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隧道工程渣土实时称重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87302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1810267627.1

    申请日:2018-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工程渣土实时称重系统及使用方法,其中实时称重系统包括设置在渣土车渣斗下方的称重装置、数据采集装置、无线传输装置和电源装置,以及设置在盾构机操作室的数据处理显示装置,称重装置对渣土进行称重,数据采集装置获取称重装置的称重信号,并通过无线传输装置将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显示装置,数据处理显示装置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实时显示,电源装置用于给称重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无线传输装置供电;其使用方法为,将渣土装入渣斗;触发称重装置自动进行称重;数据采集装置获取称重装置的称重信号,并传输给数据处理显示装置;数据处理显示装置接收称重信号后,将接收到的称重信号转换成数字,并显示在显示装置上。

    一种多模式盾构掘进试验研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107505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0583182.X

    申请日:2021-05-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式盾构掘进试验研究装置,其包括箱壁为透明的土样箱体,土样箱体一侧设置有直线导轨,直线导轨上活动设置有用于盾构掘进土样箱内土层的圆形盾构机和半圆形盾构机,圆形盾构机可以模拟不同模式的盾构掘进方式,用于研究盾构掘进效率、刀盘磨损、地层渗漏水等情况,模拟盾构机实际的使用情况;半圆形盾构机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可以直观地从土样箱体外侧观察到盾构过程中土样土层位移形变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摄像机采集土层位移形变图片,上传至数据分析终端分析;本装置可以研究多模式盾构在掘进过程中,盾构的掘进参数、掘进模式与地层变形特征的联系,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种防止管片上浮的壁后缓冲气囊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6391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755608.5

    申请日:2021-07-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管片上浮的壁后缓冲气囊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一种防止管片上浮的壁后缓冲气囊装置,包括:管片和气囊组件;管片上开设有孔洞,气囊组件包括气囊体、进料管路和出料管路,进料管路和出料管路分别贯穿孔洞。本发明通过进料管路向管片外侧的气囊体输入高压气体,使气囊体受到气压作用膨胀,接触外侧围岩后给予管片相应反力,抵消地下水和浆液所产生的上浮力,避免管片在浆液未凝固过程中上浮;待管片上浮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向气囊体中注入高压浆液,对气囊内部进行填充,待浆液凝固后最终实现对管片上浮的有效控制,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和后期安全。

    一种多模式盾构掘进试验研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107505A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110583182.X

    申请日:2021-05-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式盾构掘进试验研究装置,其包括箱壁为透明的土样箱体,土样箱体一侧设置有直线导轨,直线导轨上活动设置有用于盾构掘进土样箱内土层的圆形盾构机和半圆形盾构机,圆形盾构机可以模拟不同模式的盾构掘进方式,用于研究盾构掘进效率、刀盘磨损、地层渗漏水等情况,模拟盾构机实际的使用情况;半圆形盾构机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可以直观地从土样箱体外侧观察到盾构过程中土样土层位移形变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摄像机采集土层位移形变图片,上传至数据分析终端分析;本装置可以研究多模式盾构在掘进过程中,盾构的掘进参数、掘进模式与地层变形特征的联系,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种防止管片上浮的壁后缓冲气囊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6391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110755608.5

    申请日:2021-07-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管片上浮的壁后缓冲气囊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一种防止管片上浮的壁后缓冲气囊装置,包括:管片和气囊组件;管片上开设有孔洞,气囊组件包括气囊体、进料管路和出料管路,进料管路和出料管路分别贯穿孔洞。本发明通过进料管路向管片外侧的气囊体输入高压气体,使气囊体受到气压作用膨胀,接触外侧围岩后给予管片相应反力,抵消地下水和浆液所产生的上浮力,避免管片在浆液未凝固过程中上浮;待管片上浮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向气囊体中注入高压浆液,对气囊内部进行填充,待浆液凝固后最终实现对管片上浮的有效控制,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和后期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