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29605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94109.9
申请日:2024-04-23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定子端部绕组热‑机械载荷下绝缘层损伤模拟装置。包括固定机构、机械损伤模拟机构以及热损伤模拟机构,固定机构用于对电机定子端部绕组进行固定,机械损伤模拟机构和所述热损伤模拟机构分别设置于固定机构的两侧,机械损伤模拟机构用于对电机定子端部绕组施加机械载荷,热损伤模拟机构与所述电机定子端部绕组通过导线连接,热损伤模拟机构用于对电机定子端部绕组进行加热。本发明能够模拟电机定子端部绕组的绝缘层在正常工况下的热机疲劳过程,从而找出绝缘层易发生疲劳破坏的位置,为评估不同绝缘材料、涂层对于热机疲劳破坏的抑制效果提供实验平台,为电机绝缘层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972485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08077.4
申请日:2024-01-26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动态模糊理论的风机健康度评估方法,包括:建立待测风电机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等级划分集;所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通过组合赋权法确定最优指标权重,所述最优指标权重包括:一级评价指标的最优指标权重和二级评价指标的最优指标权重;根据一级评价指标最优指标权重、二级评价指标最优指标权重和风险等级划分集确定动态模糊评价矩阵;根据所述动态模糊评价矩阵,得到动态模糊评价结果;基于伪序贯蒙特卡洛算法,根据动态模糊评价结果,对待测风电机组的健康度进行评估,得到评估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风电机组的健康度评价不准确,导致维护成本升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05171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111375.9
申请日:2024-01-26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T‑S故障树的风电机组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根据单位阶跃函数,构建第一T‑S动态故障树模型;根据第一T‑S动态故障树模型,得到第一故障概率密度函数;基于第一T‑S动态故障树模型,根据多维T‑S动态门的输入输出规则,构建第二T‑S动态故障树模型;基于第一故障概率密度函数,根据第二T‑S动态故障树模型,得到第一概率分布函数;基于第二T‑S动态故障树模型,引入多态影响下的输入输出规则,构建第三T‑S动态故障树模型;基于第一概率分布函数,根据第三T‑S动态故障树模型,得到第二故障概率分布函数;根据第二故障概率分布函数,求得各个事件的重要度并对待测风电机组进行评估。本发明解决了T‑S故障树存在误差且计算量繁琐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34840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501972.2
申请日:2024-04-24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发生程度和位置识别方法,涉及发电机故障诊断技术领域。包括:S1获取数据步骤:获取故障同步发电机相关参数以及故障类型;S2映射关系确定步骤:基于S1中获得的故障同步发电机相关参数以及故障类型,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得到故障类型‑关键参数映射关系;S3关键参数获取步骤:获取待测同步发电机相电压关键参数;S4故障确定步骤:确定待测同步发电机的匝间短路故障位置和程度。本发明不仅可以识别转子匝间短路故障程度,还可以同时检测匝间短路发生的位置,填补了目前匝间短路故障诊断上的欠缺和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830961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592387.8
申请日:2024-05-13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分类号: F03D17/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绕组热特性的永磁风力发电机运行状态监测方法及系统,涉及永磁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技术领域,通过在发电机绕组中嵌入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并搭建测试平台;利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量发电机绕组温度,并在测试平台进行显示和存储;将所测得的发电机绕组温度绘制在雷达图上,得到发电机绕组温度雷达图;对得到的发电机不同位置的绕组温度雷达图进行分析,根据一根或多根绕组温度变化,得到发电机的运行状态。本发明可实时诊断和监测发电机的运行状态,并且能判断匝间短路故障和气隙偏心的故障位置。在发电机的状态监测中,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于安装,对于故障和负载状态变化的早期具有快速识别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83739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925355.5
申请日:2024-07-11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分类号: G01N23/2251 , G01N23/2202 , G01M7/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定绕组绝缘振动防护效果的方法与装置,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绕组的实际大小和节距来对绕组进行定位并夹紧;将径向激振器和轴向激振器调节至合适位置;调节径向激振器和轴向激振器的激振频率、激振幅值和激振时间进行振动模拟;更换不同绝缘耐磨工艺的绕组,重复上述过程;在激振后的绕组上提取绝缘样品;将绝缘样品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测;对比各绝缘样品的裂纹扩展情况,评估最佳的绕组绝缘耐磨工艺。本发明能够准确评定绕组绝缘的振动防护效果,提供快速、经济且可靠的解决方案,以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并为电力设备的维护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8353073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782285.2
申请日:2024-06-18
申请人: 温州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温州供电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2J3/32 , H02J3/46 , H02J3/00 , H02J3/06 , H02J3/24 , G06Q10/0637 , G06Q50/06 , G06N3/0475 , G06N3/045 , G06N3/094 , G06N3/006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新能源储能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电网的实际运行数据及预测数据,将实际运行数据以及预测数据输入至预先设立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中,生成新能源场景;并计算净负荷时序功率数据,并对净负荷时序功率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从高频到低频时不同频率的净负荷功率成分分量;以经济性、稳定性、环保性为目标函数,构建储能容量优化模型,并设定储能优化容量模型的约束条件,将不同频率的净负荷功率成分分量输入储能容量优化模型中训练,并采用改进的布谷鸟算法求解,得到储能优化配置方案。本申请考虑不同储能类型之间的优势互补,以生成合理的储能优化配置方案,降低了总成本并提高系统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2272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51474.9
申请日:2024-05-07
申请人: 温州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温州供电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08B9/049 , G06V20/50 , G06N3/0464 , G06V10/44 , G06N3/0985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管道清扫方法、装置及设备,本方案通过预先训练好的预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对当前管道图像进行自动处理,从而可以实现管道清扫机器人自动发现清扫场景,并自行进行清扫的全自动化操作;同时,将深度学习技术和管道清扫场景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实现有效地识别管道内需要清扫的场景,提高管道维护的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同时降低人工检查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754357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418598.1
申请日:2023-10-27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摘要: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电网群协同调度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应用于微电网群运行分析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微电网群的历史运行数据;采用量子粒子群算法,根据历史运行数据对微电网群协同调度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求解结果,生成微电网群协同调度策略;根据微电网群协同调度策略,对微电网群进行协同调度。以此方式,可以基于微电网群的历史运行数据,在多能源要素协同作用下,生成微电网群源网荷储协同调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微电网群进行协同调度,有效提高微电网群的协同调度效果,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消纳,减小用电成本,保证主电网平稳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7439329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410392.4
申请日:2023-10-27
申请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循环冷却系统的飞轮储能装置,包括转轴内部的中空腔体、内部冷却通道和外部冷却通道,内部冷却通道设置于电机/发电机定子内部;外部冷却通道设置于电机/发电机定子的外侧。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内部冷却通道的其中一端,以及外部冷却通道的其中一端相连通,内部冷却通道的另一端与外部冷却通道的另一端相连通,转轴、内部冷却通道和外部冷却通道形成循环冷却管路,其内设有冷却液,冷却液由冷却泵带动循环。该技术方案,实现了冷却系统与飞轮储能装置真空环境的分离,避免了冷却结构的旋转,降低了结构磨损和摩擦损耗,且结构更加简单高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