳酸钠溶液的pH值,通过pH值可计算得到氢氧根浓度的变化量,再由氢氧根浓度变化量计算得到通过微反应器后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和二氧化碳气体传质通量,最后根据传质公式计算得出微反应器的总传质系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法更便捷,测量成本低,无需使用色谱仪等大型设备,测量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0.5~2min;可用于评价快速评价微反应器的气液传质性能,进而指导微反应器流道结构设计的优化,更好地强化微反应器的两相反应性能。

    一种连续结晶微纳化工芯片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332744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584817.8

    申请日:2021-05-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结晶微纳化工芯片及其应用,包括:该微纳化工芯片包括一基板和盖合在基板上的盖板,基板上设置有微混合部用于形成过饱和混合原液;微分散部与微混合部连通,微分散部内注有流动的连续相,连续相与过饱和混合原液在微分散部处汇合,连续相对过饱和混合原液产生作用力,以使过饱和混合原液剪切成单分散液滴;连续结晶部具有一预设长度,连续结晶部用于为单分散液滴连续结晶形成包裹晶体的单分散液滴提供场所,单分散液滴与连续结晶部内壁间存在液膜;液滴与连续结晶部内壁不浸润。本发明的微纳化工芯片可以实现连续结晶,提供均一稳定的结晶条件,避免晶体在通道壁面的附着沉积进而堵塞通道。

    一种杂环化合物及其用途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65218B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310046938.2

    申请日:2013-0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式I所示的杂环化合物及其作为植物抗病激活剂方面的应用,其中R1选自:氢、C1‑C6烷基、C3‑C6环烷基;R2选自:氢、C1‑C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4芳基、5元或6元含氮、氧、硫的杂环;n是选自2~4的正整数。本发明化合物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抵御病原体的抗病性来抑制病原体,而非直接杀伤或抑制病原体;本发明化合物具备系统性、持久性、广谱性和安全性等优点,因此,本发明化合物能降低剧毒农药的用量,对环境友好;从而具有极大的产业化、商品化前景以及市场价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